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小哥高考623分,却大呼“千万别学我”,惊醒无数父母:别让孩子,赢在高考 “死”在大学

01

前不久,26岁外卖小哥王威火了!

高考623分,位列湖北省1300名,成功实现了从外卖员到名校生的逆袭。

媒体们纷至沓来,想了解他的励志故事。

原以为他会激动得不能自已,没想到他冷静地说:“其实我是一个反面教材。”“告诉你的孩子,千万别学我。”

2013年,18岁的王威第一次高考,就获得了超出一本线60分的好成绩——590分,被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工程和科学专业录取。

中国农业大学是985、211重点高校,王威本来以为自己前途似锦,却没想到到了课堂上,才发现自己其实不喜欢,也不擅长这个专业。

但是又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该往哪里发展。学校老师建议他休学考虑清楚再返校,他也不敢做决定。

看着别的同学都在为考研和实习做准备,他颓废不堪,企图用游戏来逃避现实,最终因为挂科太多,被退学。

天之骄子,因为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而荒废学业,着实可惜。

然而,从学校退学后,王威依旧没有目标和人生规划。

他在教育机构当过老师,在苦力市场当过搬运工。辗转回到老家后,他又开始送外卖,每天争分夺秒地干活,不停地为超时而道歉。

直到这时,他才意识到自己究竟想做什么。于是,他攒够了一年的学费、生活费、住宿费后,重新回到了校园。

前不久,当记者问他未来想做什么时,他坚定地说:“我想报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或华师,专业是财经或者教师。”

相比从前的激动欣喜,有了目标的他,也显得更为淡定:“白天把精力放在跑单上,赚够大学第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晚上专心看书。”

2013年-2021年,他用了将近十年的时间,终于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为之奋斗努力。

然而,人生有几个十年呢?

诚然,王威的经历令人感动,但更多的是警醒。

有多少孩子都像王威之前一样,把高考当做人生的“终点线”,以为“考上大学就好了”,却从来没想过为什么要考大学?考大学时要选什么专业?考入大学后要干什么?将来想要从事什么职业?

心理学专家海蒂·格兰特·霍尔沃森在《成功,动机与目标》一书中提到:

一个人最强的动机和最大的满足感来自自己选择的目标。

为什么很多孩子,赢在了高考,却“死”在了大学?原因不是突然失去了父母的监管,没有自控力。而是一直没有一个长远的目标,驱使自己前进。

没有目标的孩子,是缺乏人生动机的。这样的孩子,再努力都很难成功。

02

王威的经历,让我想起了一个“一心想争第一”的孩子的故事。

他叫吴谦益,别的孩子都在抱怨父母对自己要求太高,他却吐槽父母对自己要求太低。

有一次,他拿着年级第一的成绩单回家,却发现妈妈并不开心。反而考第三的那次,妈妈脸上有了笑容。

面对儿子的不解,妈妈说:“你当第一名我很为你自豪,但更多的是担心。”

因为她发现,儿子课桌上写着“第二就是落后”

吴谦益对成绩的追求,已经变成了一种执拗。追求第一并没有错,但世界上除了“第一名”,还有很多其他值得追求的事情。

然而,当主持人陈铭问他:“你自己有什么目标吗?”

他愣了一下:“我目前还没有想好。”

听到这一句,不禁让人唏嘘。

多少孩子,和吴谦益一样,熬夜刷题,只为拿更高的分更好的名次,可是拿到了第一之后,要做什么?不知道。

一路狂奔,却没有目标。这样的孩子到了大学会怎么样?

适应力强的孩子,会在走了一段弯路后,迅速调整心态,重新寻找人生目标。

适应力不强的孩子,就没那么幸运。

他们要么因为不喜欢自己的专业,玩游戏逃避,最终被退学。近年来,不断有名校子弟被清退,就是最响亮的警钟。

要么因为找不到人生目标,陷入自我怀疑中,变得抑郁,不得已休学。

想起那位因抑郁休学的北大高考状元

从初中到高中,6年里,除了吃饭睡觉,她把所有时间都用在学习上。她相信,只要考一个好大学,就能苦尽甘来。

但考上好大学后会怎样,她从来没有想过。

如愿进入北大后,她发现身边优秀的同学很多,他们不仅成绩好,还对未来有着清晰明确的规划,脚踏实地地向着目标前行。

可她却不知道自己在干嘛,更不知道自己想干嘛。

同辈压力,自我压力,让她几乎喘不过气,她只能靠喝酒缓解焦虑,开始逃课,甚至尝试自杀。

令人唏嘘。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研究所教授威廉·戴蒙,痛心地发现:“这一代年轻人,本该确立志向,努力前行,结果却被空虚感长期困在了漂浮的状态。”

他们浑身充满力气,却不知道劲儿该往哪里使。

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却不知道未来想做什么。

这样的孩子,再优秀都没用。

03

有目标的孩子,活得有多爽?

