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品读 | 干货收藏!书法易误汉字(十五)

书法易误汉字280组

——规范字繁体字异体字关联字辨析

作者|刘占锋

/《中国封面》编者按/

中国文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在街头巷尾的标牌中,在各种文字材料里,在当代书法大展中,我们屡屡见到文字方面的硬伤。如何正确使用文字,正确使用繁体字、异体字,成了当代书法应用和书法创作中一个不小的问题。轩辕书院副院长刘占锋先生的《书法易误汉字280组——规范字繁体字异体字关联字辨析》,详尽地解决了一般书法应用和创作所遇到的文字问题。

刘先生这篇大作与其它同类文章相比较,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以相关联为原则,将古今音义相互关联的简体字、繁体字、异体字分别组成280组进行分析,相对于分散介绍更利于读者进行比较、鉴别、使用。二是对这些关联字进行辨析时,没有局限于现今音义,而是基本涵盖了这些规范字、繁体字、异体字的绝大部分古今音义。三是这些字的古今音义除了进行简明罗列外,对其主要义项多放在经典名句中进行辨析,使其更直观、更有传统文化内涵。我们的书法作者和广大读者在学习文字知识的同时,也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封面》将连续刊载,以飨读者。

141.仑、论、侖、倫、論、崘、崙

“仑”多音字。

㈠读lún,⑴伦理;伦次。后作“倫”。⑵昆仑:①天象名称,广大无垠貌。此处“昆”读“hún”。②上古传说中的昆仑山。③山脉名,西起帕米尔高原,横贯新疆、西藏,东入青海境内。亦作“崑崙”、“崐崘”。⑶外来计量单位用字:加仑。

㈡读lùn,同“论”。

“侖”是“仑”的繁体字,同音同义。

“倫”、“崘”、“崙”都是“仑”的异体字,但三者在不同音义情况下用法亦不同。

“倫”是“仑”读lún、指“条理、伦次”等义项时的异体字,这种情况下二字相通。另指⑴辈,同类。如,荒谬绝伦;无与伦比;不伦不类。⑵比;匹敌。⑶道理。⑷顺;符合。⑸劳。⑹通“掄”。选择。⑺通“轮”。⑻姓。

“崘”、“崙”只在特指昆仑山时与“仑”字相通,用作天象“昆仑”时则不可以相通。

“论”与“論”为简繁关系,在“仑”读lùn时,三字可以相通。

汉·刘安《淮南子·览冥》:“河九折注于海,而流不绝者,昆仑之输也。”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之河;盈握之璧,不必采于昆仑之山。” 宋·张元幹《贺新郎》:“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三句中的“昆仑”上古传说中的昆仑山。“昆仑”可以“崑崙”、“崐崘”相通。宋·邵雍《题黄河》:“西至昆仑东至海,其间多少不平声。”清·谭嗣同《狱中题壁》:“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两句中的“昆仑”指西起帕米尔高原,横贯新疆、西藏,东入青海境内的昆仑山,也可以“崑崙”、“崐崘”相通。但上述不能单字相通。

《尚书·舜典》:“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精华》:“小大不逾等,贵贱如其伦。”二句中的“伦”指条理、顺序,可以“仑(侖)”、而不可以“论(論)”、“崘(崙)”相通。《孟子·滕文公上》:“人伦明于上,小民亲如下。”句中的“伦”指伦理,可以“仑(侖)”、而不可以“论(論)”、“崘(崙)”相通。唐·王勃《春思赋》:“风物虽同候,悲欢各异伦。”三国·魏·刘劭《人物志·七缪》:“心小志大者,圣贤之伦也。”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赵咨传》:“含气之伦,有生必终,盖天地之常期,自然之至数。”二句中的“伦”指道、道理,不可以“仑(侖)”、“论(論)”、“崘(崙)”相通。

142.麻、蔴

“麻”多音字。

㈠读mā,方言,特指光线略微的程度:天刚麻麻黑;天麻麻亮。《四川歌谣选》:“太阳落坡四方麻。”

