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赋 张秀东注释
小雪赋(以“寒律1变时2,因3风有渐4”为韵)林滋(唐)
伟5兹雪之霏霏6,应元冥7而不失其期8。赋象9于虹藏10之日,成形于冰冻之时。委地11则微,庶表12三冬之候;翻空虽小,那无六出13之姿?
当其寒气初升,阴风14始变。既淅沥15于遥野,却飘飖16于广甸17。边城一望,龙山之净色犹晞18;上苑再瞻,凤阙19之清光未遍。
眇20若毫端,轻飞可观。细细而千岩送令,飘飘而万户迎寒。霏微墀庑21之间,瑶台月晓;仿佛草茅之上,玉树花攒。
回拂阴轩22,高翻晓律23。萦枝分盈尺之象,带月误如圭之质。微交月影,天边之孤雁应迷;稍助山明,松际之浮烟已失。
细糁24长空,纤缘绮栊25。净若芦花之覆水26,轻同柳絮之因风27。是则谢氏林亭28,尽在回眸之内;梁王池馆29,无非跬步30之中。
于以明洁白之姿,于以表阴凝31之渐。虽见晛【(xiàn)1.日气,日光。2.明亮】32而无滞33,讵因污而成染34?初疑画阁,妆奁35之香粉微微;又若琼筵,玉箸36之凝酥37点点。
既而纤细缤纷,呈祥是因38。掩日而难分薄雾,开帘而不辨轻尘。影入空帷,预想映书之子39;光侵远水,潜思访戴之人40。
可谓不远而来41,自无而有42。始萦盈于阶砌43,终散漫于林薮44。安得不燎薰炉45,命芳酒46。作小雪之赋,继大夫47之后。
作者简介:
林滋,字后象,闽人。生卒年、生平事迹不详。会昌三年进士及第,与同年詹雄、郑诚齐名,时称雄诗、诚文、滋赋为闽中三绝,官终金部郎中。滋善辞赋,今存赋四篇:《小雪赋》、《阳冰赋》、《文战赋》、《木人赋》,见载于《文苑英华》、《全唐文》。
字词注释:
1、寒律:指冬令。唐翁洮《冬》诗:“寂寂栖心向杳冥,苦吟寒律句偏清。”宋欧阳修《寄圣俞》:“穷阴变寒律,急节惨惊飚。”
2、变时:四时季节的变化。语出《易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孔颖达疏:“以察四时变化。”《史记天官书》:“终始古今,深观时变,察其精粗,则天官备矣。”
3、因:依靠,凭借。《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因人成事者。”
4、有渐:《易渐卦正义》渐者,不速之名。凡物有变移,徐而不速,谓之渐。如苏轼:“法相因则事易成,事有渐则民不惊。”
5、伟,本义是高大、壮美、奇特。《说文》:“伟,奇也。”《庄子大宗师》:“伟哉夫造物者。”向注:“伟,美也。”
6、霏霏:指雨雪烟云盛密貌,泛指浓密盛多。《诗小雅采薇》:“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7、元冥:即玄冥。水神名。《山海经海外北经》:“北方禺彊。”晋郭璞注:“字元冥,水神也。”
8、失期:耽误规定的期限,没按照约定的日期。《史记陈涉世家》:“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9、赋象:赋,给予。《吕氏春秋》:“授予出高库之兵以赋民。”《说文》:“像,似也。”段注:“韩非之前只有象字,无像字。韩非以后小篆即作像。 后人不以象释似,复以象释像矣。系辞曰:'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象也者,像也。’盖象为古文,圣人以像释之。虽他本像亦作象。凡形像、图像、想像字皆当从人,而学者多作象,象行而像废矣。”谢惠连《雪赋》:“值物赋象,任地班形。”