前不久大火的最美翻译官张京,就是最好的证明。

张京火起来是因为一段16分钟的精彩翻译。

3月18日在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会议上,面对美方代表的 “刁难”,我方代表杨洁篪主任进行了一段16分钟即兴脱稿发言。

说完问了句翻译官张京:“要翻吗?这对译员也是个考验。”

但张京却在这极度紧张的场面里,流畅准确地完成了速记速翻。

让看过现场视频的网友大呼“太优秀”。

连对面的美国方人员,都忍不住赞叹:“We are going to give the translator a raise.”(我们要给翻译加个鸡腿。)

张京的优秀,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很早就树立了人生目标。

早在十多年前的全国英语演讲大赛上,她就明确表示,自己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外交官。

为了实现目标,她高中考入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杭州外国语学校。

拿到奖学金后,她利用假期去英国游学,锻炼自己的听力和口语。

高考时,她的分数明明可以上清华北大,但她坚定地选择了中国外交学院。

因为这是离她目标最近的地方。

读大学后,她不仅在专业课上取得好成绩,在积极参加各种演讲和辩论比赛。

果然,还没毕业的她,就收到了外交部的橄榄枝,正式成为外交部的一名翻译。之后,张京又用近十年的努力,成为了一名外交翻译官。

这一路上的苦,只有她自己知道:

“每天2小时新闻听力练习(早上8:00-9:00,16:00-17:00进行),要求BBC的原版新闻听一遍后翻译出来;

1个半小时中到英口译训练;

整个下午参加新闻发布会观摩,进行试译训练;

晚上进行3个小时的加餐训练,翻译领导人平时的讲话,每天晚上练到八九点钟。”

▲高级翻译的笔记

不过,对有目标的孩子来说,再多的苦都能坚持。

想起高燕定先生在《人生设计在童年》中说:

从小开始人生规划,设立人生目标,才可以在教育资源有限、生存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上保有立足之地,拥有美好的人生。

在这个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生活丰富的时代里,精神目标才是最宝贵的东西。

明明可以得过且过,但目标会让孩子井井有条地规划人生。

明明可以选择呆在舒适圈,但目标会让孩子不断打破自身局限。

目标,是孩子一生中最好的财富。

04

那么,父母该如何培养孩子的目标感呢?

  • 不要“说”什么,要问为什么

戴蒙教授提出,父母可以用三个问题,帮孩子找到自己的目标。
第一个:“我对什么有兴趣?我做什么最享受?什么会让我发光?音乐、文学、数学、体育?”
第二个:“我最擅长什么?我的才能在哪里?”
第三个:“这世界需要什么?世界有哪些问题、机会,可以让我帮助别人?”
这三个问题,能激发孩子的思考,帮助孩子确认人生的目标。
当孩子对问题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答案,父母可以更深层次地引导孩子为实现目标做准备。
比如,如果孩子想成为作家,父母可以帮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如果孩子想成为宇航员,父母则可以陪孩子一起运动。
拥有目标,就意味着拥有进步的动力。
  • 学会SMART法则,帮孩子正确设立目标

然而,过于宏大的目标,要么会让孩子不以为意,要么会让孩子感到压力。
孩子的任务是设立大目标,家长的任务则是帮孩子拆解为可实现的小目标。
华盛顿企业规划总监Doran, G. T.经过多年的实践,提出正确设立目标了“SMART法则”
帮助孩子设立目标时,父母可以遵循以下五点:
Specific-具体的:
目标越具体,孩子越明白如何去实现。
比“我要考上好大学”更好的是,为了成为xxx(某种职业),我要考上xxx大学(职业对应的好大学)。
Measurable-可衡量的:
在目标中获得成就感的秘诀是,制定一个可衡量的目标,比如:“下次英语考试达到90分。”
当孩子内心有一把衡量自己努力程度的标尺,他才能查漏补缺,寻找更加适合自己的方法。
Achievable-可实现的:
相比于“我要摘下一个桃子”,“我要摘下一颗星星”更会让孩子觉得沮丧。
有远大的目标当然是好的,但可实现的目标,才能成为孩子的动力。
Relevant-相关的:
目标应该是与孩子擅长的东西相契合的。
Time-based-基于时间的:
孩子在设立目标时,父母应该提醒孩子,为实现目标设置一个时间期限,倒逼孩子为目标而努力。
比如:
每天完成什么小目标?背半个小时单词。
五年之内完成什么中目标?考上xxx高中或大学。
十年之内完成什么大目标?成为一名xxx。
05
养育孩子,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情。
你要用足够多的时间陪伴孩子,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耐心等待孩子找到自己的心之所向。
你要用足够多的精力支持孩子,尊重孩子的选择,在他身后托举,助他向着目标前行。
目标之于孩子的意义,不止是一个待完成的任务,更是对未来美好的期待。
只要确定目标,哪怕是万里征程,孩子都会坚定地前行。
与所有父母共勉。

“您的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作者:李耳耳,终身成长的教育学研究者,与孩子一起,越变越好。

青榄家长地带(ID:educool):百万中小学生家长聚集地,传播科学的教育理念及实用的教育方法和技巧,让育儿变得轻松愉快;研发和提供培养学科素养的趣味小课,让孩子爱上学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