㈡读má,⑴古时专指大麻,俗称“火麻”。一年生草本桑科植物,雌雄异株(雄株为“牡麻”,雌株为“苴麻”),茎部韧皮纤维长而坚韧,可供纺织。⑵麻类植物的统称。大麻、黄麻、亚麻、苎麻等。⑶麻的茎皮纤维及以其做成的物品。麻袋;麻布。⑷芝麻及以此为原料做成的食品。芝麻油;芝麻糊。⑸丧服,用麻布制成;穿麻布丧服;古时丧礼上用的麻布带子。⑹唐宋时的诏书。唐宋时用黄白麻纸颁诏,亦称诏书为麻。⑺物体表面不光滑。如,这玻璃上有麻点。⑻面部痘癜。俗称麻子。⑼带细碎斑点的。如,麻雀。⑽身体局部轻度失去知觉或像针刺似的不舒服的感觉:腿发麻;麻醉。⑾一种味觉。如,麻味。⑿不堪入耳木的事,使人感到肉麻。⒀古乐器。⒁地名。⒂方言。用于形容胆子大或壮。⒃同“痲”。如,麻疹;痲痹。⒄姓。

“蔴”是“麻”的异体字,只在读“má”时,在表示⑴-⑹义项时二字相通。

唐·葛鸦儿《怀良人》:“胡麻好种无人种,正是归时不见归。”唐·李白《扶风豪士歌》:“天津流水波赤血,白骨相撑如乱麻。”明·钱琦《钱公良测语·规世》:“白沙混于泥涂,不染自污;青蓬育于麻圃,不扶自直。”三句中的“麻”指麻类植物;《诗经·陈风·东门之枌》:“不绩其麻,市也婆娑。”句中的“麻”指麻的茎皮纤维。《管子·牧民》:“积于不涸之仓者,务五谷也;藏于不竭之府者,养桑麻育六畜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二句中的“麻”与“桑”一起泛指关于衣着的农事活动。唐·孟浩然《过故人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明·刘基《古戍》:“九州犹虎豹,四海未桑麻。”二句中的“麻”与“桑”一起泛指农事活动。上述句中的“麻”都读má,可以“蔴”相通。

明·周履靖《群物奇制》:“川椒麻人水能解。”句中的“麻”读má,指一种味觉,不可以“蔴”相通。《四川歌谣选》:“太阳落坡四方麻。”句中的“麻”读mā,方言,特指光线略微的程度,不可以“蔴”相通。

143.霉、黴

霉méi,⑴东西受潮后因霉菌作用而变质。如,霉烂;发霉;霉雨季节(也作梅雨季节)。⑵霉菌,一类真菌,种类很多,有的可制药,有的则能引起病害。如,青霉素。

“黴”为多音字。

㈠读méi,作为“霉”的繁体字,在“霉”表示⑴⑵义项时二字为繁简关系,相通。另指面垢黑。

㈡读mèi,⑴点笔。⑵濡笔。

《天工开物·乃粒·麦灾》:“荆扬以南,唯患霉雨。”句中的“霉”为义项⑴,可以“黴”相通。《楚辞·王褒〈九怀·蓄英〉》:“失志兮悠悠,蒶蕴兮黴黧。”句中的“黴”指面垢黑,虽与“霉”同音,但二字不可以相通。

144.蒙、濛、矇、懞

“蒙”为多音字。

㈠读mēng,⑴欺骗:蒙骗;蒙事儿。⑵猜疑:弄不清,就别瞎蒙。⑶昏迷,头脑混乱,神智不清:蒙头转向。

㈡读méng,⑴草名。即菟丝。⑵覆盖;遮盖。⑶假冒。⑷关联,符合。⑸隐瞒,欺骗:蒙蔽;蒙混。⑹受到,遭受,承受:承蒙;蒙难;蒙教(敬辞)。⑺冒着。⑻没有受过教育或不开化的:蒙昧;启蒙。⑼自称(谦辞)。⑽幼小貌。⑾天色昏暗。⑿朴实敦厚。⒀小雨细密的样子:蒙蒙细雨。⒁杂色。⒂通“矇”。失明;看不清:蒙眬。⒃六十四卦之一。⒄古地名。1.在今山东蒙阴县境。2.春秋时蒙县,在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北。⒅山名。1.在今山东蒙阴县境。2.在今四川省名山县西。⒆姓。

㈢读měng,⑴[蔑蒙]:飞扬貌。⑵蒙古的简称。

“濛”、“矇”、“懞”都是“蒙”在特定条件下的繁体字,不同音义条件下用法各不相同。

“濛”字只在读“méng”时,在表示“小雨细密的样子”时与“蒙”字相通。另指:①笼罩。②水名。1.四川省彭县境内,沱江支流。2.在今广西梧州。③古州名。治所在今四川省彭县。

