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五个“转向”:支撑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的引擎
学习中政参,致敬中政参,宣传中政参,订阅中政参
五个“转向”:支撑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的引擎
仲伟松 王常亮
摘 要:学科素养的培育需要对应合适的教学方式,如何将这种教学理念和方式移植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值得我们研究和实践。本文立足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际,提出了开展议题式教学的五个“转向”:教学目标从“三维并举”转向“三维一体”;教学知识从“平铺直叙”转向“巧思妙构”;教学情境从“隔岸望火”转向“引火烧身”;教学问题从“如汤沃雪”转向“山重水复”;教学活动从“纸上谈兵”转向“真枪实战”。
关键词:教学目标 议题式教学 情境 活动
在央馆江苏省王常亮名师团队与新疆、贵州等地区开展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研共同体活动中,我们展示了七下第五课《品出情感韵味》一课的教学,得到了协调提升地区的同仁们热烈的回应。本文将结合他们的评论以及我们的设计意图,围绕实施议题式教学的操作路径,从“五个转向”的视角与大家一起探讨这种崭新的教学理念与方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落实问题。
一、教学目标:从“三维并举”转向“三维一体”
自首轮新课改实施以来,我们初中政治课一直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目标三个维度进行分解式教学目标界定。比如,本课的教学目标我们可以按照传统的教学思路进行如下界定和陈述: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情感,形成通过情感积累逐步涵养情怀、陶冶情操的意识;感受生活中的美好情感,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传递情感正能量。
2.能力目标:提高对自身情感状态的觉察能力,增强对生活体验的敏感性;通过在对比分析情绪和情感关系、辩证看待情感影响的过程中,学会创造和传播情感正能量。
3.知识目标:知道情绪与情感的联系与区别,形成对情感的基本认知;了解情感对于个人成长的价值;知道情感是随着生活经历的不断发展逐步积累、逐渐丰富的。
显然,这种教学目标的界定方法是有意识地引导师生从多个角度思考教学要求,尤其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摆在首要地位,从而推动双基教学走向三维目标的达成。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把一个本来完整的东西分解三个维度,导致一线教师在界定和表述三维目标的时候出现不少疑惑:如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将立体的三维目标压扁为知识目标,用知识目标取代了三维目标,以及为了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又忽视了知识目标落实等现象。可见,三维并举的目标设计方法从本质上看仍然属于理论化的一种目标界定,不能与教学的具体过程无缝对接,还需要教师经过重新排兵布阵去理解,显得有些别扭,体现不出三维目标融生达成的本质要求。
而议题式教学所强调的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则是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了整合,即要求将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二者有机统一。那如何才能将三维目标融为一体进行建构、即让教学目标与教学流程对应起来呢?我们尝试了以下界定和表述:
1.体验情感:引导学生欣赏致敬最美逆行者视频和相关图文,获得直接情感体验,科学分析情绪与情感的关系,在情绪体验和积聚的过程中升华情感,感受生命成长的美好。
2.品味情感:通过青少年学生在抗疫期间的表现与张伟丽事迹对比,分析正面情感与负面情感的影响,学会调节情感,发挥情感对成长的积极作用。
3.激发情感:在回顾生活点滴中创造和反思美好情感,在积极主动面对生活中发挥自己创造性,丰盈自己生命情感世界,助力青春飞扬,学会责任担当。
4.传递情感:通过对正反事例的对比,正确评价和看待相关的社会现象,树立理性态度和法治意识,积极弘扬情感正能量,不断实现从情感走向高尚情操的青春修炼。
毫无疑问,上述设计的教学目标从“三维并举”转向了“三维一体”,对应了教学环节具体操作,采取了“通过……议学途径,学习……学科内容,达成……学科素养目标”的格式界定和陈述,这就为师生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抓手,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可见,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是教学目标的两次辩证的否定,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发展,是对育人的理念的不断审视和提升,是一个从“剃头”到“理发”再到“美发”的目标价值的新的飞跃。
