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不要给自己贴这5个标签,我怕你这辈子都撕不下来

网络,永远不缺话题,特别是火爆的,博人眼球的。

最近,一则博士携女友逃票几十次的消息火势熊熊。

注意!“博士”,这是一个极好的标签,再携上女友,以及几十次的战绩,更加符合标签化法则。

过去的新闻报道,往往就事论事,例如:XX年X月X日、某人于某地因逃票多次被当场抓获。

现在不一样了,不管是官方还是自媒体,都不能好好给文章命题,而是热衷于贴标签。

一定要把人、地域、身份等等内容标示出来,以引导吃瓜群众给当事人或事件定性。

“博士、逃票、携女友、40次”,妥妥成就标签定义!

难道说,当了博士就必须是道德楷模,必须是素质高尚的人了?谁说的!

请明确一点:人的知识储备与素质储备并没有多少相关。一个有知识的人,并不等于其行为必定高尚。

因为知识获取是书本学习与社会实验的产物。而素质学习是,家庭影响、社会接触、榜样选择的结果。

两者的学习途径不同,获得效果不同。

有学识很高,但犯罪快乐的人;也有学历高,但品质低下的人。这与没有文化但品行端正、没有学历但素质高尚的人一样,都是社会存在,不用贴标签。

但是,人们还是热衷于贴标签,从步入这个社会的第一步开始,就被至亲的人们贴上不同的标签。

贴的人兴奋异常,被贴的人爱怎样怎样,长大之后我也给别人贴。

1.童年标签

一个孩子出生,父母、亲戚、邻居……,一干人等急不可耐地给其贴标签。

似乎,只要下手晚了,自己的这张标签就没地方贴了。

“来,给奶奶抓个挠儿。”一家人盯着期待着。

孩子抓了,标签嗖嗖贴:“聪明,这么点儿就会抓挠儿了,将来一定学习好。”、“多灵活,长大肯定是体育明星。”

孩子不抓,标签啪啪拍:“是不是发育迟缓。”、“手脚笨,得赶紧开发。”

“过来,站前边给大家表演一个珠心算。”亲戚朋友无限期待。

孩子表演成功,标签叭叭飞:“太聪明了,神童!”、“长大要当科学家!”

孩子表演失败,标签咣咣扔:“胆小。”、“这孩子怕生。”、“笨啊!”

这个倒霉孩子,生出来就被贴了无数标签,想不长成标签定制都不可能。

2.少年标签

一个孩子,挺过家庭标签的枪林弹雨中迈入校门,逐渐长成一个学生时,他们依然逃不开标签。

成绩好了,老师会夸,贴上“优秀”的标签;成绩下降了,老师会批评,贴上“最近落后”的标签;一直成绩不理想,老师家长紧密合作,贴上“落后生”标签;万一早恋或与同桌有亲密感,马上被成年人集体贴上“不学好”标签。

被标签聪明的孩子必须要聪明到底,一旦哪天不聪明了就陷入两难选择。

要么,你继续聪明,赶紧把不聪明铲除。要么,从此标签反转,变成笨蛋傻瓜。

被标签笨蛋的孩子必须笨蛋到底,因为你哪天神反转聪明起来,众生都不愿意接受,这样不就证明贴标签的人笨蛋了吗?那怎么可以!

一个”好学生“与”坏学生“的标签,让多少人的童年眨眼天堂,眨眼地狱。

得!学生时光算是报废了,标签比童年期质量和数量均稳步上升。

3.青年标签

好容易奔入大学,一进门就顶着无数标签:过往经历、入学成绩、高中毕业学校、来自哪里,统统是抹不去的标签。

这个时期的人们试图摆脱标签,结果多半是徒劳无功。

因为,别人不给贴标签了,自己需要给自己弄点标签,要不就有异类风险。

于是,参加多少社团,引起多少人注意,每月花费多少,交没交异性朋友,成了此时外部标签的内化需求。

一旦得不到,痛苦。得到了呢?也痛苦。

整个大学期间,人们完成的就是在原有标签、去标签,和目标标签,三者间的殊死搏斗。

当然,最后往往是标签需求胜出。

个性化不是件容易的事,在集体文化熏染之下,个性化是理想主义桃花园,可望之,难以得之。

大家都为标签而嗨,为给别人标签而嗨,为自我标签是否如预期般好而嗨,你如何摆脱标签呢?

4.成年标签

终于,浑身标签遮体地冲到职场,成为一个社会人,大家对于标签已经释然,贴与不贴它都在那里,与其被贴,不如主动出击,自己贴自己,再努力给别人贴。

“我这人老实,没那么多心眼儿。”

“我不会拐弯儿,过分善良。”

……

好吧,就这样吧。

别人呢?

“他鬼心眼多。”

“她会看领导眼色。”

……

好吧,也就这样了。

工作中,上司一句“你笨啊”,同事一句“你不会来事儿”,客户一句“你这人傻”,基本就把一个人的职业标签确定。

你还想变成什么样?你只是急急地如出生时的亲人们一般,给自己找点还看得过去的标签贴好。

努力找有不足的人,那些更弱势的人,尽量去贴他们,这样自己会好受很多。

5.老年标签

如今,你还敢老吗?

一句”坏人变老了“就足够你喝一壶的,如果你居然老了,还想不坏,等于痴人说梦。

当你足够老了,老到可以领“吃饭不能太好”的退休金了,还需要出去做点什么才能补充家用。

那么你要小心了,不管你上车坐与不坐,大家都会小心地避开你,因为你可能坐别人腿上。

如果你只是想过马路,又行动不够快速,那么也要小心了,别人会有意拉开距离,以防你摔倒砸在别人身上,从此讹诈不休。

如果,你前面有车开过,你让与不让都会导致对方产生厌恶心理,万一你倒下必定成就完美碰瓷儿。

好了,你老吗?你不能老,也不可以老。因为,你头顶着无数标签,你必须接受这个现实。

只可惜,贴别人标签的人,自己也终将老去,不知道一句”我不会那样“是否能改变身上的标签。

心理学有一个“标签效应”,即: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无论是“好”是“坏”,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

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

如果,我们渴望一个社会充满正能量,那么我们的宣传媒介就必须学会去标签化。

不再一说骗子就是某某地方的,为什么其他地域的骗子,就不使用这么标题化的题目?

一说杀人就是哪个省的,一说考试成绩就是哪个地方欺负人的,一说犯罪就标明职业职称的,这种类比性引导,不仅会毁坏社会整体稳定,更会引起某些人的不安,甚至引申出地域、人群攻击。

将某些个案当作对一个群体的公审、讨伐,不仅不道德,更是阴险的,具有破坏性的。

这种标签化的操作,是利用人们的普遍心理,做出对社会不利的导向。

标签化,会使被贴标签的人不堪重负,在被压得喘不上气来的同时,去努力给别人贴,以为这样可以缓解自己的压力。

其实,别人贴了多少,并不能减轻你的背负重量。

去标签化任重而道远,因为人们习惯着这样的氛围,乐享可为别人贴标签,弱化自己的标签不满足。

但也并不是不可以做到,人们可以从我做起,从自己勇敢地去标签化开始,并敢于不为别人贴标签,特别是身边的亲人。

同时,要敢于抵制那些标签化他人的行为,对于标签化的宣传警觉,拒绝接收标签化信息。

相信,只要我们愿意,都可以成为撕掉标签,活得轻松的人,也可以成为不给别人随便贴标签,可亲可近的人。

文:晓彤

图:网络

—— E N D ——

如果你这篇觉得“好看”,请帮我点“在看”或转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