“矇”在“蒙”的两个读音情况下都有与“蒙”相通的情况。

㈠读mēng,与“蒙”同音同义;

㈡读méng,在表示“眼失明”、“昏暗不明”时与“蒙”相通。另指:①盲者。②愚昧。③眯着(眼半张半合)。

“懞”亦为多音字。

㈠读méng,表示“朴实敦厚”时与“蒙”字相通。

㈡读měng,同“懵”,昏昧无知。

汉·刘安《淮南子·泰族》:“当今之世,丑必托善以自为解,邪必蒙正以自为辟。”句中的“蒙”读méng,指“假冒”;汉·荀悦《申鉴·政体》:“上下相疏,内外相蒙,小臣争宠,大臣争权,此危国之风也。”句中的“蒙”,读méng,指“隐瞒”、“欺骗”;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句中的“蒙”读méng,指“覆盖”、“遮盖”;战国·楚·屈原《渔父》:“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唐·韩愈《张中丞传后叙》:“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唐·元结《七泉铭·淔泉铭》:“曲而为王,直蒙戮辱;宁戮不王,直而不曲。”三句中的“蒙”读méng,指“承受”、“蒙受”;汉·韩婴《韩诗外传》:“贵而下贱,则众弗恶;富能分贫,则穷士弗恶;智而教愚,则童蒙者弗恶。”句中的“蒙”读méng,指“没有受过教育或不开化的”。上述句子都不可以“濛”、“矇”、“懞”相通。

《管子·五辅》:“敦懞纯固,以备祸乱。”句中的“懞”读méng,表示“朴实敦厚”,可以“蒙”相通,而不可以“濛”、“矇”相通。三国·魏·徐幹《中论·修本》:“见人而不自见者谓之蒙,闻人而不自闻者谓之聩,虑人而不自虑者谓之瞀。”句中的“蒙”读mēng,指“头脑混乱,神智不清”,可以“矇”而不可以“濛”、“懞”相通;宋·仲殊《润州》:“江南二月多芳草,春在蒙蒙细雨中。”句中的“蒙”读méng,“蒙蒙”指“小雨细密的样子”,可以“濛”而不可以“矇”、“懞”相通。《论衡·量知》:“人未学问曰矇,竹木之类也。” 南朝·宋·萧子显《南齐书·刘祥传》:“破山之雷,不发聋夫之耳;朗夜之辉,不开矇叟之目。”二句中的“矇”都读méng,前者指“盲者”,后者指“愚昧”,都不可以“蒙”、“濛”、“懞”相通。

145.弥、彌、瀰

“弥”、“彌”为同音同义的简繁关系,多音字。

㈠读mí,⑴放松弓弦。⑵张满弓。⑶到处都是;满;遍:弥漫;弥天大谎。⑷久;久长。⑸远。⑹广;大。⑺尽;终极。⑻深。⑼填补;缝合;补救;掩盖:弥补;弥合。⑽蹄甲不分明。⑾更加:欲盖弥彰。⑿气贯日。⒀姓。

㈡读mǐ,⑴也作“弭”。止息;消除。⑵收敛。⑶金饰衡轭之末。⑷水盛貌。

㈢读ní,同“婗”。

“瀰”也是“弥”的繁体字,亦为多音字。

㈠读mí(也读mǐ),水深满貌;到处都是;满;布满。此音此意时可以“弥”、“彌”相通。

㈡读nǐ,水流。

汉·刘安《淮南子·原道》:“植之而塞于天地,横之而弥于四海,施之无穷,而无所朝夕。”晋·葛洪《抱朴子·广譬》:“崇峻不凌霄,则无弥天之云。”明·洪应明《菜根谭》:“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弥天的罪过,当不住一个‘悔’字。”三句中的“弥(彌)”读mí,指“满”、“遍”,都可以“瀰”相通。

战国·佚书《经法·道法》:“能至素至精,浩弥无刑,然后可以为天下正。”句中的“弥(彌)”读mí,指“广”、“大”;唐·吴兢《贞观政要·择官》:“赏罚不可轻行,用人弥须慎择。”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弥茂。”宋·苏洵《六国论》:“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三句中的“弥(彌)”读mí,指“更加”,则不可以“瀰”相通。

