青岛为何多珍本古籍?

半岛全媒体记者 刘宜庆

鲁海先生分析说,辛亥革命后,逊清遗老、封疆大吏来到青岛,他们带着金银财宝、诗词字画、古籍典籍寓居青岛。他们的藏书由后人捐赠给图书馆,一部分流散在民间,又进入图书馆。后来“破四旧”,抄没了大量的文物古籍。后来,落实政策,一些文物归还原主,但大量书籍却无从归还,成为城市公共文化遗产,被馆藏。当然,最重要的藏书,来自上世纪50年代青岛市图书馆征集的大量古籍。

青岛的城市历史并不长,但拥有很多藏书大家。比如,两广总督周馥之孙周叔弢。从1919年起,周叔弢就跟随叔父周学熙在青岛、天津两地创办华新纱厂,并任专务董事。周叔弢在青岛生活多年,他收藏古籍善本成癖,出巨资收藏了很多国宝级的古籍。“捐书如同嫁女”,在周叔弢心中,自己的藏书已宛如甚至更胜于骨肉。1952年,他把用毕业心血寻觅得来的715种、2672册精品全部捐给了国家,由文化部接收,并藏于北京图书馆。1954年,他又捐出中外文图书3500余册,被南开大学图书馆收藏。1955年,天津市图书馆得到了他3100余种、22600多册的藏书捐赠。1981年,周叔弢再次将1800余种、9196册善本书和古印经1262件、敦煌卷子200多卷及一些名人书画等文物全部捐献给国家,分别收藏于天津图书馆和天津艺术博物馆。

鲁海先生说,周叔弢捐献的珍本古籍,弥足珍贵。“一页宋版,一两黄金”,自明清开始,私家藏书,蔚然成风。得到精美的宋版书,成为明清藏书家的日思夜想的美梦。明代嘉靖年间,钱塘学者高濂就说宋代雕版印刷的书籍,雕刻精良,校对严密,书写肥细有致,印刷清晰明朗,“故以宋刻为善”,视之为珍品。明代藏书家钱谦益、毛晋开收藏宋版书的风气之先。毛晋为搜求宋版书,在自己藏书楼悬挂启事:“有以宋椠本至者,门内主人计页抽签,每页出二百。有以旧钞本至者,每页出四十。有以时下善本至者,别家出一千,主人出一千二百。”清代藏书家黄不烈建“百宋一廛”收藏宋刻,号“佞宋主人”到了近代,藏书家周叔弢购得天禄琳琅旧藏南宋初年杭州刻本《寒山子诗集》一卷,由此将书斋改名为“寒在堂”,自言“天禄旧物,虽一鳞片甲,亦足自豪也”。周叔弢在民国,是与傅增湘齐名的藏书大家,为青岛带来一股文脉。

周叔弢的影响下,青岛首富刘子山之子东莱刘少山也开始藏书。由于财力雄厚,他们两人买到不少聊城海源阁流散出的珍本。在青岛有“刘半城”(言其房产多)之称的刘子山,建东莱银行,其子刘少山,少居青岛,爱读书,喜古籍。收藏了不少孤本古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少山将其收藏的包括《百川学海》在内的26种共计427册珍善本古籍悉数捐赠给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其中朱熹撰《楚辞集注》十六卷,堪称国宝。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田中角荣首相访华,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会见田中角荣,赠送的国礼是一部影印本《楚辞集注》,就是由刘少山捐赠给国家的孤本《楚辞集注》影印而成。

青岛也有一些本土的大藏书家,比如张铮夫和郑爰居。

张铮夫,字镜芙,其藏书楼千目庐位于位于平原路8号,因收藏版本目录方面的古籍著称。上世纪五十年代,镜芙先生将收藏的目录学方面的古籍1041种、3597册全部售予当时尚在青岛的山东大学图书馆。这批藏书,一举奠定了山大图书馆馆藏优势和特色。山东大学图书馆李艳秋女士在其研究文章《张镜芙及其千目庐藏书》中说:“我国历代藏书家很多,但是专门收藏书目或收藏书目较多者并不多见,……私家收藏书目逾千种者,据我们所知,唯有张镜夫千目庐一家。”学者王绍曾说:“张镜芙以一人之力,收得一千余种书目,其用力之勤可知也,前些时候去青岛,知青岛市馆亦有张氏旧藏目录书十数种,张氏于目录之学虽无专著,其收藏之功有益于目录学之研究,不可忘也。”张铮夫收集乡邦文献,藏有大量明清两代山东先贤著作,八成捐献给了青岛市图书馆。青岛市图书馆以这批书为基础,再加郑爰居、张公制等捐书中的山东人著作,编成《明清两代山东人著作书目》。他的藏书上有许多题跋,其题跋很有学术价值,做到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郑爰居被誉为“齐鲁大地文物博物馆事业的奠基人”,其藏书楼寒松堂,位于平原路2号。寒松堂源自:“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他收藏宏富,青铜器,古籍善本,金石碑帖,均有珍品。青岛解放后,他被任命为青岛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将其大部分藏书和文物捐赠给国家。中国国家博物馆、青岛市图书馆、青岛市博物馆分别珍藏着他捐赠的青铜器、古籍善本、其他珍贵文物。

不同的源流,汇聚成古籍的海洋,这是青岛宝贵的文化财富和历史遗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