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的起义:《都挺好》背后的伦理逻辑(1)
不少同学和同龄人给我安利《都挺好》,
多少年没有追剧了,一看居然着了迷。
没日没夜地居然快进着看完了。
《都挺好》和以往的“热剧”不同:
一是,正视家庭矛盾。
二是,精准“打击”原生。
三是,矛盾对准父母。
尽管《都挺好》没有任何和“尺度”有关的剧情,
但我认为,确是改革开放以来“尺度”最大的一部连续剧。
它挑战了中国“家国情怀”的底线:
原来,父母,不是万能的。
原来,父母,也是有错的。
《都挺好》在互联网上、特别是微信群和朋友圈里,
没有实现“刷屏”般的轰炸。
一些有关它的网文,都是静悄悄的:
在中国,写网文的,都是“儿子”,
热衷转发网文的,都是爹娘。
《都挺好》撕裂了“家庭和谐”的假象,
谁转发,谁就成了矛盾的制造者。
《都挺好》尽管很热,
但一直都很沉默。
我突然想写一些有关家庭伦理的文字:
今天已经远离了战乱、饥荒、瘟疫,
远离了高悬在生死关头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家人”反而成为我们最大的“敌人”。
传统社会所秉持的伦理结构,逐渐被消解。
《都挺好》意味着社会舆论开始反思传统伦理。
我一直在脑海中构思一个家庭场景:
婆媳两代人,父子两代人,
大家都在默默地看着,
谁也不说话。。。
你懂的。。。
安利一个中国式的八大宽容:
为了你好,
习惯就好,
都不容易,
还是孩子,
岁数大了,
来都来了,
大过年了,
人都死了。。。
从今天开始,分析《都挺好》背后的伦理逻辑。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