10、虹藏:《礼记月令》:“孟冬之月…水始冰,地始冻…虹藏不见。”
11、委地:散落或委弃于地。《东观汉记锺离意传》:“显宗时,意 为尚书,交趾太守坐赃千金,徵还伏法,诏以其赀物班赐群臣,意得珠玑,悉以委地而不拜赐。”
12、庶表:即大致“聊表”也。庶为“几乎、将近、差不多”之意。《孟子梁惠王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13、六出:花分瓣叫出,雪花六角,因以为雪的别名。《韩诗外传》:“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雪花曰霙。”
14、阴风:朔风,阴冷之风。南朝宋颜延之《北使洛》诗:“阴风振凉野,飞雪瞀穷天。”
15、淅沥:象声词。形容雪霰、风雨、落叶、机梭等的声音。唐乔知之《定情篇》:“碧荣始芬敷,黄叶已淅沥。”
16、飘飖:飘荡,飞扬。汉边让《章华台赋》:“罗衣飘飖,组绮缤纷。”
17、甸:古时都城的郭外称郊,郊外称甸。 《说文》:“天子五百里地。”段注:“甸,王田也。”
18、晞:本义晒干。《说文》:“晞,日干也。”《诗小雅湛露》:“匪阳不晞。”
19、凤阙:汉代宫阙名。《史记孝武本纪》:“其东则凤阙,高二十馀丈。”司马贞索隐引《三辅故事》:“北有圆阙,高二十丈,上有铜凤凰,故曰凤阙也。”
20、眇:通“秒”,细小,微末。《庄子德充符》:“眇乎小哉。”21、墀庑:墀,台阶上面的空地,也指台阶。张衡《西京赋》:“青琐丹墀。”庑,《说文》:“堂下周屋。”《后汉书梁鸿传》:“居庑下,为人赁舂。”谢惠连《雪赋》:“初便娟于墀庑,末萦盈于帷席。”
22、阴轩:阴,泛指北面。唐李质《宿日观东房》:洞霞飘素练,藓壁画阴窗。轩,屋檐。《集韵》:“檐宇之末曰轩,取车象。”唐欧阳詹《智达上人水精念珠歌》:“连连寒溜下阴轩,荧荧泫露垂秋草。”笔者按:此处或有“暗室”之意。
23、晓律:晓,明也,此亦谓旦也,俗云天晓是也,引伸为凡明之称。律,一说指季节和气候。陆游《春望》:“大地回春律,山川扫积阴。”笔者按:此处“晓律”或为“早律”之意,谓早已到来之节候。盖古人于暗室以律管芦灰以候气,是故“回拂阴轩,高翻晓律”似可解作“小雪回拂着暗室,于高空中翻腾着早已到来之节令”。聊备一说。
24、糁:洒,散落。
25、绮栊:犹绮疏。雕绘美丽的窗户。张协《七命》:“兰宫秘宇,雕堂绮栊。”李善注引《说文》:“栊,房室之疏也。”
26:芦花覆水:芦花,芦絮。覆,覆盖,遮蔽。从下句“柳絮因风”论,此句亦当有典,或从曹邺“荻花芦叶满溪流”化来,聊备一说。
27、柳絮因风:谢道韫咏絮出自《世说新语》。
28、谢氏林亭:即“咏絮”之处也。
29、梁王池馆:此西汉梁孝王刘武之兔苑,即谢惠连假托司马相如作《雪赋》之处。
30、跬步:古代称人行走,举足一次为跬,举足两次为步,故半步称跬。《大戴礼记劝学》:“是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王聘珍解诂:“跬,一举足也。”
31、阴凝:阴气始凝结。《易坤》:“履霜坚冰,阴始凝也。”
