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全国对联高手电视大赛回顾与思考(刘太品)

第二届全国对联高手电视大赛回顾与思考

文/刘太品

评委和参赛选手合影

就像在平静的水面投入一颗石子,一切在猝不及防中开始,却能够在有条不紊中展开,最后在大致圆满中收官。

记得已经临近12月20日(2019年),在山东忙于几个授牌仪式的我忽然接到山西电视台宁云梅导演的电话,说是台里决定要在年前紧急筹备“对联中国”第二届全国对联高手电视大赛,因为时间上已经是迫在眉睫,所以我退掉了25日济南到三门峡出席中国楹联学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车票,改为23日先转道太原,去山西电视台面谈此事。

要想在一片空白之中,迅速启动这项工作,除了电视台自身的技术、场地和人员调配之外,还需要以最短时间确定三项最基础的工作要点:一是节目的总体构架和形态,二是选手的遴选和确定,三是大赛题目的题型和题库设计。在太原用了一天多时间确定了节目架构和形态之后,我又在25日抵达三门峡出席“八代会”的两三天时间内,在联都网站潇湘妃子的协助下,通过网络进行了报名和海选工作,最终向电视台报送了12名“入选选手”和6名“备选选手”。“八代会”结束刚返回济南的我,未及喘息,又被宁导召至太原,跨元旦忙碌了两整天,突击拟定了各个场次、各个环节的赛题。

其间又经历了顺义春联终评、第四届中国诗词春晚拍摄和山东的一些联事活动。元月14日,在参加完中央电视台鼠年春联评奖后,我与蒋有泉先生连夜从北京赶赴太原,15日一早再驱车四小时奔山西东南部的晋州,下车后直接投入化妆和拍摄,两场预赛拍完已经是夜里23点多了,在漫天大雪中步行回住宿地稍事休息,16日天未亮再折回片场化妆,直到下午3点才完成决赛的拍摄。

因为拍摄超过预定时间以及雪后路况不好,我与蒋有泉先生延误了当晚太原飞深圳的航班,在晋城赶回太原途中改订了当晚23点多转飞南昌的航班,17日凌晨2点抵南昌机场后,再转乘7点的早班航班飞深圳,参加中国楹联学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后的第一次会长会议。

评委(从左到右):蒋有泉、钟振振、刘太品、张小华

大年初一到初三,我通过黄河plus的手机终端收看了由黄河电视台播出的这三场赛事,感觉总体效果还是令人比较满意的。与筹备时间长达三个多月的第一届大赛相比,这届“短平快”的赛事反而呈现出更多的亮点,节目结构紧凑,选手表现优秀,后期制作精良。节目中的题目应答、对联作品、评委解说以及场景设置中,没有出现知识性和文字性的明显缺陷,节目播出后在联界的反响也十分良好。

回过头来反思这场节目的得失,我想首先理出整个活动里最为重要的四个基点,也就是电视台、楹联组织、选手和观众,这四个点形成了一个正方形,整个节目就如同编导人员在这个正方形底座上搭建起的金字塔,这四个点就决定了这座金字塔的体量和高度。

一、电视台的角度

拍出一部叫座的电视节目永远是电视台的初衷,因为对于电视台来说,收视率才是衡量节目成败的真正的标准。我们首先要感激山西电视台的领导对楹联文化情有独钟,六年间举办了三届这样的对联类赛事节目,但从另一方面来说,电视台所期望的必须是符合电视呈现的艺术规律的对联节目,不会搞生硬的对联知识讲座,也不期望观众能通过一场节目学会写对联,他们只希望节目中的对联知识更深入浅出一些,以符合最大多数观众的认知水平和欣赏水准。

此外从电视台角度来说,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首先是平台高度的限制,省级电视台的节目与央视的节目——比如“诗词大会”,在推广力度和社会影响方面就存在着不可比性。

其次还存在技术和经费的制约,拍摄、制作水平都存在一定的瓶颈,而且节目还会不可避免地带上一层软性广告的色彩。再其次是编导思维模式固化的制约,会不由自主地受到以往节目思维定势的影响,比如第一届中的“极速100秒”,选手要在一百秒内回答八个知识性问题,第二届的“快问快答”改成回答五个问题,但知识点过度密集、缺乏文化层面的现场点评和展开的问题,仍然还很明显。

