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健之:陈学楚首过大风桥
不遗余力地去做你热爱的事情,别总为一些零碎的声音而去质疑自己。你很好,会越来越好。请坚定不移!
陈学楚首过大风桥
赵 健 之
廉桥镇的东北方有一座巍峨的大山——猪婆山,是龙山余脉,绵延三十多里,直至双峰甘棠。其间青嶂屏列,山峰耸峙,直指云霄,据一方之雄。其北麓脚下,有一条鸿沟,名紫槽沟,或紫槽坑。这条巨大的石槽从新坪村的桐车坝沿山脚蜿延曲折而下至界田村,长达两公里。每当春夏,雨水繁多,从清潭村的向天潭通过地下溶洞奔泻而出的洪流和地面水流汇合,一路汹涌澎湃地挤进紫槽沟,注入南冲水库,最后分流至双峰的广袤农田,这就是民谚说“猪婆吃邵阳屙湘乡”的由来。
紫槽沟两边是刀削斧劈般险竣高邈的悬岩峭壁,中间是一条狂放不羁奔腾咆哮的击水矫龙,涛翻似雪,声若巨雷,被石壁 撞击出的水雾,搅得整个山谷一片迷濛,两边山上的茂密丛林和芦茅都被烟雾掩没,加上间或传来鸟兽怪叫,使人毛发悚然,不寒而栗。到了秋冬时节,那水流虽无春夏之激越雄浑,却是一带碧水,清沏见底,悠悠荡荡,这时的山、水、丛林、鸟兽、凉风和阳光,都那样自然地扮演着各自的角色,十分和谐,是天籁之声,是天工之画,人们充分享受大自然的赐予。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祖祖辈辈,都在为一事发愁:俗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山上的许多财宝,诸如木材、药材、野食野味等本来用之不尽,取之不竭,却被这紫槽沟硬生生地隔断,什么也“靠”不着,只得望山兴叹。清康熙三十年(一六九一年)间,在当地居住的人们,无论张姓李姓,狠下决心,同心协力,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经过一年多的艰辛,终于修好了一座横垮紫槽沟的石拱桥,因为这里小地名叫大风坪,这座桥就命名为“大风桥”。从此天堑变通途,人们可以大进大出地攫取山中的无穷资源。
石桥的竣工,实现了这里多代人的梦想,是头等大事,当然要讨个大吉大利,第一个过桥的一定要是“人财双兴八字极佳”的典型人物。人们讨论来讨论去,最后由沾亲带故茅坪陈村的陈学楚为第一个过桥者,他也爽快地答应了。那是康熙三十一年,陈学楚已是八十二岁高龄。那天他下了轿,一身绅士派头,撩着长袍,步履从容稳健地过桥后,立即回转身来,哈哈大笑道:“人们莫学我陈学楚,嫂嫂骂我是绝代牯,五十二岁才讨亲,五男二女十八孙,八十二岁跃龙门。”顿时欢呼声四起,鞭炮齐鸣,经久不息。
原来陈学楚兄弟三人,兄长和弟弟先后都娶了亲,唯他五十二岁还是单身一人。一天午饭时分,大嫂对他的儿子说:“快去把绝代牯喊回吃饭。”碰巧陈学楚耕作方回,听清楚了这句十分锥心的话,他当时没有发作,藏在心里,暗地里铁了心要走自己的路,活得有模有样。不久便和一唐姓女子结为夫妻。经过不懈打拼,构屋舍,置田地,子孙成群,成为一方翘楚,极孚人望,九十二岁善终。
而这座石拱桥,经历了三百二十余年的风雨沧桑,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斑斑驳驳,一身青苔,却依旧静静地峙立着,似乎在诉说过去的辉煌。至于它的名字,时过境迁,废弛日久,路人稀少,旧事已忘,因这里又有山系的秀峰山,遂又叫出一个秀峰桥来,而它的本名“大风桥”竟反而鲜为人知。但陈学楚第一个过桥的事,无人不晓地永久流传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