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宪章:书写何以成为艺术 2024-08-02 11:27:41 将文字分层为“字像与书像”(“稷下问学”公众号《赵宪章:字像与书像之双重叠影》),不仅为认识书法艺术提供了新的新视角,也为回应“书写何以成为艺术”预设了新可能。书写何以成为艺术?或者说书写成为艺术的契机在哪儿?毫无疑问,这属于艺术本质方面的学理追问,中国新书学的建构不可能回避。但是,这是一个长期困扰我们的问题,多方探索而不得其解。一方面,书法是最古老、最传统,也是最民族和最大众的艺术,关于它的理论批评可谓汗牛充栋;另一方面,古人鲜有书艺本质方面的明确表述,书家们似乎在故意群体沉默。当然,这种“群体沉默”的原因很复杂,将其纳入经验理论的语境中也就不难理解——经验的沉迷拖累了“玄学”思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此乃不言自明之理,特别是面对当今世界艺术,如果试图与国际艺术理论接轨的话,中国书论的首要问题便是书艺本质的界定。此乃人类艺术史的通则、世界艺术理论的惯例,概莫能外;除非中国书学继续在自言自语的路上滑行,并不在意是否与域外艺术界进行对话。晚近以来,受西学影响,我国书界开始从书写的“非实用性”着眼,试图以此为理据给书艺命名,但是尚未见到自圆其说而令人信服者。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卷本《中国书法史》(2009年),被认为是近年来规模最大、最有影响力的书法史论著,它所秉持的观念就是从“非实用性”判断书写的艺术性或书写艺术。于是,该书在首卷的开篇就提出了“书写何以成为艺术”问题,但是并未就此展开正面阐发,也没能给出一个明确定义,只是将“非实用”若隐若现地描述了一番。无论如何,现代书论界似乎已经认同了这一标准,即以“书写信息”之非实用性判断书写之为艺术。问题在于,如此定义书法艺术,并不符合中国书法史实际。仅就历史存留下来的法书而言,许多作品就属于记事留言、书信交往等实用性文体。被誉为“天下三大行书”的《兰亭集序》《祭侄文稿》和《黄州寒食诗》等,无一不是实用性写作,记录了书家们的所见所闻、所行所为、所感所言,堪称实用和艺术融通的典范。王羲之的《十七帖》更是如此,无需赘言。就历代书艺载体及其形制来看也是这样,甲骨刻辞、金属铭文、树碑勒石、肆招匾额、标语楹联,以及中堂、扇面、题签、陶瓷等书法艺术,本身就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甚至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可见,我们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重新反思,有理由怀疑是否被困在了“实用-艺术”之二元对立的陷阱,有理由暂时搁置这种两分法而另寻别途。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汉字书写作为“图像艺术”,与绘画(画像)艺术很不相同;后者有一个“像不像”的问题,即画本体与所画对象是否具有相似性,这是画像审美判断最基本、也是最客观的一个标准,然后才涉及“神似”“神韵”诸问题。书艺呢?书法艺术作为图像不存在此类问题,因为文字乃书艺的质料,并非绘画那样具有明确的再现客体;换言之,书法艺术所再现的客体并不在场,即便客体的影像也不在场。注意:这里所说的“质料”概念取自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就像砖瓦泥巴是房子的质料、大理石是雕像艺术的质料(参见拙著《西方形式美学》第七章)。不同的是,文字(字像)作为书艺的“质料”并非物质客体,因为我们从来没有见过纯客体的、非书写的现成的文字;那些被我们称之为“文字”的东西,只存在于我们的构想中,就像“语言”那样属于心理世界,即作为一种“心象”而存在。任何文字(不仅仅汉字),哪怕最原始的文字,只要我们认定它是文字,都是被书写出来的(文字复制属于广义“书写”)。换言之,不被书写的文字(字像)不存在,即便从第一个被认定为是“字”的原始刻画开始,例如早于甲骨文的陶器刻符,如果认定它是原始文字的话,其构形(字像)在当时就应当已被约定俗成了。“约定俗成”使文字具有了符号的公共性,公共性使文字成为了共享的表意代码。总之,所谓“文字”,盖源自人为地书写;没有书写就没有文字,文字与书写可谓“同生共死”。 如是,我们就不能将“文字”(字像)视为客观存在物。反之则不然,任何书写成品(书品)都是客观存在物,是一种“白纸黑字”的物性存在。一件书品或者“一幅画挂在墙上如同一支猎枪或是一顶帽子挂在墙上……一切艺术品都有这种物的特性”,海德格尔认为,由此出发讨论艺术本质才可以使“艺术品作为物自然地现身”。理由很简单:“物”是存在者,属于不可以溯源的源初,当然是逻辑推演之最可靠的“屋基”。