146.面、靣、麵、麪

面,miàn,“麵”的简化字。⑴头的前部;脸:笑容满面。⑵向着;朝着:面壁十年。⑶物体的表层:水面;桌面。⑷粮食磨成的粉;面粉做成的面条。⑸粉末:胡椒面儿、药面儿。⑹面具;假面。⑺部位或方面:正面;反面;全面;片面;面面俱到。⑻见;相见。⑼背;相背。⑽当面:面试、面谈。⑾前;前面。⑿方位词的后缀:外面;东面;上面。⒀向上。⒁食物不脆而柔软:这倭瓜真面。⒂量词:一面镜子。⒃砌;铺。⒄比喻人性格软弱,容易受欺负:你这个人太面了。⒅战国时,陪同秦使的他国队伍。⒆几何学概念。⒇通“湎”。沉迷于酒。

“靣”是“面”的异体字,只在表示“脸”、“向着”、“朝着”、“物体表层”、“当面”、“方面”和作“量词”、方位词后缀时二字相通。

“麵”是“面”的繁体字,“麪”是“面”的异体字,二字只在指“面粉”、“面条”、“粉末”、“食物不脆而柔软”,比喻“人性格软弱,容易受欺负”等义项时与“面”字相通,而与“靣”无关。

唐·白居易《寄胡饼与杨万州》:“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句中的“面”指面粉做的饼,可以“麵”、“麪”而不可以“靣”相通。《荀子·大略》:“君子之于子,爱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貌,导之以道而勿强。”汉·刘安《淮南子·说山》:“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说;规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元·孟汉卿《张孔同智勘魔合罗杂剧》:“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三句中的“面”指“脸”;宋·王安石《县令王任可试大理评事充节推知县》:“南面而听百里。”句中的“面”指“向着”、“朝向”;鲁迅《记念刘和珍君》:“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句中的“面”指“面对”;汉·戴德《大戴礼记·文王官人》:“面誉者不忠,饰貌者不情。”句中的“面”指“当面”;汉·扬雄《法言·学行》:“朋而不心,面朋也;友而不心,面友也。”宋·张耒《舟行六绝》之一:“初惊波面微澜起,已觉风前细雨来。”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三句中的“面”指表面,这些句子中的“面”都可以“靣”而不可以“麵”、“麪”相通。

147.渺、淼

渺miǎo,⑴微小:渺小;渺不足道。⑵水势辽远:浩渺。⑶渺茫:模糊不清或难以预测。也比喻看不到前途。⑷悠远;深远;遥远。⑸远逝;消逝。⑹微小的重量单位。

“淼”是“渺”表示“水势辽远无际”时的异体字,这个条件下二字相通。另:①用于人名。②用于地名。③姓。

唐·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唐·刘商《题山寺》:“扁舟水淼淼,曲岸复长塘。”宋·苏轼《雨夜宿净行院》:“芒鞋不踏利名场,一叶轻舟寄淼茫。”三句中的“淼”,指“水势辽远无际”,可以“渺”相通;宋·黎廷瑞《浣溪沙·送别》:“云帆渺渺下烟津。山长水远客愁新。”宋·晏几道《鹧鸪天》:“云渺渺,水茫茫。征人归路许多长。”宋·柳永《八声甘州》:“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三句中的“渺”指“悠远”,不可以“淼”相通。唐·李峤《早发苦竹馆》:“贪玩水石奇,不知山路渺。”句中的“渺”指“遥远”;清·宋大业《北征日记》:“一望平沙,渺无涯际。”句中的“渺”指“深远”;汉·赵飞燕《归风送远操》:“凉风起兮天陨霜,怀君子兮渺难望。”句中的“渺”指“渺茫”;宋·苏轼《前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句中的“渺”指“渺小”。这些句子中的“渺”不可以“淼”相通。

148.蔑、衊

蔑miè,⑴削;消灭。⑵微小。⑶末尾。⑷抛弃。⑸轻侮;轻视:蔑视。⑹造谣破坏他人名誉:诬毁;污蔑。⑺无;没有:蔑以复加。⑻眼睛没有精神。⑼眼眶红肿。⑽表示否定。相当于“莫”、“不”。⑾春秋时鲁国地名。

