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超民|“唐标铁柱”今何在?

闻名天下的昆明《大观楼长联》有“唐标铁柱”之句,说的是唐朝于神龙三年(公元707年)派姚巂道讨击使侍御使唐九徵征讨姚州境内的叛蛮,取胜后立铁柱记功的事。距今〔编者按:2007年〕正好1300年。

唐朝前期,西洱河(今洱海)地区居住着昆明、哀牢、麼些、僰人、河蛮等少数民族,统称为“西洱河诸蛮”。公元7世纪80年代初,西藏高原吐蕃势力南下,攻拔唐朝西南要塞安戎城,深入洱海地区,“西洱河诸蛮皆属吐蕃”。唐朝当然不会坐视吐蕃控制洱海地区,威胁其越巂(今西昌地区)与姚州(治所在大姚,辖洱海地区)两大都督府的安全。经过姚州都督府的努力,永昌元年(公元689年)原先归附吐蕃的昆明蛮二十五部在首领傍时昔的率领下,背弃吐蕃归附唐朝。唐廷立即委任傍时昔为浪穹州(今洱源)刺史,“令统其众”。通过他控制西洱河以北的少数民族部落,以浪穹为据点抵御吐蕃向洱海地区的侵透。

唐中宗李显即位(神龙元年,即公元705年)摄监察御史李知古上书说:“姚州诸蛮(即西洱河诸蛮),先属吐蕃,请发兵击之”。唐廷便命令李知古征调剑南兵前往西洱河地区讨击,李知古在洱海地区“筑城堡,列州县”,并试图诛杀叛降吐蕃的“豪酋”。“蛮酋”求救于吐蕃,引兵攻杀李知古,相率以叛,致使“姚巂道闭不通者数年”。为平定“西洱河诸蛮”的叛乱,打通姚巂道,巩固姚州都督府对洱海地区的统治,神龙三年,唐九徵奉命率兵征讨“姚州叛蛮”,连战皆捷,大破西洱河诸叛蛮,俘虏三千余人。先前,吐蕃为控制西洱河诸蛮,曾在漾濞水(江)上构筑铁索吊桥,以通洱海地区,并筑城在此戍守。唐九徵将此城夷为平地,摧毁了铁索桥。勒石碑、建铁柱以纪念这次战役的胜利。铁柱上刻有姚州地图及地界记,称为“铁柱书”。

石碑、铁柱建于何处?《大唐新语》说:“勒碑于剑川,建铁柱于滇池”。但所说的两个地名都未必正确。石碑立于剑川,从当时的局势看未必可能。据文献记载,吐蕃在西洱河的势力,以浪穹为根据地,唐九徵在漾濞水大败吐蕃,断其通西洱河之路,但并未攻克浪穹。直到天宝十载(公元751年),唐朝派兵攻打南诏时,浪穹仍为吐蕃占据,是其支持南诏对抗唐朝的前哨阵地。因此,唐九微不可能越过浪穹北至剑川立碑。据《旧唐书》的记载,石碑应立于漾濞水通西洱河之间,可能在今邓川附近。剑川恐为邓川之误。

至于说建铁柱于滇池,前人早已持怀疑态度。清人高奣映《铁柱诗序》说:“唐九徵驻漾濞,毁蛮铁恒,不令与西洱河通,遂大胜之,作为京观,盖以铁絙以也成。诸家记载,皆曰铁柱建于滇池,何以战胜于漾濞,而记功远在他耶?”全祖望《昆明池考》也说:“唐九徵战胜于大理,不应建柱于千里而遥之滇池”。

