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Ta,还是控制Ta?【好文,请转发】
爱家人,爱孩子,爱朋友,我们试图通过爱来完善自己的人生,也力图用爱影响他人。
许多时候,我们忽略了被爱者的感受,只从一己的思想出发,相信给予的是爱,别人的感受必是爱。哪怕对方一时不能接受,也会自我麻醉式的告诉自己,Ta将来会明白。
结合临床实践,国内的强迫症大约有500-1000万,患病率约为5‰~10‰,男性比女性多。
多数人了解的强迫症是同样的事反复做,如洗手、锁门、排列等。而现实中,强迫症不仅是这些,还有许多是心理上的强迫。在这组数据之后,我们来探讨一下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精神强迫。
通过咨询认识了许多家长,一位十年前接受咨询的母亲,在对孩子的教育中一直强调:“我爱她,我给她我能给的全部,我自己省吃俭用,却给她最好的。我只是希望她能专心学习,别象他爸爸那样没出息!”
这位母亲用自己认为的好,控制了女儿的全部生活,包括接触谁,几点几分到哪里,学习成绩必须达到什么程度……。
女儿接收到的是一种可以理解的爱,和无法接受的绝对控制。与女儿的交谈中,我们获得了这样的信息:妈妈只知道自己选错了男人,就想通过管住我防止我犯同样的错误,可她这样的爱实在太折磨人。
女儿说,想到她的辛苦和不幸,我知道她是爱我的,可看到她象监视器一样生活在我身边,我就想和她吵架,想逃跑!
这是比较典型的强迫行为,母亲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不断强化对自己行为的肯定,从“我为孩子好”这个角度要求自己克己,再要求孩子为了这份“好”,这份母亲的克己而接受全部的指令。甚至当要求她不要每半小时问一下孩子在哪里,她已经难以做到,每次到时间她就会举着手机心慌。
一位父亲,为了孩子辞职,用自己管理硕士的头脑教育儿子。父亲始终认为自己是在为了孩子奉献,也就是这样的奉献思想,让他坚信孩子虽然现在抵触,将来会感激他的。
这位父亲同样是强迫倾向严重,他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但又为自己找到充分的理由。在不断强化自己这种奉献精神的同时,他通过一些个案来印证自己这样做是正确的,是为了孩子的未来,从而坚定了控制孩子时间、思想、生活是正确行为的信心。
但从孩子的角度看,父亲就是一个用爱伪装起来的暴君,自己的一切爱好都必须与父亲一致,自己的任何意志都无条件附属于父亲。已经长成少年的儿子通过离家出走、打架斗殴来表达反抗,因为他失去自我认知的能力,他只是想通过极端表现来抗争。孩子讲:我知道那些是错的,可他做的就都是对的吗?谁愿意天天坐牢,你问问他愿意吗?
同样,一位二十八岁的女孩痛苦地讲:我爸爸从我出生就设计好我的接班计划,只要能够让我掌握企业管理的事他就热衷。只要不是这个范畴内的,他就禁止我接触。
八岁打高尔夫,十岁学习商务礼仪,十二岁请企业管理家教,十四岁参加社会活动。
现在,女孩离开家半个地球,她希望能够象个普通人一样自食其力的活着。但,她逃不出二十多年被控制的阴影,每做一件事就慌慌张张,好像爸爸派来的老师、导师在监视她,在评价她。严重的失眠和自我怀疑,让女孩苦不堪言。
所有这些表现,多半是显性的强迫症,也有一些是隐性的。人们通过自己对美好愿望的不断提示,相信自己所做的都是表达爱意的行为,这种心理上的持续暗示或明示,使其行为更加坚定,以达到控制对方的目的。
作为父母,有照顾、教育、引导孩子的天职,但这与控制是无关的。为人父母,要学会定期自检,是不是把自己的主观意图强加给了孩子,是不是给了孩子足够的自由成长空间。
当他们摸索成长的时候,是建议、提示、呵护多,还是指令、要求、溺爱多。如果是后者,就要从自身出发,先管理好自己,再学习教育孩子。
父母必须要明白,孩子并不是家长的附属品,他们具有独立的人格,独立的思想,独立的认知,他们只是通过父母来到了这个世界,父母没有资格强迫他们按自己的要求成长。
以爱为借口,实施强迫、控制行为的父母,实际上已经触犯了孩子的人权。任何爱,都是要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的,如果我们以爱为名,把强迫、控制伪装成爱,最终收获的可能是完全相反的结果。
晓彤老师
培训师一枚
二货一个
开心是主业
情感分析是副业
职业规划是专业
情绪管理是职业
美食追逐是事业
咨询方式:
关注本订阅号(点击最上方蓝色字),直接在订阅号内留言。
点击《解忧杂货店》,直接在文后留言。
培训机构预约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