“衊”是“蔑”表示“造谣破坏他人名誉”时的繁体字。另指:①污血。②鼻子出血。

《汉书·文三王传》:“污蔑宗室,以内乱之恶披布宣扬于天下。”句中的“蔑”指“造谣破坏他人名誉”,可以“衊”相通。

《国语·晋语六》:“成人在始与善。始与善,善进善,不善蔑由至矣;始与不善,不善进不善,善亦蔑由至矣。”汉·王符《潜夫论·遏利》:“自古于今,上以天子,下至庶人,蔑有好利而不亡者,好义而不彰者也。”二句中的“蔑”表示“没有”;汉·扬雄《法言·学行》:“视日月而知众星之蔑也,仰圣人而知众说之小也。”句中的“蔑”表示“微小”;三国·魏·曹植《乐府诗》:“巢许蔑四海,商贾争一钱。”唐·韩愈《县斋有怀》:“少小尚奇伟,平生足悲吒。犹嫌子夏儒,肯学樊迟稼。事业窥皋稷,文章蔑曹谢。”句中的“蔑”表示“藐视”;战国·宋玉《昭明文选·风赋》:“故其风中人,状直憞溷郁邑,殴温致湿,中心惨怛,生病造热,中唇为胗,得目为蔑,啖齰嗽获,死生不卒。此所谓庶人之雌风也。”句中的“蔑”指“眼眶红肿”;这些“蔑”字都不可以“衊”相通。

149. 儿、兒、郳

“儿”为多音字。

㈠读rén,同“人”。《说文·儿部》:“儿,古文奇字人也。”

㈡读ér,“兒”的简化字,二字读此音时同义。⑴小孩:婴儿;幼儿;儿童。⑵儿子。⑶尊长对幼辈的称呼。⑷对人的轻蔑称呼。⑸男青年。⑹雄性的。多指牲畜。⑺子女对父母的自称。⑻古时妇人自称。⑼名词后缀。⑽姓。

“兒”又读ní,⑴老人牙齿落尽后更生的细齿。⑵弱小。⑶周朝国名,在今山东省滕州东南,一说在今山东省枣庄市西北。⑷姓。

“郳”是“兒”作为周朝国名时的异体字,这个条件下二字相通。

汉·司马迁《史记·陈丞相世家》:“儿妇人口不可用。”《四十二章经》:“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舐之,则有割舌之患。”唐·贺知章《回乡偶书》:“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三句中的“儿”字指“小孩”;唐·韩愈《进学解》:“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宋·徐守信《绝句》:“儿孙自有儿孙计,莫与儿孙作马牛。”二句中的“儿”字指“儿子”;唐·花蕊夫人《述国亡诗》:“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明·李梦阳《奉送大司马刘公归东山草堂歌》:“人生富贵岂有极?男儿要在能死国。”二句中的“儿”字指“男青年”;北朝佚名《木兰诗》:“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句中的“儿”字为妇人自称,这些句子中的“儿”字都读ér,可以“兒”字而不可以“郳”相通。

“儿”字读rén时、“兒”读ní时,二字不可以相通;“兒”、“郳”二字在读ní时都作姓,但不相通。

150.拟、擬、儗

拟nǐ,⑴揣度;推测。⑵起草;设计;编写:拟稿;拟方案。⑶模仿;效法;模拟。⑷打算;计划;准备:拟采纳A方案。⑸比拟;类似;相比。⑹指向;比划。⑺拟定。⑻通“疑”。怀疑。

“擬”是“拟”的繁体字,同音同义。

“儗”为多音字。

㈠读nǐ,是“拟(擬)”在表示“模仿(效法、模拟)”、“比拟(类似、相比)”、“指向(比划)”时的异体字,这个条件下三字相通。另指:僭越;超越本分。此为“儗”之本义。

㈡读yí,同“疑”。疑惑。

㈢读yì,[佁儗]停滞不前貌。

㈣读ài,[儓儗]痴呆。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法云寺》:“海内之货,咸萃其庭。产匹铜山,家藏金穴。宅宇逾制,楼观出云。车马服饰,拟于王者。”唐·韩愈《通解》:“古之言通者,通于道义;今之言通者,通于私曲,其亦异矣。将欲齐之者,其不犹矜粪丸而拟质随珠者乎?”二句中的“拟”字意为“比拟”、“相比”;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辨骚》:“名儒词赋,莫不拟其仪表。”句中的“拟”字意为“模仿”,上述句子中的“拟(擬)”字皆可以“儗”相通。

唐·令狐楚《年少行四首》之三:“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宋·欧阳修《诉衷情》:“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断人肠。”宋·苏轼《除夜野宿常州城外》其二:“老去怕看新历日,退归拟学旧桃符。”三句中的“拟”字意为“准备”,不可以“儗”相通。