32、见晛:指天晴日暖。《诗小雅角弓》:“雨雪瀌瀌,见晛曰消。” 毛传:“晛,日气也。”高亨注:“晛,太阳的热气。”此处今可见之版本曰“见骷”,大谬。古本有曰“见睍”,亦非。有趣者乃古来有诸多学者引《诗邶风凯风》“睍睆黄鸟,载好其音”句,众说纷纭,训睍道睆,而不辨“日、目”耳。
33、无滞:《说文》:“滞,凝也。”此处引申为停留之意思。盖雪小而日照而旋融化矣。
28、谢氏林亭:即“咏絮”之处也。
29、梁王池馆:此西汉梁孝王刘武之兔苑,即谢惠连假托司马相如作《雪赋》之处。
30、跬步:古代称人行走,举足一次为跬,举足两次为步,故半步称跬。《大戴礼记劝学》:“是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王聘珍解诂:“跬,一举足也。”
31、阴凝:阴气始凝结。《易坤》:“履霜坚冰,阴始凝也。”
32、见晛:指天晴日暖。《诗小雅角弓》:“雨雪瀌瀌,见晛曰消。” 毛传:“晛,日气也。”高亨注:“晛,太阳的热气。”此处今可见之版本曰“见骷”,大谬。古本有曰“见睍”,亦非。有趣者乃古来有诸多学者引《诗邶风凯风》“睍睆黄鸟,载好其音”句,众说纷纭,训睍道睆,而不辨“日、目”耳。
33、无滞:《说文》:“滞,凝也。”此处引申为停留之意思。盖雪小而日照而旋融化矣。
34、讵因污成染:此句语化谢惠连《雪赋》:“素因遇立,污随染成。纵心皓然,何虑何营?”而反用也。
35、妆奁:女子梳妆用的镜匣等物。北周庾信《镜赋》:“暂设妆奁,还抽镜屉。”
36、玉箸:亦作玉筯,玉制的筷子;筷子的美称。唐朝杜甫《野人送朱樱》诗:“金盘玉筯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
37、凝酥:凝冻的酥油。此处比喻积雪。唐白居易《雪中即事答微之》诗:“北市风生飘散麪,东楼日出照凝酥。”
38、呈祥是因:是为助词,把行为对象提前。此句意为“因此呈祥”。
39、映书之子:晋朝孙康映雪读书之典
40、访戴之人:王子猷夜访戴安道之典。
41、不远而来:语出《孟子》:“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42、自无而有:语出《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43、阶砌:台阶。三国魏卞兰《许昌宫赋》:“修栏荫于阶砌,崇栋拂乎旻苍。”
44、林薮:山林与泽薮。《管子立政》:“修火宪,敬山泽,林薮积草,天财之所出,以时禁发焉。”45、燎薰炉:《说文》“燎,放火也。”、“薰,香草也。”此句意为点燃烧香草之炉。语出谢惠连《雪赋》:“燎薰炉兮炳明烛。”
46、命芳酒:命酒,命人置酒。白居易《琵琶行》序:“遂命酒,使快弹数曲。”芳酒,杨巨源《大堤曲》:“自传芳酒涴红袖,谁调妍妆回翠娥。”
36、玉箸:亦作玉筯,玉制的筷子;筷子的美称。唐朝杜甫《野人送朱樱》诗:“金盘玉筯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
37、凝酥:凝冻的酥油。此处比喻积雪。唐白居易《雪中即事答微之》诗:“北市风生飘散麪,东楼日出照凝酥。”
38、呈祥是因:是为助词,把行为对象提前。此句意为“因此呈祥”。
39、映书之子:晋朝孙康映雪读书之典
40、访戴之人:王子猷夜访戴安道之典。