二、教学知识:从“平铺直叙”转向“巧思妙构”
本课教材的内容为:第一框第一目“丰富的情感”、第二目“情感的作用”;第二框第一目“体味美好的情感”、第二目“传递情感正能量”。我们通常按照教材的顺序按部就班地设计教学,将教学过程与教材内容简单对等,表面上看做到了滴水不漏,但往往效果并不好。根据议题式教学的要求,我们对教材内容进行细致解读的基础上,重新整合,按照有利于学生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如下重构:
通过上述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一方面对情感的类别有了结构化认知,又为后面情感的影响的学习埋下伏笔。这里,教师重点放在正面情感和负面情感的分类上,就对应了第二环节“品味情感”中如何正确对待正面情感和负面情感,还对应第四环节“传递情感”中两个正反面事例。另一方面我们也对教材内容有所补充和改变顺序,便于学生的在对比学习中获得更全面、客观的认识。比如,在总结情感的影响的这一部分内容时,我们就增加了“对正面情感体验也需要调节”这一思想,弥补了教材这一空白:
通过对比,我们认为这种建构更有利于学生完整地认识正面体验与负面体验、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两组概念之间的交叉关系,即将正面情感体验对应积极影响,将负面情感体验对应消极影响。通过这样巧妙重构和调节教学节奏,不仅让学生辩证地理解了两组概念内在关系,还能够认识到各种类型的情感也都是需要进行调节的。所以,知识内容从“平铺直叙”转向“巧思妙构”,要求知识是伴随着议题开展而不断生成的,是知识围绕生活转、在运用中不断活化、柔化,其本质就是学生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工具和学生素养养成的载体。
三、教学情境:从“隔岸望火”转向“引火烧身”
在议题式教学中,情境创设非常重要,需要把生活的话题巧妙地嫁接到课堂议题上来。而议题式教学情境设计与以往情境式教学又是有区别的,这里的情境需要结构化和系列化,更需要引导学生“入境”,不能隔靴挠痒,而要让学生有“切肤”之感。比如,本课第一模块“体验情境”环节,教师创设了最美逆行者的动态视频,增强学生感官体验,然后将对应画面静态定格,又根据教学内容补充相关生活素材,给学生探究学习搭建广阔的舞台:
镜头1:在丹麦,有人把我们的五星红旗上面的五角星全部用冠状病毒替代
镜头2:10 天建起了火神山医院
镜头3:女儿刘洋写给刘智明一封信
镜头4:在世卫组织的发布会上,有人这样评价中国战疫:世界欠你们的。负责翻译的小姐姐在翻译这句话时,声音哽咽了。
结合情境,引导学生思考“看到这些新闻报道的时候,你的情绪有什么反应?”把学生引入到情境中,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对辱华行为非常愤怒,为中国速度感到喜悦、为刘院长离世而伤悲、还有混合情绪反应等。至此,正是由于教师继续加了这样的“一把火”,才把学生对情境思考进一步引向爱国的情感学习,核心价值观教育得以具体落实。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环节重在“体验”:选择丰富的具有感染力的情境,把学生情感激发出来,在入境中不断生情,在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心灵底色上,教师巧妙地选择四个生活镜头,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场景表达一种情绪感受。同时,又将“爱国”情感巧妙渗透其中,为接下来探究学习提供充分的体验前奏,自然引出情感与情绪的关系。这样,学生一直在这些情境中学习、体验与思考,情景交融,身临其境,发挥情境教学最佳效果。
另外,在议题式教学中情境的使用还需要“由远及近”,即努力转移到学生自己的生活中。例如本课第三环节“创造情感”,在学生朗读完汪国真《美好的情感》并表达自己感受以后,教师要求学生回顾自己往事中美好的情景并说明这件事对自己影响。这样,就可以把教师预设资源与学生生成资源有机结合,从情境到学生再到书本,使课堂呈现多元对话,学生情境体验也会更加丰富,让学生从“隔岸望火”到“引火烧身”,沉浸在“水深火热”中,激发学习欲望,真正促使学生开展深度学习。
四、教学问题:从“如汤沃雪”转向“山重水复”
张翰老师在《提升议题教学设计能力》一文中认为:“低质量的问题也难以满足学科核心素养立意下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新要求。”③针对新疆地区部分老师反映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问无疑,无病呻吟”“有量无质,缺乏梯度”“有疑难解,太成人化”等问题,我们认为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立意,应以教学议题统摄整节课,让学生在多元冲突中思辨和选择,在循序渐进中推进思维进阶,在对话交流中引向正确价值。比如,在本课“传播情感”这一环节,我们将学生分为先进事迹宣传组与热点事件评价组两个大组,设计了两组对应任务:
1.第一个小组对应三点具体任务:寻找你所在的社区最美的抗疫者;你打算采取哪些方式宣传这些平凡的英雄?请你为这些人写一段颁奖词。
2.第二个小组在观看西安一个小区防疫人员打死宠物狗的视频以后,需要探究:该社区居民有不同声音,有的支持,有的反对,你的态度呢?如果你是饲养宠物的居民,你会怎样管理自己的宠物?如果你是该社区管理者,碰到类似事件会如何处理?
