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亮的粮票

漂亮的粮票

LwLou / 又砖又红

前 不久,在孔夫子旧书网,买书时发现一个卖家不仅卖旧书,也卖各种票证。有张浙江粮票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眼光:好漂亮的粮票啊!

我也算用过几年粮票的人,而且是浙江人,似乎没有见过这么特别的粮票,仔细一看,1958年(成品粮)浙江交换票,那是没见过。

所谓成品粮,是指由原粮经加工而成的符合一定标准的成品粮食的统称。现在我们所食用的应该都算成品粮吧(以下图片除特别指出,都是个人收藏)

这是从1953年开始首次实行计划经济下的配给制后比较早期的粮票,保留到现在也属不易。1958年是大跃进开始,也是票证开始大规模使用的年份。到1961年,全国很快就有156种商品或物资凭票供应。

到1993年票证废除,整整四十年,中国人都活在这种奇特的计划经济之中。我也算赶上个尾巴。小时候,不用操心衣食,因此也无需留意这种没有它钞票无法起作用的第二货币。也许也是我男孩比较粗糙,我一中学女同学就跟讲起过有年冬天夜晚,他们一家四口人走很多路,去她爸爸的朋友家讨要几张澡票的事儿。她至今记得,澡票被男主人当宝贝一样藏在床褥下,见到他们后才掀开拿起给她妈,看得她很目瞪口呆。

到我读大学,以及工作的最初几年,才算自己赶上已经式微的票证,票证的种类也已经随着经济复苏大大减少,地位也大不如前。

在那个绍兴店家的店里浏览了个遍,琳琅满目买了一大堆。但这跟中国四十年来所产生的全部票证来说,简直只是冰山一角,不,大海里的一滴水。就像我手里的几十个各种材料的毛主席像章,也不过只是红海里的几滴水一样。

我收藏的部分票证

随着对票证的了解增加,发现我所收藏的这张1958年粮票也不能算最漂亮的,比这漂亮的粮票或其他票券有的是。有些简直可以用精致、华美,或温馨、可爱来形容。当然也有的非常简陋,甚至只是蜡纸刻印的歪歪扭扭一串字一个印章,甚至还有错别字(如篇末的蕃茹票)。本文写的不光是粮票,但标题暂且就用《漂亮的粮票》吧,粮票可以说是所有这些票证之母。

又到除夕,除了辞旧迎新,也是忆苦思甜的好时候。人是需要偶尔忆苦思甜一下的,特别是现在物质极大丰富的时候,这些票券是很好的材料。

忆苦思甜很好,只是该防止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还得防。说起斯症,遥想往昔,就说我手里这张印有红色双喜的温馨无比的结婚补助棉胎专用券,即将举办婚礼的新人如果心里漾起那么几丝幸福的涟漪也是很可理解的。

除了粮票我不记得使用过其他票证,虽然布票、糖票、肥皂票、煤球票都见过。大学时一方面是因为食量不大,早饭经常不吃,节假日又常常去亲戚家,所以粮票大有富裕。

那时大学生中有头脑的就开始倒腾起粮票来了。用粮票或其他票证换鸡蛋或别的商品早已有之,但事情到了大学,特别是复旦这样的名牌大学就会有所不同。

我从这些倒腾粮票的同学手里,用不记得多少斤粮票换了本大厚精装本《德意志史》,由曾经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教过课的德国教授迪特尔·拉夫撰写,用粮食换取了精神食粮。

现在回想那几位同学,楼上楼下的窜,那书单本就斤把,一大摞背着也真是够辛苦的,还不知道他们怎么再倒腾到手的粮票。不过,他们那么有赚钱意识,想必现在也都已成了大富豪。

大学时粮票换的精神食粮

这本书算是没有白买,翻译得不好,阅读体验比较差,但有几个段落印象深刻。

我还清楚记得第一章导言里的一些内容,第一句话就是引用,“不了解过去时代的往事陈迹,就不可能了解现在”(列奥波德·冯·兰克)。还有对历史的定义,“历史不仅指真正发生的事件,而且也指这些事件是怎样被报道和描述的”。

