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漂族”的群体现状与社会适应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处在流动、分离和聚合的巨大变动中,随着年轻人口流迁的定居化和家庭化,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作为“从属人口”也卷入人口流迁的大潮中。老年人口的“人户分离”现象以“老漂族”的面目出现并引发普遍的社会关注。

“老漂族”群体现状

中国有很多漂泊的群体(如被广泛关注的北漂、蚁族),其中一个漂泊在各大城市的亚人口群体就是“老漂族”,这是社会急剧变迁背景下中国式家庭生命周期历程中出现的一个新的特殊群体。所谓“老漂族”是指为支持儿女、照顾孙辈而离开家乡来到子女定居的城市生活的老年人,属于“从属人口”和“随迁人口”。“老漂族”是人口大迁徙时代必然出现的社会人口现象,是城市流动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庭人口从开枝散叶到重新聚合的表现,出现了成年子女结婚成家后与父母居住安排上“先分后合”的新规律。据估计,当下的“老漂族”是一个千万数量级的人口群体,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显示,我国流动老人将近1800万,约占全国总流动人口2.47亿的7.2%,其中专程来照顾晚辈的老人比例高达43%。“老漂族”已成为常态化的社会人口现象。

作为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一支新人口,老年群体流动是不容忽视的一个人口现象。他们是一群漂泊在陌生城市的老人,如果不是为了儿女,他们可能一辈子也不会离开自己的家乡。这个特殊群体中,又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夫妻二人一个“老漂”、一个“空巢”而分隔两地的情况。2020年七夕前后,短片《第二春》在网上引起热议,片中讲到两位老人因其中一方要给儿子带娃而被迫“异地恋”的现象,引发很多网民的共情共鸣。“老漂族”属于城市人口的边缘群体,是身份尴尬的“半边人”,是城市的暂居客,他们中的多数终究要告别城市重返家乡。这一方面是故土难离,另一方面則是为了避免代际矛盾。“空巢养老”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大趋势。

“老漂族”不断扩大是我国人口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结果,同时也带有二元结构和户籍区隔的特点,即人户分离。“老漂族”处在一种“半城市化”的过程中。老年人作为弱势群体,对子女具有一定程度的生活依赖性和情感依赖性,代际居住从分离到聚合具有某种必然性。例如,当老年父母高龄、有病或者丧偶需要人照顾陪伴时,或者当有了第三代儿女家庭需要有人帮忙时,聚合的必要性就彰显而出。“老漂族”的存在反映出家庭养老的合理性以及隔代育幼的现实性。

“老漂族”的社会适应问题

“老漂族”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是人口大迁徙时代家庭回应挑战的基本策略,也是中国人强烈的家庭观念和亲子责任伦理之使然。老年父母觉得自己有责任支持成年子女,所以开启了“老年异地城市化”的生存模式,但接踵而至的老年社会适应问题亦显而易见:

其一,水土不服。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俗话说得好:金屋银屋不如自家草屋。对老年人来说,异地生活最大的问题可能是环境的不适应,这是老年人异地社会适应问题的重要方面。一般人到了老年,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有固化的倾向,“老年固化”现象对农村老人来说可能尤其严重,这会导致老年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下降,继而产生社会隔离、社会歧视等问题。缺少朋友、想念家乡、内心孤独、缺乏归属感可以说是“老漂族”的普遍生活和心理状态。很多从农村老家来城里照看孩子的老人并不习惯城市生活,他们进入了与以前熟人社会迥异的“陌生人社会”。“老漂族”的生活模式就是画圈,日复一日,日子过得机械而沉闷。“老漂族”生活圈子狭小甚至可以说自我隔绝,缺乏自主的自由时间,跟老朋友缺乏联系,新朋友又没有;在众多“老漂族”中,两地分居的老夫妻也不在少数。“老漂族”对于城市也普遍缺乏归属感。子女的家只是父母暂时的寄居点,最终的归宿还是告老还乡,归属感从何而来?

