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悬解》风寒双感——大青龙汤
论述;综述各方与证,写在大青龙之前的话,在这里捋一下思路,以助学习理解大青龙汤。如果懒的读,可以忽略。
1 伤寒之后,始终是一个营卫相抟而又风寒互搏的状态,如营卫互根,营为阴血,血中之温,是为卫阳,而伤寒之后,寒邪外闭,营卫内壅,风寒互搏,则成阴阳之分途,风盛发于阳则为中风,寒盛发于阴则为伤寒。太阳有风寒之总纲(一到三条),中风桂枝汤杂象之十五条(四到十八条),伤寒麻黄汤杂象之九条(十九到二十七条),也就是中风与伤寒之杂象。只是风寒之杂象,尚未牵扯内传杂象(汤证禁忌除外)。
2 太阳风寒双感部分(四条),同样是伤寒,而是属本气之虚与寒邪之轻象的细分之纲。(二十八到三十一条)。重点就是正气虚与伤寒微。
风寒双感,就是正虚与寒轻的互搏,因为里外之气,皆不盛实,故不成阴阳风寒之分途,而成营卫俱伤,风寒双感证。里外俱虚,可称菜鸟互啄,是为双感。
脉微缓,此能自愈。恶寒里虚,不能自愈,更不可汗吐下;正风与外寒相平,则为互搏,此为各半之证,可以小汗。此处所以细论,是为承接下条大青龙汤证,对比风寒双感之义。虽师言入阳明去路,汤解又言防入少阴去路,只是本气之虚实,预防误治也。
3 各半汤是正气虚对比外寒轻,对比大青龙正气盛对比外寒实之双感证。麻桂各半汤是风寒双感,而大青龙汤也是风寒双感证。大青龙是表实不泄(麻黄六两则知),有里风不泄外寒之实象与外寒之实因阳明腑腑之热蒸。
正虚邪轻,是谓菜鸟互啄,而正盛邪实,则为互相绞杀。正盛邪实,邪实则中风风不能泄,正盛伤寒寒不能闭,大青龙统正气之盛,以泻表寒之实。桂麻各半与大青龙的区别,可定为风寒双感之虚与风寒双感之实。(注;真武汤只是防误治之备用)
营卫互根,寒邪伤之,则有本气之虚实,又有寒邪之虚实,相抟而相搏,胜负之杂象,故成风寒之分途麻桂证,成营卫双感之虚各半证,成营卫双感之实大青龙证。大青龙正盛之后,就是小青龙正虚之水,五苓散之湿,茯苓甘草之风,也就是外寒与里虚之风湿水寒之杂象了。
太阳伤寒大青龙证二章
1 太阳中风,当脉缓头痛,汗出不烦燥,反脉紧身疼,无汗而烦者,此为卫闭,阴寒之实,营风不能外泄卫寒之实也;卫本恶风,外寒之实则卫强,营风能泄,但泄不开也。此大青龙证,麻黄专泄表闭阴寒之实,以开皮毛孔窍,助营风之外达也。
2 太阳伤寒,当脉紧身疼,无汗恶寒,反脉缓身不疼汗出者,此为皮毛外闭,郁其阳明胃腑,胃阳外蒸,蒸开皮毛也,故伤寒而汗出,脉缓而身不疼。此大青龙证,麻黄专泄寒实,以开皮毛,窍开卫泄,表解则里松,石膏清胃之热燥,表泄则里愈。
3 中风而闭实,风不能外泄表寒之实,固宜大青龙,但当防误诊而误用,汗出亡阳而成肾阴之旺,故有真武之法以救逆。
伤寒而闭实,反脉缓身不疼,是胃蒸而汗出,固宜大青龙,发表而解里,以防成胃腑之阳实。
太阳三十二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太阳入阳明去路。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也。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以真武汤救之。
1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燥者,俱是伤寒之脉证,师反言太阳中风者,此为营郁之风,不能外泄阴寒之闭实也。阴寒之实,故浮紧发热恶寒身疼也。营风能泄,但泄不开阴寒之实也。故大青龙汤,麻黄六两90克,外发阴寒之实,以泻卫闭,桂枝通经解肌,以和营卫,杏仁破肺之郁格,通达表里,以泻肺气之壅闭,石膏清卫闭之肺热。
2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此是太阳中风,发热恶寒,汗出恶风之象也,此为桂枝汤证,不可服大青龙也。脉微弱者,是本气之虚,大青龙者,有麻黄之药,服之汗出亡阳,则厥逆而手足寒凉,水寒木陷,木郁生风,则筋惕肉润,此为逆也。以真武汤扶阳救逆也。真武汤,茯苓、白术,燥土而泻湿,附子温经而驱寒,白芍清肝而息风也。
3 本条辩证重点,一为中风,反阴寒之实而风不能泄。二为中风,反本气之虚,不可用大青龙而误用。犯麻黄禁忌或误汗之过,误用而亡阳生变。真武汤者,就以防备误治而救逆也。
太阳三十三,
伤寒,脉浮缓,身不痛,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主之。
1 伤寒,当脉浮紧,反脉浮缓身不痛者,此是表闭于外,胃腑内郁,胃阳外蒸也,胃热盛而外寒轻,故脉浮缓而身不痛,但身重者,仍是表寒凝滞而不去,仍是表寒而不解也,胃热外蒸,故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主之。麻黄六两,发表之阴寒,以泻卫气,桂枝通经解肌,以和营卫,杏仁破气,石膏清肺胃之热燥。
2 重点;伤寒之浮缓身不痛者,是表闭胃郁,胃阳之外蒸也,故大青龙汤,发表而解里,表里双解,故师言防胃阳之阳旺也。胃热外蒸,但未成实,故发表可解里。无少阴证者,是无上条汗出恶风,与脉弱弦紧恶寒之象也。
3 伤寒,阳明与太阴之脉俱浮缓,缓者,土之性也。本条太阳之浮,而阳明之缓,身重者,外寒之束也,非太阴之湿重。胃气之脉,古人言无胃气之脉者,皆是指无土缓之象也,脉缓为一息五至而不改,过五为数,不及为迟,在迟数之间,缓迟者(缓之义)为脾胃之正脉,土气冲和,土和则中枢运转,阴升阳降,缓者在浮沉之间,中州之位。(又在迟数之间又在浮沉之间,此不矛盾,不要迷糊,细想皆知。例如滑脉也是有在寸口之上格,也在尺沉之浮象,后学皆知。即使弦紧沉浮,皆有土缓之象,无土缓即为无胃气也。)
4 “脉法”;紧则为寒,下章小青龙汤证,内外皆寒,其脉必紧,安有浮缓之理。小青龙病理,是内有水气而外有寒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