《汉书·贾谊传》:“天下初定,制度疏阔。诸侯王僭儗,地过古制。”句中的“僭儗”意为“僭越”,不可以“拟”相通。

作者简介:刘占锋,在社会科学、文学艺术、语言文字和出版发行等领域均有一定造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先后被《人民日报》理论部、河南大学新闻编辑出版研究所聘为特约高级编辑和特邀研究员。历时16年编纂(主编)的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第一套任意字检索大型工具书《中华语汇通检》(《中国成语通检》、《中国名言通检》、《中国名诗句通检》、《中国辞赋词曲名句通检》四卷,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结束了我国大型工具书没有任意字检索的历史,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开发与传播提供了便捷高效的工具。该书被评为河南省2002年度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2013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的《成语通检词典》在释义、体例、索引等方面都有独到的创新,人民日报曾发长篇书评,给予高度评价。

【文章来源:《书法导报》】

△版权声明:《中国封面》在推介传播过程中难免出现部分文章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的情况。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妥善处理。

(0)

相关推荐

  • 铤的意思

    铤的意思

  • 古今字、繁简字、异体字

    古今字 同一个词先后用不同的字表示,从而形成古今字.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读经传,不可不知古今字.古今无定时,周为古而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如: ...

  • 书法中的异体字

    书法异体字,建议收藏,总有用到的时刻 异体字是一个字的正体之外的写法,字音和字义相同而字形不同的一组字.其又称又体.或体,说文解字中称为重文,是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需要注意的是,异体字 ...

  • 封面品读 | 干货收藏!书法易误汉字(二)

    书法易误汉字280组 --规范字繁体字异体字关联字辨析 作者|刘占锋 /<中国封面>编者按/ 中国文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在街头巷尾的标牌中,在各种文字材料里,在当代书法大展中,我们屡屡 ...

  • 封面品读 | 干货收藏!书法易误汉字(二十)

    书法易误汉字280组 --规范字繁体字异体字关联字辨析 作者|刘占锋 /<中国封面>编者按/ 中国文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在街头巷尾的标牌中,在各种文字材料里,在当代书法大展中,我们屡屡 ...

  • 封面品读 | 干货收藏!书法易误汉字(十九)

    书法易误汉字280组 --规范字繁体字异体字关联字辨析 作者|刘占锋 /<中国封面>编者按/ 中国文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在街头巷尾的标牌中,在各种文字材料里,在当代书法大展中,我们屡屡 ...

  • 封面品读 | 干货收藏!书法易误汉字(十八)

    书法易误汉字280组 --规范字繁体字异体字关联字辨析 作者|刘占锋 /<中国封面>编者按/ 中国文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在街头巷尾的标牌中,在各种文字材料里,在当代书法大展中,我们屡屡 ...

  • 封面品读 | 干货收藏!书法易误汉字(十七)

    书法易误汉字280组 --规范字繁体字异体字关联字辨析 作者|刘占锋 /<中国封面>编者按/ 中国文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在街头巷尾的标牌中,在各种文字材料里,在当代书法大展中,我们屡屡 ...

  • 封面品读 | 干货收藏!书法易误汉字(十六)

    书法易误汉字280组--规范字繁体字异体字关联字辨析作者|刘占锋/<中国封面>编者按/中国文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在街头巷尾的标牌中,在各种文字材料里,在当代书法大展中,我们屡屡见到文字 ...

  • 封面品读 | 干货收藏!书法易误汉字(十四)

    书法易误汉字280组--规范字繁体字异体字关联字辨析作者|刘占锋/<中国封面>编者按/中国文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在街头巷尾的标牌中,在各种文字材料里,在当代书法大展中,我们屡屡见到文字 ...

  • 封面品读 | 干货收藏!书法易误汉字(十三)

    书法易误汉字280组--规范字繁体字异体字关联字辨析作者|刘占锋/<中国封面>编者按/中国文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在街头巷尾的标牌中,在各种文字材料里,在当代书法大展中,我们屡屡见到文字 ...

  • 学书法易深陷的十大误区

    学习书法中最易深陷其中的十大误区: 一.选帖不慎,临帖不精 1.如何选帖? 选帖,如同拜师,拜字帖的作者为师.要写好字,就要拜名师.名师,才能出高徒.重点中学.重点大学人人都想进,为什么?就是因为有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