——这就是我们对书艺进行本质界定的出发点,即由艺术品的这一物性出发,“其它的什么和本真的东西依次建立”。这样,文字书写之为艺术,也就并非全在作品本身,受众的视觉注意及其选择也是关键——注意字像还是注意书像、关心字义还是关心书意、阅读它还是观看它、理解它还是直觉它……由此赋予书写作品以实用性或艺术性、语言艺术或图像艺术、文学文本或书艺创作。总之,字像及其文本作为“物”,只能是一种“白纸黑字”,不同的视觉注意及其选择区别了两个不同的世界,堪称“横看成岭侧成峰”,类似康德审美判断之“先验形式”。将视觉注意及其选择喻为“先验形式”,意味着书写之为艺术有了全新的定义。这一定义摆脱了“实用-艺术”两分法的纠缠,堪称植根于中国本土的“艺术界”理论,为书艺本质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同时也进一步验证了“字像与书像”分层的意义。如果试图对其进一步追问,字像与书像之视觉选择的机制怎样?那么,我们就不妨将其喻为汽车司机的眼睛:透过挡风玻璃集中精力看路况,还是将视线缩回到挡风玻璃本身?前者是实用的、目的性的、一般性的观看,后者是非实用的(相对开车而言)、透明的、反常的观看。也就是说,字像与书像的结构形态不是并列的,关于二者的视觉选择也不是左右平视扫描;而是纵向的,远近伸缩的,即透过书像看字像,实用的字像必须透过非实用的书像才能“看到”,或者说实用的字像只能在透明的、非实用的书像中才得以显露自身。如果这一比喻能够大致说明字像与书像的结构关系,那么,“实用-艺术”两分法尽管已被“视觉注意”论所超越,但是,后者并非是对前者的全盘否定,二者也就形成了一种共存、互补关系,不同语境决定了它们各自的适用性。由此定义书写之为艺术,那么,书法也就既是艺术、又是实用的,是一种实用的艺术,或者说这种艺术具有实用性。总之,“实用”和“艺术”的融通,在书法中得以完美体现。· 人文学术之中外镜鉴 · · 文艺理论之铄古成今 · 赞 (0) 相关推荐 日常中的书法,是否应宽容看待? 日常中的书法,是否应宽容看待? 【滋水·书画】王立哲先生书画作品选 作者简介:王立哲,男,1971年生,陕西省蓝田县人,自幼酷爱书法,临池近三十余年来,勤耕不辍,楷书从唐入手,初习颜真卿<多宝塔>.<勤礼碑>,柳公权<玄秘塔>,赵 ... 赵宪章:书写的神性 钱钟书在<中国诗与中国画>中发现了诗画的不同批评标准,很有见地.其实,中国书(法)与中国画也有不同的品第标准:"神"是中国书的最高.最优品第标准,"逸&quo ... 赵宪章:由雷德侯的“模件”想到中国艺术理论的现代建构 雷德侯教授主攻中国艺术,但又堪称汉学大家,因为他深喑中国文化,将整个中国文化作为中国艺术研究的直接背景,尽管他并不习惯于对经学.子学.儒学的反复引用,不属于"掉书袋"一类. ... 赵梅阳:致艺术——欣赏之道(2020年1月1日) <致艺术--欣赏之道>此文收录于赵梅阳<路遥知马力--开启感悟之门>总文集-第七十八子文集<返璞归真真性情>中. 此诗同时收录于<赵梅阳:阳春白雪>集. ... 赵宪章:“文学性”之中西别异 一文中,我们曾提及中国文学的某些特点,但语焉不详.当然,这是一个很大.很宽泛的问题,几句话很难说得清.但是,这并不是我们"不去说"的理由,有效的方法就是拿捏某一特定问题:当然,这问 ... 赵润林的剪纸艺术 剪纸艺术是最古老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一,作为一种镂空艺术,它能给人以视觉上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这一艺术形式从古到今,几乎遍及我国的城镇乡村,尤其在我们北方,深得人民群众的喜爱与赞美. 作为一家幼儿园的专 ... 【世泰翰墨】赵松涛先生的山水画艺术 赵松涛 (1916--1993) 字劲根.号本坚.中国美协会员.美协天津分会顾问.天津文联委员.天津工艺美院教授.天津画院顾问.早年从师王石泉.彭旸等画师,取法宋.元.明.清诸家,尤喜石涛.石谿的作品 ... 华夏书画艺术人物 | 形姿潇洒 神韵天成——走进画家赵俊贞的水墨艺术空间 <竹林晓曲>69 x 45cm 走进赵俊贞艺术工作室,恰似置身于别样的竹苑胜境.那门厅中苍翠欲滴的紫竹盆景与壁上悬挂的多幅写竹佳作相映成趣.再品读他案边的<赵俊贞墨竹精品集>, ... 赵凯雕塑作品#雕塑# #原创艺术# #艺... 赵凯雕塑作品#雕塑# #原创艺术# #艺术# 新刊 | 张汝伦对话赵穗康:从艺术哲学得到解放 张汝伦(图左):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赵穗康(图右):美国FIT教授.艺术家 张汝伦:我不知道赵老师对今天的对话是怎么定位的,但我认为讲座和对话是不同的.讲座,是演讲者把自己准备好的内容跟听众讲:而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