41、不远而来:语出《孟子》:“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42、自无而有:语出《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43、阶砌:台阶。三国魏卞兰《许昌宫赋》:“修栏荫于阶砌,崇栋拂乎旻苍。”
44、林薮:山林与泽薮。《管子立政》:“修火宪,敬山泽,林薮积草,天财之所出,以时禁发焉。”45、燎薰炉:《说文》“燎,放火也。”、“薰,香草也。”此句意为点燃烧香草之炉。语出谢惠连《雪赋》:“燎薰炉兮炳明烛。”
46、命芳酒:命酒,命人置酒。白居易《琵琶行》序:“遂命酒,使快弹数曲。”芳酒,杨巨源《大堤曲》:“自传芳酒涴红袖,谁调妍妆回翠娥。”
47、大夫:古代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后世遂以大夫为一般任官职之称。笔者以为此处之“大夫”指司马相如,盖谢惠连《雪赋》以历史人物问答铺陈描写结构全篇,有“授简于司马大夫”句。
赋意白话诠释:
奇哉此小雪纷飞,应北海水神元冥之约而不失其期时序。赋其象于虹藏之日,成其于冰冻之时。落地很小,聊以表明冬季之节候;其空中翻飞之身虽小,然岂能雪花之六瓣身姿呢?当寒气初升,阴冷之风始变之时。小雪儿既淅淅沥沥于遥远之田野,又飘飘荡荡于广阔之郊外。一望边城,龙山之色依旧气爽干燥;再看上苑,皇宫雪色之澄明亦不曾覆盖遍及。小的象毫毛的末端,在空中轻飞的时候可以看到。千山万户因飘飘小雪之到来而迎接冷寒。飘洒于台阶廊庑之间,像晨月落在瑶台上一般;若有若无地落于草茅之上,像似玉树攒集了白花。小雪回拂着暗室,于高空中翻腾,应和着早已到来之节令。萦绕于枝头以区别于大雪盈尺之象,辉映在月下误以为是玉圭之皎洁。雪光与月影交合迷濛,天边盘旋之孤雁应迷离;稍微铺洒以助山峦变亮,而使松树上浮烟消融。细细地洒于天空,轻轻沿窗栊而下。干净地像芦花落在水里,轻飘地像柳絮因风起舞。于是谢氏之山林亭阁,尽在回望所及之内;梁王的池塘楼馆,也不过只隔半步之遥。于此可以表明洁白的姿态,于此可以表明冷气渐渐凝结的过程。虽然太阳一出便消融无迹,然岂能因污秽而沾染了自身呢?一开始像女子画阁中镜奁中的点点香粉一般;又像芬芳的筵席中玉箸挑起的点点奶油酥酪一般。随即又纷飞而下缤纷而来,因此而瑞气呈祥。掩盖了日光而难以分清是薄雾还是雪花,打开帘幕而看不到一丝微尘。雪影进入空空的帷幕,预先思慕夜雪映书的才子孙康;雪光侵入远处的水面,暗暗想念雪夜访戴安的王子猷。可以说是不远万里而来,从无而到有。开始的时候萦绕在台阶上,最终的时候满布在山林川泽之上。岂能不点上香草炉,命仆人摆出香酒,写篇小雪赋而继大夫之后呢?
用韵章法句法用典诸技法分析:
林滋之《小雪赋》,从末句“安得不燎薰炉,命芳酒,做小雪之赋,继大夫之后。”来看,此篇似当为一“欲与前贤争高下”之作也。李调元《赋话》曾曰:“体物最工,ㄠ么小题,却能穿穴经史”。然,仅止于是乎?昔日有友人尝探讨于吾:“林后象之《小雪》仅欲以体物之工而争胜前贤乎?其可有怀抱寄托于其中耶?” 吾尝曰:“以'回眸谢氏,跬步兔苑,明洁白之姿,讵因污成染,想孙康,思访戴,不远而来,自无而有,始萦阶砌,终漫林薮’数语而论,彼以咏絮之才自许,从闽地不远千里乘兴而来,借小雪,表高洁,思藉昔日之苦功,得献赋于金门,然后始萦终漫而实现其抱负,不亦明乎?岂能以ㄠ么小题视之耶?”
