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文史 | 悠悠诗情越千年——唐诗中的青海
唐代咏青诗中,有些意象被诗人频繁运用,比如西海、青海、河湟、河源、九曲、赤岭、祁连、昆仑……与这些意象有关的唐诗,描摹了青海自然风情的辽阔与壮美。
黄河发源于青海,滋养了中华民族灿烂而悠久的文明。唐朝时,人们并不知道黄河具体发源于何处,有人说是昆仑,有人说是河源(指区域),还有人说黄河源自天上。
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在《浪淘沙》中写道:“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刘禹锡笔下,黄河大浪淘沙、气象万千。人们沿着黄河溯流而上,便可以寻访到牛郎和织女的家。
其实,这首诗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西晋博物专家张华《博物志》记载,汉武帝曾指令张骞去探寻黄河源,张骞乘船沿黄河溯源,航行了一个多月后,在河源看到了一位织布的女子和一位到河边饮牛的男子。张骞上前询问:“这是什么地方?”女子拿出一块石头给他并说:“回去你就知道了”。张骞回来后找到一位博学的人询问,他说:“这是天上的支机石,为织女所有,你从哪里得来的?”张骞这才明白,原来他到了银河,遇见了牛郎和织女。刘禹锡将这个美丽的传说写到诗中,寄托了他对河源的憧憬和向往。
唐代还有很多诗人都用诗歌表达了对河源和黄河的想象,有的表现黄河的波涛汹涌,如李白写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有的表现黄河源远流长、浩浩汤汤,如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有的表现河源的壮美辽阔,如郎士元的“河源飞鸟外,雪岭大荒西”……
唐代中期诗人令狐楚的《从军词五首》,是唐代咏青诗的代表作:“暮雪连青海,阴霞覆白山。”在令狐楚笔下,不管是暮雪、青海(指青海湖)还是阴霞、白山(指祁连山),都展现出了青海的苍茫壮阔。
诗人李益的《塞下曲》除展现将士的豪情之外,也歌颂了青海的高原风光:“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一幅壮美的草原风光宛在眼前。
盛唐以来,唐朝和吐蕃的关系日益友好。唐中宗时期,沿着文成公主的足迹,唐朝另一位公主——金城公主再次踏上了和亲之路。
“唐中宗李显非常重视这次和亲,金城公主临别时,为了表达对金城公主的恋恋不舍之情,唐中宗特地命令朝中官员创作了许多为金城公主饯别的诗作。”我省文史学者任玉贵先生介绍。
唐朝诗人张说创作了《奉和圣制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一诗:“青海和亲日,潢星出降时。戎王子婿宠,汉国舅家慈。春野开离宴,云天起别词。空弹马上曲,讵减凤楼思。”
诗中的潢星指的就是金城公主,她是唐中宗时期雍王李守礼的女儿,因为容貌姣好、知书达理而被赐婚。“唐中宗派左骁卫大将军杨矩为送亲专使,护送金城公主取道日月山前往拉萨。”任玉贵先生介绍。
金城公主和亲后,为唐蕃友好相处作出了巨大努力,此后,唐蕃之间友好往来,百姓安居乐业,这样的情景,也被诗人们用诗歌记录了下来。
诗人陈陶在《陇西行》中写道:“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诗人张籍《陇头行》记述:“去年中国养子孙,今著毡裘学胡语。”两首诗展现了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和亲后,吐蕃和唐朝“甥舅修其旧好,同为一家”的情景,百姓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据我省已故文化学者李逢春先生统计,目前留存的与青海有关的唐诗约有三百首,真正到过青海的诗人却很少,我国著名边塞诗人高适是少有的踏足过青海的唐代诗人。他的诗作中记录了很多他亲身经历过的、和青海有关的历史事件。
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49岁的高适到达青海的河湟地区。在青海,他遇到了哥舒翰。
《旧唐书·高适传》记载,唐朝著名将领哥舒翰非常欣赏高适,因为高适不仅诗文绝佳,而且还能出谋划策、排兵布阵。
我省历史文化学者靳育德先生说:“在哥舒翰麾下,高适很快受到了重用,并在哥舒翰的带领下参加了收复九曲的战争。高适因此写下了好几首和这场战争有关的诗作。”
九曲原为唐朝的属地,我省著名历史学家李文实先生考证,唐朝的九曲之地,就是今天发源于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流经同仁县、尖扎县的隆务河流域,那里水草丰美、气候宜人。
唐朝景云年间,鄯州(今青海东部地区)都督杨矩受贿,擅自将河源九曲之地以金城公主汤沐之地的名义,划归给了吐蕃。杨矩的这一举动,为唐蕃之间的安定埋下了隐患。唐朝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唐朝派哥舒翰为帅,决心收复九曲之地。作为哥舒翰的部下,高适也随军前往。收复九曲的战事最终以哥舒翰的胜利落幕。战争期间,高适根据所见所闻写下了描写九曲之战激烈场面的诗作《同李员外贺哥舒大夫破九曲之作》:“遥传副丞相,昨日破西蕃。作气群山动,扬军大旆翻。奇兵邀转战,连孥绝归奔……”
公元753年7月,为了便于管理九曲之地,哥舒翰在那里设立了洮阳、浇河两郡,并驻守了神策军。至此,因杨矩所失的九曲之地全部回归了唐朝。为了庆祝胜利,高适以昂扬奋发的气势写下了著名的《塞下曲》:
……
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
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
哥舒翰收复九曲之地后,高适又创作了《九曲词三首》以歌颂这来之不易的和平。《九曲词》其二,描写了当时九曲百姓庆贺胜利的场景:
万骑争歌杨柳春,千场对舞绣麒麟。
到处尽逢欢洽事,相看总是太平人。
吕温是唐代贞元年间的诗人,他写了十六篇与青海有关的诗歌。他在朝廷任职期间曾先后两次途经青海,出使吐蕃。李逢春先生考证,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吕温由长安出发,经枹罕(今甘肃临夏)渡黄河,从民和进入湟水流域,经河源军城(今西宁古城台一带),沿唐蕃古道到达西藏,一年后又沿原路返回。其间,他将自己在青海高原的所见所闻写成了诗歌,生动地反映了当时河湟地区汉族群众的生活场景。
吕温经过河源军城时,看到有聚居着数千家汉人的村落。人们怀念为保卫国家战死的将士,打柴的人连他们坟墓周边的草木都不忍砍伐,人们在旧日破羌屯外的原野耕耘。唐时修筑的鄯城(今西宁)、河源军城等仍完好如初。生活在鄯城的百姓仍保留着中原地区流传而来的耕作习惯和节庆习俗。
见此情景,吕温写下了《经河源军汉村作》:
行行忽到旧河源,城外千家做汉村。
樵采未侵征虏墓,耕耘犹就破羌屯。
金汤天险长全设,伏腊华风亦暗存。
暂驻单车空下泪,有心无力复何言。
诗中的伏腊,指的是古代中原汉族夏祭和冬祭的习俗。
唐诗的百花园中,咏青诗争奇斗艳,无论是高适还是吕温,陈陶还是张籍,诗人们都以饱满真实的情感,表达了对青海高原的向往与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