毫无疑问,这样的任务设置体现了议题式教学问题的序列化。其中,对打狗事件评价存在争议,教师将这个争议性问题抛给学生,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表达自己看法,体现了议题式教学问题的思辨性和开放性。当然,议题教学重在“议”,而“议”却不是议题教学的终极取向,而应该在“探究议题”之后凸显议题的核心价值取向,把教学推向高潮。
总的来说,针对教学问题实施议题式教学,教师需要把握两个层面:一是议题式教学的问题设计需要源于现实生活,指向现实矛盾,即问题应该是学生发自内心对生活的困惑,体现学生对社会发展的关注和思考。二是要控制教学问题(即教学议题)的数量,提升问题探究的质量,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空,保证问题探究的透彻性。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促使教学问题从“如汤沃雪”转向“山重水复”,最终实现“柳暗花明”的教学境界。
五、教学活动:从“纸上谈兵”转向“真枪实战”
传统的教学活动主要局限在学生认知活动,缺乏思维含量,大多表现为“纸上谈兵”。而议题式教学活动则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把教学活动推到一个重要位置,即特别强调“真枪实战”,就是要不断强化亲自参与的教育实践活动。如在本课教学前置活动安排中,我们先与美术老师商量,让美术课安排“春天校园游”现场素描活动,把学生拉进校园,捕捉校园中感受最深的景色并用艺术形式进行表达;然后再与语文老师商量,在作文课上安排“一件往事”为主题的作文写作。我们把学生这些作业收集起来,选择分析,结合本学科特点和内容进行情境、活动和问题的设计,这就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建立在丰富体验基础上,同时也增强了学科融合,为培养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探索新的实现路径。
但是,课堂教学始终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在本课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让学生的思维活动主要围绕着归纳与演绎两条主线进行教学:在体验情感环节,我们围绕“爱国”主题选择了四个生活中镜头,引导学生判断不同的情境表现,通过追问的方式,进一步归纳这些情绪表达的深层次的根源是爱国情感的驱动;在品味情感环节,通过正面情感体验与负面情感体验的对比,归纳出情感对人的影响和正确对待负面情感的做法;在创造情感环节,让学生朗读诗歌、归纳创造美好情感的路径;在传递情感环节,选择正反两种情境,引导学生注重弘扬正能量并起到补充教材内容不足的功效。这些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对全面提升学生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
当然,道德与法治课开展后置性拓展和实践活动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我们又与学校团委商量,在迎接“五一”劳动节校园系列活动中增加一项“寻找校园最美劳动者”,搭载团委活动的顺风车,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发现身边的“最美”风景,学会感恩,增强责任感,将本课学习的创造情感和传递情感的知识和技能在运用中为生活服务,为生命添上美丽色彩,助力学生综合素养的不断培育。
议题式教学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来说是刚刚起步,且有很大研究空间。本文努力从议题式教学与以往教学的短板对比中思考“五个转向”,但是还有诸多的疑惑,需要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断解决,以展示议题式教学的独特魅力。我们坚信: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议题式教学必将像高中思想政治课一样,一路高歌,百花齐放。
参考文献:
[1]沈雪春.议题式教学简论[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8:162.
[2]丛海啸.议题式教学层级化解构[J].西藏教育,2019 (02):21.
[3][5]张翰,朱莉莉,马小慧.提升议题教学设计能力[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8 (12):43-44.
[4]武兴华.法治课堂的议题式教学[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8 (8):27.
(注:本文为江苏省中小学第十三期教研课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开展议题式教学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9JK13-L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