接下来还讲了个小故事,用以说明写史之难。这个小故事现在读起来仍然很有意思,不妨讲讲。

有个传闻,历史学家沃尔特·罗利1603年被雅可布一世关在伦敦塔里等候处决。这期间,他抓紧时间开始写世界史。一天,塔下两个卫士发生口角。罗利从头到尾目击了这场争吵。不久后,一个朋友前来探监,他同样是这场争吵的见证人,他向罗利讲了这事。罗利发现,他们两人的观察,尤其是对观察到的事物的描述大相径庭。罗利看着他那堆世界史手稿垂头丧气,说道,要是他真想为真理效劳,原该把手稿付之一炬才是。因为,如果他连一桩耳闻目睹的事件都不能客观、正确地描述,要想如实地写一部世界史,岂非更加力不从心。

要再过三百多年,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才写《罗生门》,后来黑泽明拍摄同名影片后,世界上对这种现象才有言简意赅的说法:罗生门。

几天前发生的事情,两个目击者观察完全不同,描述也大相径庭,是比较令人咋舌,但一年前十年前四十年前发生的很多事情,罗生门就比比皆是了。

有最高指示的福建省布票

罗利爵士的这个故事也许在我后来改变职业方向时起了作用,只是不自知。但早先以为有图就有真相,也是幼稚。

既然说到这本书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就不妨偏离一下说说完。还有一段关于(希特勒)极权主义的兴起,对当时的我来说也很振聋发聩。

大致意思是,由于合理的国家意志——比如美国疫情下戴口罩这事儿——由于各政党和利益集团的争吵而无法实现,人民因此对民煮政体失望,而现代社会又越来越复杂(现在再加上互联网),民众因此越来越习惯命令和服从,缺乏判断力和责任心,这就使指望某些个人去解决所有问题的呼声和可能性大大加强。

有一段这样写(可跳过不看),

“世界经济危机、物资困难和害怕降低社会地位和无产阶级化的心情终于提供了土壤,使法西*斯民众领*袖及其好斗的、甘愿献身的追随者所散布的救世口号的种子得以开花结果。此外还有没有得到满足的保持国家强盛或重新使国家强盛的民族愿望也为此提供了适宜的土壤”(P273)。

翻译实在是糟糕,不过也许正是这种拗口让我记住,以致后来对各种新型口号会保持一定的警惕。对我来说,这本书似乎更关人们的意志,而不是德意志。又脚踩西瓜皮了,打住。

对票证和配给制的研究,以我粗浅了解,国际上比国内要深入得多,而且看法也很不同。

上了年纪的票证下过来的国人,对票证的起源和本质的认识,可能也不太多,即便有所认识,也容易被现实氛围和不时泛起的怀旧情绪冲淡。

网上有篇题为《粪票、板凳票、觉悟票……那些年各种票证大汇总 》,内容详尽,图文并茂,可读性很好,大家可以搜来读,但得出的结论却是:“一部凝重浑厚的中华民族创业史,一部华夏子孙与贫穷、饥饿的抗争史”。

糖票酒票

就我而言,票证的产生,我更倾向于这么理解,首先是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化的大获成功,导致第二个五年计划将投资的压倒比例投向了工业、贸易、交通和建筑部门,而投向农村和农业却畸缺。这还不算,接下来的一系列决策,不仅搞坏了农业,也搞坏了整个国民经济,这导致粮棉油等农产品严重短缺,逐渐导致所有物资短缺。

而物资短缺,极易导致通货膨胀。票证的出台,最初的动力是来自抑制和防止通胀。凭票供应,使单一的货币失效,再稀缺的商品都不可能被狂买滥囤,客观上起到匀抑的功能。

各种棉布票

当然一旦全面实行计划经济,特别是面临短缺,配给制就很容易如影随形。而政*治上的副产品,最终也加强了这种本来是不得已,通常是战时才临时使用的制度。当政者发现,当控制了物资,事实上也控制了人们的流动,人们不流动也就缓解了就业、住房和交通的压力,总之非常有利于稳定。当然这种稳定反过来如何抑制经济发展破坏经济结构就没有多作考虑。也许可以说饮鸩止渴,越计划精细越失灵,越失灵越计划精细,我大概是这样理解的。