二、楹联组织的角度

楹联组织应全力推进对联文化与电视媒体的融合,以便更好地融入社会主流文化。楹联组织拥有独一无二的楹联文化智力资源,又与广大对联作者拥有最密切的联系,所以楹联组织有责任也有能力与电视媒体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共同打造具有楹联文化品位,同时兼具电视娱乐性的对联文化节目。

正是基于此,中国楹联学会六年多来与山西电视台的领导和编导团队建立了密切的协作关系,共同打造了“山西省首届楹联高手电视大赛”“第一届全国对联高手电视大赛”以及本届赛事。事实上除此之外,我近年来基本上参与了所有大型对联电视节目的策划、出题和评奖工作,从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征联到央视两个频道进行过的“中国对联大会”的筹划,从东方卫视的《绝对中国元宵夜》到央视的《机智过人》。从对联电视节目的形态上来说,楹联组织可以介入并主导这类知识性和技术性的“对联大赛”,也可以介入参与文化性和民俗性的对类节目,比如今年春节央视推出的十集电视节目《楹联里的中国》,内容素材及拍摄线索均由中国楹联学会向电视台方面提供。

三、选手的角度

参赛选手是节目可视效果中的主角,所以是节目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选手作为当代对联创作领域中的精英,按理说也有弘扬传统楹联文化的责任,在节目中选手主要是通过正确的答题和现场佳联的创作,在赢得高分数的同时,展现个人的才情与风度,展现当代对联文化传承者的整体风采,展现中华传统的对联文化的魅力。

可是作为一场设有奖金和荣誉称号的大赛,选手首先想要的是公平,这其中有赛制的公平、机会的公平和评奖的公平,后者尤受瞩目。但实际上这种现场打分的比赛很难做到现实征联评选中的细致和公平,首先是打分只有短短几秒时间,这对评委的要求很高,可以说是一种考验;其次评委也需要有个预热的过程,事实上这三场比赛的打分,的确是一场比一场更妥顺一些;再其次编导也不希望分数打得太过平淡,以选手两两PK为例,很多作品虽然并没有太过明显的高下,但若四位评委对三对选手的投票全是二比二,那么这样的节目效果对于编导来说就很难接受了,因为好多观众可能就会换台,因此会出现一些细微差异被极端放大的评判结果,这对失分的选手而言当然就是最大的不公平,但对节目效果来说却是有正面作用的。

所以我在给选手作动员时就提出:一切以观众至上,一切以节目效果为中心,要把自己当成参赛选手,更要把自己当成节目演员。与那种每一环节的进退都被编导完全掌控的电视对联大赛相比,山西电视台的比赛结果基本上是靠选手拼搏出来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已经是对选手最大的公平了。所以对于选手来说,既要全力以赴投入比赛,又要对胜负和进退持一种超然的姿态,只要充分展现了最好的自己,只要在节目中留下了有温度的文字,只要在荧屏上留下了展现传统文化风华的优雅身影,那么,比赛名次的差别并不是特别的重要。

四、观众的角度

只有观众才是一台对联电视节目的上帝,才是整台节目最终极的服务对象。真正以观众为中心,就要求选手少一分个人名利之想,多一分普及对联的文化担当,甚至从对联写作到言谈举止,时时以给观众脑海中留下印记为追求。真正以观众为中心,就要求楹联组织少一点“精英文化”的优越感,真正伏下身子从“大众文化”的视角来重新解构对联,以期获得观众最大程度的回应。真正以观众为中心,也要求联界人士少一点“小众文化”的那种狭隘,多一点包容和大局观,一台对联电视节目的推出,不管是从对联创作和鉴赏角度进行了普及,还是仅仅从文化层面进行了宣传,哪怕内容上出现偏差,格律上有些乖谬,我们也应该为他们宣传了对联而高兴,大可不必去求全责备,因为通过对联电视节目能让观众对于对联感兴趣,就已经非常圆满地达到了做节目的目的,几乎不会有观众会奢望通过看一场对联电视节目而学会写对联,他完全有很多渠道去获得他感兴趣的正确的对联知识。

总之,能在一个月时间内完成从策划到拍摄和后期制作的诸多环节,这台节目已经算一个“奇迹”了,这其中包含了电视台、楹联学会以及选手们的辛勤付出,成绩是巨大的,存在一些不足也是正常的,这正给我们以后的工作指明了改进的方向。虽然联界同仁为这台节目付出了许多的艰辛努力,甚至可称为一段痛苦经历,但我深信,如果未来还有机会需要我们再共同创造一个新的“奇迹”,我们还是会义无反顾,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2020年2月22日22时于济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