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线条表现虚实变化?

笔画是书法的基本构件,也是作品平面构成的基本单元。用湿浓之墨和干枯之墨书写笔画(以下简称浓笔和枯笔)时,在营造局部黑白对比上有截然不同的效果。
有人这样论述:“浓墨、湿墨对空间的分割非常肯定,笔画干脆利索,线条两边如昆刀切玉,遒劲光挺,那么被切割出来的余白也就一分为二,特别响亮。枯笔则不同,线条越枯,线条内丝丝缕缕的余白越多,被切割的两边余白就可以通过点画内的余白连接起来,似断非断,藕断丝连,一片缥缈。”
在平面构成中,浓笔的墨色鲜明、凸显,枯笔的墨色缥缈、虚隐,显在前隐在后,平面的纸上会产生有深度梯级层次的留白(或曰3D留白),犹如山水画中的近景、中景和远景。
如果一整篇全是墨色相同的字,会显得单调、沉闷,这时用枯笔或浓笔加以调节补充,就有疏密对比,留白变得有深度和层次,使平面构成丰富鲜活起来。
另外,细线切割空白,由于细线张力较弱,因而被两边留白张力挤压冲撞以至吞没,也有向后退隐之势。
由于枯笔和细线的这一相似特点,在创作实践中,为了制造对比效果,高明的书家往往将粗重的笔画处理得收缩、密集——“不透风”,而枯笔或细线之笔处理得宽放、疏松——“可跑马”,凸显比重、体量的极端反差,犹如铁块与棉团的对比,观之耐人寻味。
行草书的“笔断意连”也是笔画“计白当黑”的重要表现方式。笔画的连贯和留白的连贯是矛盾的,很多行草爱好者由于不悟此理,一味牵丝连笔、连绵缠绕,但笔画连笔越多,留白越不连贯,甚至支离破碎。
以左右两点为例,写成两笔连绵,笔墨是连贯的整体,但留白一分为二,上下阴阳两隔。
如写成相互独立的点,上下留白虽然连成一片,但笔墨是“老死不相往来”的“分离”;最理想的是写成似断其实不断的两点,笔墨部分有呼应关系,因而笔断意不断,而且上下留白也连贯相通,兼顾了笔墨和留白的完整性。
因此行草书中处理相继笔画之间的关系采用“多断少连”或“有断有连”,而不是一味牵丝连笔,道理即在于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