我们认为,唐九徵讨击西洱河诸蛮,其征战区域不在滇池,所以铁柱应在洱海地区,不应在滇池之畔。明人李元阳的《石门记》、徐树丕《识小录》都认为铁柱立于点苍山的湍溪。《大唐新语》说:“波州铁柱,唐九徵铸。”波州在今祥云县,但祥云既无铁柱遗迹,又无文献纪录。时任中书令的张九龄在给吐蕃赞普的两封文书中提到建铁柱事,一封文书为“彼州铁柱”,另一封为“彼中铁柱”,铁柱上有《州图》、《地记》,“为唐九征所记之地”。可见“波”为“彼”之误。“彼州”不是一个具体的州名,而是唐朝吐蕃之间交接的地区。铁柱就是彼此间划定势力范围的标志。史籍说,唐九徵进至邆赕、浪穹,“果战皆捷”,大破吐蕃势力,焚漾水、濞水二桥,“遂于其处勒石记功”。“勒石记功”当与“立铁柱”为同一事。可见铁柱就立在漾水、濞水附近,也就是今漾濞县境内。明代学者李元阳在《石门记》中说:“至湍溪,为唐九徵立铜(铁)柱之地。”湍溪为苍山西流人漾濞江的雪山河。可知“唐标铁柱”,不在滇池而在洱海地区,不在祥云,也不在大理天生桥,而在洱海以西,今漾濞县境内。

节录自《林超民文集》第四卷,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299~300页。
作者简介

林超民,云南大学教授,云南文史研究馆馆员 ;1985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先后任云南大学历史系副系主任、系主任、西南古籍研究所所长、东亚影视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云南大学副校长、巡视员;199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2年被评为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3年获国务院专家津贴,1998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2011年获红云教育功勋奖,2014年获云南省政府2013年度云南诤言奖。

(0)

相关推荐

  • 林超民:昆明溯源

    "昆明"最早是古代"西南夷"中的一个部族名称."昆明"是"夷语",即少数民族语言用汉字记下来,写为"昆明&qu ...

  • 白族

    这是 Google 对http://big5.www.gov.cn/gate/big5/www.gov.cn/test/2006-04/14/content_253933.htm 的缓存. 这是该网页 ...

  • 【赵心愚】唐蕃在洱海地区的争夺与越析诏的兴亡

    大渡河(夏军民 摄) [摘要]越析诏诏主及主要居住者为磨些人(今纳西族的先民).磨些部落7世纪中期进入今云南宾川一带,652年后建立越析诏.建诏之后的一段时间中,越析诏能处理好与唐蕃两大力量的关系,在 ...

  • 林超民 李婧 | 白族形成新论

    摘 要: 运用史料学.考古学.语言学.历史人类学对白族形成问题的再研究表明,以往学术界所形成的 "本土说""外来说""单源说""多 ...

  •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记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林超民博士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记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林超民博士 高志英 [摘 要] 林超民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民族学和历史学专家方国瑜教授和江应樑教授培养出来的第一位中国民族史博士,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本文 ...

  • 林超民 | 云南:活动的边疆

    云南是中国的西南边疆,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有4060公里的边境线.今天的云南边疆是历史上逐渐形成的.从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在今云南设置益州郡以来,2000多年的历史中,云南的边界一直处 ...

  • 林超民 |《新纂云南通志点校本》弁言

    <新纂云南通志>是民国年间编纂成书的唯一一部云南省志. 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云南省主席龙云(志舟)组建云南通志馆,延聘著名学者周钟嶽为馆长,主持编纂工作.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 ...

  • 林超民:云南名称的由来

    我们生活在云南,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说出"云南"名称的由来.有人说,云南是因为它在云岭之南.这种说法看似有理,其实是不正确的.云岭这个名称大约是出现在唐代.据<资治通鉴> ...

  • 林超民:云南地名辨析三则

    一 大理由来质疑 <地名集刊>1980年第一期刊载的施立卓同志<"大理"的由来>一文认为:大理来源于段思平建立的"大理国".所谓&quo ...

  • 甘居边缘 勇攀高峰 ——中国民族史学者林超民印象

    云南地处我国的西南边陲,各项条件都相对差些,当周围大多数人都到条件更优越的地方寻求发展时,林超民却甘居边缘,三十多年来一直在中国民族史.云南地方史等领域中辛勤耕耘. 闭门只是栽兰竹 留得春光过四时 & ...

  • 林超民 | 中国民族史史料学刍议

    一.建立中国民族史史料学的必要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从远古起,我们各民族的祖先就生息.繁衍在中国的大地上,相互依存.相互交流.相互帮助.相互交融,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和光辉的中国历史.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