其实票证年代,对普通人来说,问题还不是票证的限制作用,问题实际上是票证对应的物资实在太少太有限。以肉为例,最困难的那几年,有些地区人们的肉票是八两,不是一个月,而是一年的定量。于是才会产生三钱的肉票。我纳闷三钱肉怎么买,想必是一家人票凑起来买吧。我有个朋友,也是那个年代过来,长得结实溜圆,一看跟我们营养结构就不同,后来得知,他父亲是副食店卖肉的,经常会往家带点骨头啥的,虽然不多,架不住活水长流啊。

浙江地区的两种饲料票

德国二战后期也实行过战时配给制,比如1944年,人们每周的肉食或香肠定量是1公斤,面包2公斤,另有油脂140克,奶油80克等等,每周。英国也实行战时配给制,由于被德国封锁,英国的定量不如德国人,但鼓励在他们引以为豪的家家都有的花园里种蔬菜,养鸡养鸭,不割资本主义尾巴,所谓“生产保胜利”活动,效果很好。

所以物资越匮乏,票就越多越细,究竟有多多,多细,谁也说不清。大体上,吃饭要粮票,做衣被要布票、棉花票、棉胎票、棉纱票,抽烟要烟票,烟票分级别,喝酒要酒票,酒票分白黄,做饭要点火,火柴虽然只有一分钱,没票也成无火之炊。有火柴没煤油、煤球同样无火之炊,煤油、煤球都要票。有了这些没食用油,就成了无油之炊。油、糖都凭票,无油之炊,无糖之炊都还能接受。就这样想开去,最后只要你想得出来的,或者用英文说,you name it,都得凭票。不能说应有尽有,因为有些实在不该有。总之,五花八门,涉及人们生活吃穿用的方方面面。

各种粮票

就说南京有个王智勇老先生,他从1993年开始收集票证,和全国各地票友互换,光布棉票就收藏了1万多种,粮油票5000多种,其他各类票证5000多种,但这仍然可能是小山一角,单就种类而言。社会有大量的资源,纸张、油墨,消耗在票证上了,还不算人员设计制作。英国在战时实行配给制时,浪费纸张是犯法的,每个家庭每周只发一卷卫生纸,没准这是后来人们一遇到社会动荡就抢购卫生纸的缘起。

就我收藏的这三四十种票证,不禁让我想到,计划经济制定者部分是出于无奈,部分出于因循和事物通常的由简至繁,部分则可能出于对配给经济学甚至票证美学的日益痴迷。

1974年南昌纺织品购货券

时代的变迁的确令人感叹,现如今消费大受鼓励,而彼时,消费就是消耗。个人就应该省吃俭用支援国家建设,造卫星造坦克保家卫国。

到北京工作后,粮票已到了行将消失的最后几年。我的最后那些粮票也没有浪费,换了一副麻将,质量很好,现在还在我手里。当时粮票已经贬值,一个人的粮票都换不了这幅麻将,是几个同事凑起来的粮票。

随着对票证的了解增多,再奇怪的票都觉得不太奇怪,有些一开始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后来弄明白了都有其存在合理性。比如尿粪票。据说当年规定生产队凭粪票才能进城拖粪,各公厕、各大单位厕所实行粪票管理,这样抢粪现象才被杜绝。尿粪,好肥料嘛,尿素、菜饼都凭票了,凭什么它们不凭票?不凭票就会争抢,弄不好闹出人命。

还有比如生育票,票上还有毛主席最高指示:人类在生育上完全无政府主义是不行的,也要有计划生育。那段历史有错批马寅初,也有计划生育,或者说计划经济,必然会计划到人口这块处女地。但效果如何大家有目共睹。

还有一种奇特的票叫“觉悟票”,分红票和绿票两种。后来知道这是用来奖勤罚懒的,目前听说只有河南林县有。林县以六十年代修筑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红旗渠而著名,五十年代末已修成英雄等渠。也就是在大跃进的最初几年,觉悟票被发明出来,对出工不出力或迟到早退旷工,林县想出了这种票票,虽然想必是对千难万难的红旗渠建成也起了些作用,但由于具体操作起来所费的制度成本过高,应该收效也有限。

河南林县1959年的觉悟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