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除苦(11)不可将错就错、一错再错 ②
解惑除苦(11)不可将错就错、一错再错 ②
于是鬼便背着比丘,来到比丘先前被赶出来的那个村庄的上空来回行走。村庄里的人看见这比丘在空中行走,都十分吃惊,以为他得道了。村人们互相说:“这些僧人真没道理,竟将得道的人给赶了出去!”村人们都涌到寺庙里,大声责备寺里的僧人,又马上把这个比丘迎进寺里住下。于是这比丘得到很多供养,他照着原先说好的那样,得到的各种东西,都送给那个鬼一半。
后来有一天,鬼又背着比丘在空中行走,不料正好碰上毗沙门天王手下的属官。鬼一见到天王手下的官,吓坏了,扔下比丘拼命逃跑。比丘掉落下地,摔死了。比丘执迷不悟,错上加错,最终害了自己。
人生在世,知错能改,则为君子之道。有错不思改正,或者口是心非,那只能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知错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在错误改正之前,你要发现和承认自己的错误。一个人要是尚未认识到自己在做错事,他不会想到纠正错误,那只能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聪明的人总能够做到迷途知返,自我拯救。
(摘自《同佛陀谈心》教你做人的102个真理 李煜觉编著)
分辨善恶与处世之道 ⑦
问:发牢骚与不平则鸣一样吗?默默无闻、一味忍耐是否近乎
沉沦?
答:一般情况下,不平则鸣是褒义词,多是从公众利益出发,更能显示一个人的勇气和正义感。而发牢骚则是消极抵抗的表现,是一种拿不起、放不下的无能表现。两者有一定区别,但关系比较模糊,不平则鸣,搞不好也会演变成发牢骚。
学佛并不是要刻意地默默无闻,只是要我们不去执著世间名利。佛教所提倡的忍辱,也非毫无原则的一味忍耐。在一般人看来,忍耐似乎就是无能的表现。事实上,一个真正能够忍耐的人是最有力量的,也更能有所作为。反之,不过是匹夫之勇,未必会有多少建树。对于学佛者来说,看到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应该尽自己的力量去呼吁、去改变,但不要过于执著结果。
(摘自《问道》与济群法师面对面)
生命尺
有一个女孩自杀,被一个老人撞见了,未遂。女孩哭诉了好多自杀的理由,老人说了救她的理由。
第二天,老人拿了张“一句话设题答卷”让女孩看。设题是:如果可能,你所要的最大幸福是什么?一张纸上有五个人的回答,五个人的回答分别是:“有个家!”“有爱我的爸妈!”“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能听一听鸟儿歌唱!”“能起来走一走!”
女孩不懂。老人拉她去见这五个答题的人。
女孩见了五个答题的人之后,拥紧老人哭说:“我错了,谢谢你!”
这五个答题的人是五个孩子——孤儿,弃儿,盲人,聋哑人,瘫痪。与此相比,女孩一下子便拥有了五个人的“最大的幸福”,还绰绰有余!
老人的理由是:幸福,要用心来做尺子,尺子,是要有刻度的,没有零线就没有刻度,没有刻度,就没有幸福。
(摘自《佛学通讯》2008.2 张鸣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