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九七)

伤寒论第81条辨:凡用栀子豉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什么叫旧微溏?就是病人平素大便都有一点点溏薄的意思。

【原文解释】:凡是使用栀子豉汤,若平素病人大便稀溏的,应禁止使用。

这个病人本来常常下利,大便比较溏,也就是说,这个病人肠胃本来就虚寒,就不要给病人吃栀子豉汤。栀子和豆豉本来就偏寒凉,病人本来就是寒凉的体质,这个时候就不要给他吃这个栀子豉汤,吃下去的话,可能下利会更厉害。

遇到这种寒湿的病人,再开寒凉的药,寒湿会下陷下去,跑到更深的地方。病人就会越来越虚。大部份这种症状的时候,加点干姜进去,或加白朮去里湿,加茯苓让湿从小便排掉,加在栀子豆豉汤里面无所谓。

所以中医在看病的时候,是以寒热为主,后面还有一些情形很特殊,有的病人上焦很热,,摸脉又很细很沉,下面是冷的,小便是白的,处方的开法,如何让热药往下走,寒药往上走,这就是开处方的技巧。

伤寒论第90条辨: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向润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振振欲擗地:身体震颤,站立不稳,欲扑倒于地。

【原文解释】:太阳病,经用发汗,汗出而病未除,病人仍然发热,心慌,头晕目眩,全身肌肉跳动,身体震颤摇晃,站立不稳,像要跌倒,这是肾阳虚弱、水饮泛滥而致,用真武汤主治。

这条辨讲的是病人本身就是素虚,医生不知道,桂枝汤一下去,发了汗,病没有好,造成病人发热,心下悸,头眩、身润动。发汗的药吃到胃里面去的时候,所有发出来的力量,肠胃脏腑都会动,动的时候,肾脏和三焦的水全部往外走去发汗,这是很好正常人的体格。

但是如果病人素虚的,里面寒湿很盛的人,汗一发掉以后,病证没有解,成为寒湿兼有发热,这发热不是伤风感冒的热,是虚热。发汗就是刺激免疫系统让它发出来。所以,一发汗的时候,脏腑的能源通通跑到外面了,里面是空的。

但是,还有一部份的水在底下,没有完全发掉,这时候就会出现心下悸,水要往上走,就是寒在里面。发汗后胃阳功能没有了,水没有办法化掉,水就动悸在这边。

头眩,为什么会昏眩?因为水在中膈,就像苓桂朮甘汤证一样昏眩。振振欲擗地者,就是头重脚轻的现象。为什么?人身上有阴有阳,阳虚就是比正常的阳少很多的时候,“阳”本身性很轻,“阴”比较重。

阴阳混在一起才能停在中膈下膈,一发汗,阴阳分开来,阳就往上冲,冲上去的阳,中医就叫作浮阳。头会很重,阳气在上面下不来了,这种症状大多是少阴证。

少阴讲的是肾,肾虚的人就可以看到,平常如果不注意到肾虚,或者不知道,一发汗就有这现象。万一吃了发表的药,吃完以后病人有头重脚轻的感觉,又心下悸。常常昏昏沉沉的,这是真武汤证。

为什么身润动?本来身体虚就是津液不足的现象,筋和肌肉是靠津液来滋养的,津液不够就会润动跳动。

真武汤与苓桂术甘汤这两个汤剂,都可以治疗晕眩,那么,这两个汤剂的差异在哪里?

苓桂术甘汤是治疗中焦的水饮,也就是胸膈这个地方被水饮堵到了。桂枝是通冲脉,还能降逆,所以,奔豚的时候,会用桂枝加桂。气往上冲,桂枝可以把上冲的气压下来,再加上白术,茯苓,把湿排掉。苓桂术甘汤是治疗中膈的水饮。

(0)

相关推荐

  • 《伤寒论》太阳病中篇学习摘要

    辩太阳病脉症并治法 中篇 四十七.「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治病以脉证为重,时间再久,如果还是桂枝汤证,继续开桂枝汤.本条辩侧重外证未解,不论病了多久,尚无里有虚寒,全 ...

  • 76-78(太阳篇中)

    76.茯苓四逆汤 大家看,七十四条,如果是发汗,发汗,若下,我们用正常的经方的处理这个病人,比如伤寒.中风,都没有关系,汗.下,病都没有解,病人出现烦躁的时候,四逆的时候,这个时候,你就要处方了.哈. ...

  • 晨雨老师重讲伤寒论81,82条,83.84.85条

    ​81.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这条是告诉大家,凡是用栀子的,病人病前有体寒脾虚便溏的人,不可用,因栀子清三焦之火,用之更寒,使脾失运. 用不用还得当时病情反应,如果有上三条的症状,该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六)

    伤寒论第72条辨: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汗发了以后,病人口渴,脉浮数,病人就是五苓散证,因为水都在皮肤表面上,中焦没有水了,所以病人会烦躁. 成无己说:发汗己解,胃中干,烦躁不得眠,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五)

    小便不利,张仲景是想把皮肤表面的水拉回来,让它从小便排掉.有两种状况:一种是皮肤水肿,上半身水肿的时候,有些妈妈们早上起来手脚都肿,这就是五苓散证.如果摸他的脉很虚弱,五苓散吃下去,让表面的水从小便排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四)

    伤寒论第71条辨: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与五苓散主之. 原文解释:太阳表症,使用发汗法,汗出很多,会使津液受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三)

    我们辩证虚实,阳虚的人,汗后亡阳,阴虚的人,汗后亡阴,发汗以后,恶寒怕冷为虚,恶热怕燥为实.虚寒当温,实热当泻.我们只要知道这个基本概念了以后,就知道该如何来调理了,是用附子来温阳还是用大黄来泻热,这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二)

    伤寒论第70条辨: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原文解释: 发汗以后,怕冷的,这是正气虚弱的原因:不怕冷,只有发热等症状的,是邪气盛实的表现,应当泻实和胃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七)

    伤寒论第73条辩:"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原文解释:外感病,发热汁出而又口渴的,用五苓散主治,口不渴的,并见有四肢冷,心悸等症的,用苓甘草汤主治.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八)

    伤寒论第74条辨原文: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原文解释:太阳中风症,经过六七天而不解除,既有发热.畏寒.头痛等表症,又有心烦.小便不利等症,若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九)

    伤寒论第75条辨: 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 伤寒论第64条辨:"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一)

    茯苓四逆汤方:茯苓六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 ,干姜一两半,右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我们从这个方剂的搭配来看,在古时候,张仲景就知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