其二,社交孤独。精神赡养问题已经构成了老龄化问题的深层挑战。显性的“养小”问题解决好之后,隐性的“养老”(精神)问题浮出水面。孤独是“老漂族”普遍存在的问题,老年夫妻可能身处两地,白天儿女上班孙辈上学,没有人说话,甚至或多或少存在“亲人无亲”(虽然有血缘关系但亲情淡漠、缺乏情感交流),其中为数不少的“老漂族”生活在日间空巢和社交孤岛的状态中。《北京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16-2017)》就曾指出,由于语言和生活习惯的差异,加上亲朋旧友远离等原因,随迁老人与迁入地生活产生隔阂,甚至很少出门,成为社区中的“隐形人”。

其三,人际矛盾。外地老人到城市帮助子女带孩子,存在着一些代沟问题和矛盾问题,譬如,亲子关系淡漠、婆媳矛盾等。两代人不同的生活理念、生活态度、育儿模式和生活方式导致重重叠叠的矛盾,甚至发展到成为陌路,代沟和矛盾难以化解。家庭矛盾往往是琐碎的,但对当事人的身心健康却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各种家庭矛盾的存在,老人心理难免抑郁,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由于带娃压力大导致了精神焦虑。而在很多时候,“老漂族”这个庞大群体的真实情感需求处于“隐性状态”,常常是潜在的不好言说的,他们有事选择憋在心里不说,也有为数不少的老年人反映子女平时不够重视他们,感觉很孤独。此外,老漂导致一些老年夫妻两地分居,情感变得生疏甚至生变也未可知。固然距离可能产生美和思念,“老漂族”最牵挂留在家乡的独居老伴,但也可能带来老夫妻亲密关系疏远的情感代价。

其四,有病医护困难。老年期是疾病高发期,“老漂族”也不例外。由于没有本地户口,医保报销困难,普遍遭遇异地医疗报销难题,加上人生地不熟甚至没有人陪护,一些“老漂族”甚至不愿意去医院看病。由此可见,“老漂族”承担隔代育幼责任的同时自身也有潜在的异地养老问题,由此衍生出“老漂族”这一群体“养老—照料”的家庭支持和社会支持能否确保的问题,而看病难只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老漂族”的社会适应探析

从“老漂族”自身的角度来看,一方面,老年人需要调整心态,随缘度日。城市老漂一族要成为享老一族,就要有积极的心态,用享老哲学指导生活,学会随遇而安、落地生根,积极融入城市社会。老年人要走出家门,多结交朋友,主动融入社区活动,积极适应陌生环境,丰富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对“老漂族”而言,精神养老问题已经构成养老的深层次挑战,需要强调反哺式精神赡养和自强式精神自养的并重和结合。

另一方面,“老漂族”也可以为打造和谐、幸福的家庭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如果说老人与子女共同生活的家庭模式的利好表现在可以有效整合家庭资源,共同应对养老和育幼的双重挑战;其弊端就在于处在同一个屋檐下吃同一锅饭难免磕磕碰碰,产生摩擦和冲突。好在血浓于水,只要彼此怀抱着“家和万事兴”的坚定信念并付之实践,代际之间和谐共生就可以实现,矛盾就可以化解。

“老漂族”提升自身的社会适应性需要注意几点。其一,主动与家人沟通。新环境的不适应,与子女缺乏沟通,教育第三代的理念不同,婆媳矛盾,甚至一些来自农村的父母需要接受与以往不同的生活方式,等等,这些都是“老漂族”面临的实际问题。把烦恼和实际感受说出来,主动与孩子进行沟通能够解决不少问题。

其二,主动融入周边环境。与周围的年龄相仿的老邻居们一起买菜、聊天、锻炼、串门,热心参与社区居委会的各种活动,逐渐融入新的朋友圈子,有益于排遣孤独的不良情绪。从老年人自身来说,要提升自己的适应能力,主动融入到新环境中去。

