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与曹操,人们为何视前者为“枭雄”,后者为“奸雄”?
谈论三国,您是否会发现这么一个有趣的现象,曹操和刘备同为三国时期叱咤风云的一代“雄主”,然而,千百年来,在人们的心目中,刘备被认为是“枭雄”,而曹操却被视为“奸雄”。枭雄,雄杰之谓,带有强悍之风。奸雄,奸人之雄,多属于富于权诈、才足欺世的野心家。总之,论给后世留下的声誉名望,曹操比之于刘备可谓差之大矣。为何会如此呢?
其实,这一切,主要源于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所透示的主体格调思想中,整部《三国演义》从头至尾,“褒刘抑曹”的浓重信息给世人留下的印象!
《三国演义》的故事内容,看似三国争雄,三足鼎立,你方唱罢我登场,其实,它充分代言了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大众,极其渴望天下一统,而且共同期望有明君贤主的“好皇帝”出世,就像刘备那样形象的,以期早日解救万民于水火的理想愿景!
通过《三国演义》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对有志于统一大业、且关爱百姓的“明君“、“仁君”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
《三国演义》故事篇幅谋局,“褒刘抑曹”倾向不言自明
在《三国演义》安排的篇幅来看,从“群雄逐鹿”到“三足鼎立”,再到“三家归晋”的这一真实历史故事线索中,《三国演义》全篇总共有120回,其中,从刘备的“桃园三结义”到诸葛亮“病死五丈原”这前后51年间发生的事情总共就用了104回的篇幅来写,而此后的46年时间,却仅仅只用了16回便草草结束。这无不体现了作者罗贯中所代表的人民大众对刘备型君主的宣扬力捧。
由此可见,作者小说中代表的民意思想是很明显“褒刘抑曹”的,没有了蜀汉的戏份,一切便是空洞乏味不愿再细谈。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的人格塑造,刘备比曹操,美化之下风光无两
在《三国演义》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刘备与曹操俨然是一种人格正邪的对立存在:
罗贯中所塑造的刘备形象,宽厚爱民,以诚待士,满心义气,善用贤才,同时也是抱着“上报国家、下按黎庶”的志向来创大业的。同时,刘备所领导的蜀汉政权,其中文臣武将,几乎个个都是英武忠义的化身。另外,刘备在做县尉时,他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还有在新野,老百姓歌颂刘备:
“新牧野,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
而且当阳撤退,纵然情形十分紧急,刘备可是丝毫不弃民先行。此外,刘备更是知人善任,从与天下豪杰推心置腹的“桃园三结义”与关羽、张飞义结金兰共谋天下大局,以及后来低调谦虚地“三顾茅庐”三请诸葛亮,还有对赵云“甚相敬爱,便有不舍之心”的一见倾心等都足以说明,刘备是个选才、爱才、惜才的不可多得的一代贤明君主。
可曹操则相反,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善于玩弄权术和机诈,以及在误杀到故意杀吕伯奢全家后所说的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就已经注定了曹操的不得民心形象。还有曹操的狠毒,也在曹操好“梦中杀人”中被诠释得淋漓尽致。当然,这样的形象若日后为天下主,必然是民生的无尽苦患,所幸,《三国演义》和真实历史中,曹操一生都没有做成皇帝。
对于曹操,我国历史学家谭其骧如实评说:
“曹操是一个有优点,有缺点,功劳很大,罪孽也不小的历史人物。 ”
近代历史学家钱穆也如是评曹操:
“曹操兼能政治、军事和文学,又能用人,是魏国创业者。然而,他却是一大奸雄,故为历史反面人物,此下中国历史六百年中衰,曹操不能辞其咎。”
总之来看,后世人们对曹操的“偏见”也是十分不小,尽管也有肯定他的一些地方。我想,这大概和罗贯中笔下《三国演义》中对曹操的“大抑”颇有关系吧。
《三国演义》故事情节刻画,“褒刘抑曹”观点鲜明
整部《三国演义》,看似在宣扬一段历史时期英雄豪杰们之间的斗智斗勇,各显神通,实际更加反映出人们在乱世迫切希望天下有“明君”出,而憎恶“暴君”的真实愿望。故事情节中,往往总是曹军气势庞大,却常常败于善于“智取”的刘备军等等,刘备善于仁德立世麾下一帮甘愿孝尽忠勇之兄弟,曹操尽管也好招揽天下贤才,但对于“知己”之人的嫉妒之心也在“杨修之死”中不难被发现。
结语:
老百姓的民间愿景归愿景,只可惜,历史不可倒流,在《三国演义》中,纵然作者和百姓意向都是倾向于刘备这样的“贤君明主”的,然而,天下大势使然,刘备只能代表了过去王朝的末世抉择,很遗憾的只能作为昙花一现的角色被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之中。
名人看三国,对于刘备,毛主席认为:“刘备的优点主要于是善于用人,善于团结各方人士。而缺点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好感情用事;二是不能区分主次矛盾。”孙中山认为“我等之兴中会便是汉朝之刘备、诸葛亮。”。对于曹操,毛主席认为:“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鲁迅认为“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对于历史上的刘备和曹操,您是如何客观看待他们二人的呢?又是否会认同罗贯中《三国演义》中所迸发的“褒刘抑曹”这一思想呢?
『文/淳帧通安,笔名宏罗,本文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欢迎留言、探讨,感恩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