从声韵而论,该赋韵题为“寒律变时,因风有渐”,虽平仄各半,但平仄并不相间,作者易其次第,以平仄相间之方式呈现,其韵分别为:支韵“期时姿”,霰韵“变甸遍”,寒韵“端观寒攒”,质韵“律质失”,东韵“空栊风中”,俭韵“渐染点”,真韵“因尘人”,有韵“有薮酒后”,共计27韵,用韵精严细密。该赋之用韵有一鲜明之特色,便是大抵仄声韵段之起句皆以平声骈韵字;大抵平声韵段之起句皆或为连用韵,如寒东两韵之端空二字,或为借以邻韵,如霏字以五薇借入四支、纷字以十二文借入十一真。如“既淅沥于遥野,却飘飖于广甸”,“萦枝分盈尺之象,带月误如圭之质”,“虽见晛而无滞,讵因污而成染”,“始萦盈于阶砌,终散漫于林薮”,此四骈仄韵段落之长句作骈,并不仅以平仄衡量,而皆求四声细化。该赋之用韵严谨如是。
从章法而论,此篇审题最为精细,层次甚是分明。且分析题名“小雪”,其为微小之六出飞花耶?其为冰冻之三冬一候耶?然后知题关乎双,眼在于小矣。第一韵支韵者为第一段,乃破题段落,以散句而起。其“霏霏”、“赋象”、“成形”者,兹物也;其“应期”、“虹藏”、“冰冻”者,节候也。“委地微”而“翻空小”乃开宗明义直接破“题眼”之“小”字。此破题段落之精妙处在于兹物与节令融于一起,在于破题眼之干净利索。霰寒质东四韵为该赋之第二大段落,皆为整饬之紧长隔轮回递进句式,从气候之变、下雪之景、飘雪之状、雪后之景四个层次加以铺叙,有井然四层之别,有浑然一体之融。此大段落处处可见兹雪之“小”,铺叙甚为细腻,摹写甚为生动,乃“有我”之境也。第三段俭真两韵者,为议论抒情段落。大抵俭韵者偏重于议,真韵者偏重于怀。托其情与景语交融,发其议而翻案谢赋,自有寄托于其中也。盖因融微妙之情思于绚丽之雪景中,后人不细分辨,则仅炫目于其景,甚难窥该赋命意之结穴矣。有韵者为第四段,为收束段落。“可谓”者重在结雪,“安得不”重在归己,入“我眼”之雪,抒“我情”之赋,嘎然止矣。
从句式而论,全篇“壮紧长隔漫”五种句式皆有,句式多变,典雅细腻。一次用壮句,曰“安得不燎薰炉,命芳酒”,用于收束处而归诸己,以便完成全篇之收束;一次使用散句,用于开篇破题;六次用紧句,十次用长句,骈对工致间,求句子形式之变化多姿,所有句子构造无一雷同,所有仄韵段落之长句皆求四声细化。七次使用隔句,除末韵外其它七韵皆有隔句,以隔句为主体,浓墨重彩于此。全篇除极个别段落略有变化,皆遵循“紧长隔”句式递进,如此正便于句意之由浅而渐深,亦增加通篇整饬之感。全篇共有发引语六个,分别为“当其、是则、于以、既而、可谓、安得不”,其中“当其”用于铺写小雪之景大段落之首而起发语作用,“是则”用于该写景段落之尾骈起收束该段落作用;“于以”连用两次,构成一个貌似沓叠、实则严谨之骈句,用于议论抒情段落之首,“既而”乃起进一步抒怀之作用。“可谓”“安得不”则赋之收束矣,细分之下,前者为“咏雪之归纳”,后者为“归己以束篇”。全篇因发引语之使用而使各层次连贯自然,内容浑然一体,使通篇皆大抵“紧长隔”这一整饬、然却往往失于呆板之用句法则,显得灵活多彩,摇曳多姿。此不恰是林滋文风“静细”之体现耶?
从用典故而论,本赋诸多词语,或出乎谢惠连《雪赋》,或出乎古人典籍,用词考究,讲究出处;事典有咏絮、兔苑、映书、访戴四个,皆耳闻能详之雪事。观作者用熟事而托其怀于含蓄蕴藉,洵不负“静细”之名也。读者于本析之字词注释部分自可辨之,此处不复赘言。
笔者以为,该赋最值得后人玩味借鉴处有三点:一则双关类题目如何审题,如何缠绕破题之法也;二则用韵如何将严谨与灵活巧妙结合,谋句如何将整饬与变换巧妙统一;三则如何融景融情,如何“有我之境”,如何抒我微妙之情思于蕴藉静细之文字间也!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