其三,主动提出自身诉求。“老漂族”内心的真实需求是什么?或许只有他们自己“如鱼饮水,冷暖自知”。老年人如果有潜在的需求,就要主动地向家人提出来,有效沟通,达成共识,如身体不适就不要勉强。

借苏轼的一句哲理诗:此心安处是吾乡。“老漂族”的归属感是衡量其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随缘度日,随遇而安;安心异乡,乐活当下”或许是“老漂族”较好的一种接受现实、乐观平和的心态,当环境难以遂人心愿时,老年人需要主动应变。“老漂族”要融入陌生人社会这种环境、安心居住和做事,就需要积极心理学的引导和暗示,妥善处理好家庭内部的亲子关系、代际关系和社会的邻里关系、人际关系。

而更重要的是,子女和社会也要适应老年人口流动现象。“老漂族”最需要的是在精神上找到归属感、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和情感上能有愉悦感,首先在生活上需要融入新环境,能有被接纳和肯定的社会氛围。但子女由于工作忙等原因,可能会忽视这些需求,从而让“老漂族”无所适从。需要重视老漂族的心理需要和精神诉求,帮助老年人拓展社交平台和精神生活空间,如陪老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尝尝天下美食,适当游览放松一下。“老漂族”是继续发挥余热的奉献一族,是值得尊重和报恩的群体。很多老人为了让儿女安心工作、家庭幸福,心甘情愿离开家乡到陌生的城市当子女和孙辈的“后勤部长”。“老漂族”的精神现状往往是心理空巢或是精神空巢。如果子女对他们关心不够,就会产生很多心理问题,甚至是身体上的疾病。失落感、孤独感、衰老感、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都会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孝道是年轻一代需要补上的“一课”。在一些子女眼里,父母帮着带孩子,只不过是尽长辈之责亦是享天伦之乐,所以对他们“奉献”的价值和“牺牲”的代价往往视而不见,而是心安理得地接受、不会设身处地感受。孝亲当其时,切莫悔当初;点滴能铭记,恩报才有福。临逢“树欲静而风不止、人欲养而亲不待”之时,是人生至痛。要做到厚养父母,就要改变“代际倾斜”(以小祖宗、小皇帝为中心的生活模式),努力实现“代际和谐”“代际团结”,体悟“父慈子孝”的幸福真谛。

社会是一个各色人等组合而成的有机体和生活共同体,也需关注老年流动人口,适应老龄化趋势,促成“老漂族”的社会融入与社会融合。城市社会在态度上对“老漂族”需一视同仁,不能有分别心更不能有所歧视,展示老年友好价值取向的巨大正能量。应该确立人的自由发展、人口的优化发展、家庭的幸福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为有机整合的发展目标,帮助“老漂族”再社会化,熟悉和融入城市社会。

在物质待遇上,要创造条件,给予其市民化的国民待遇,以博大包容的胸怀欢迎外地老年人共享社会资源,无论是专门的养老资源还是一般的公共资源,特别是医疗资源的共享对“老漂族”有特殊意义。资源共享是最重要的社会共融。稳步推进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扩大异地就医联网结算范围,不断优化异地就医工作流程和环节,实现异地就医一个政策、一套流程、公平对待。

在精神活动上,要依托社区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老年活动(如老年课堂、老年饭桌、老年游戏等),实现共融共享、文化养老、互助养老。社区通过主动社会化、被动社会化启动“老漂族”再社会化的机制,创造新的生活模式,譬如可以不定期地在线上线下开展各类公益小课堂,内容涵盖生活小知识、健康小知识、各类小技能等,让社区公益慈善成为联结居民情感的纽带,让老年人参与进来,真切感受到“关起门是小家,打开门是大家”。让公益和爱意全方位惠及每一位“老漂族”和空巢老人的生活,滋养他们的精神、心灵和情感,使其活出精气神,开创人生第二春。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让老人们在社会支持的温情网络下尽享阳光暮年的福祉,共享“给岁月以生命、给生命以岁月”的那一份美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