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丝珐琅器一眼辨真假
掐丝珐琅工艺原为“舶来”之物,应是元明之际中国工匠借鉴阿拉伯半岛的“大食窑”制作工艺并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清两代,珐琅工艺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明代御用监和清代造办处均设有专为皇 家制做珐琅的作坊。于是,珐琅工艺在中国发展的时间虽不长,却很快地成熟起来,并形成自身的民族特色,一跃而成为宫廷工艺品之大类。
实际上,掐丝珐琅的多半归宿是故宫和各大博物馆。故宫藏各类珐琅约6000件,掐丝珐琅大约3000件。除此之外,很多掐丝珐琅精品都流失海外,尤其是英国和法国。真正在市场上 流通的掐丝珐琅即使偶尔上拍,也是零散出现,热度不够。
掐丝珐琅器,俗称“景泰蓝”。在清人著录中将景泰掐丝珐琅与永乐剔红漆器、宣德铜炉、成化斗彩瓷器相提并论,赞其为明代四大名玩之一。掐丝珐琅器的制法是先以铜丝盘出花纹图案并粘固在金属器胎上,再在花纹内填施所需的各色珐琅釉料,在花纹以外填蓝色或其他颜色的釉料为地,然后入窑烘烧,如此重复多次,待器表覆盖的珐琅釉达到需要的厚度时,再进行打磨、镀金。由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所采用的釉料产地不同,加上烧造的技术、环境和时尚风格的影响,掐丝珐琅器在釉色、掐丝、造型和纹饰等方面有所区别,具有时代性特征。
掐丝珐琅的金属掐丝与珐琅和谐相容,结合处自然无异色。因为珐琅师傅将金属丝固定在金属胎上会选用不同的材料,有用焊接的方法、用胶水、用釉料甚至是他们的独 家秘方。
明代掐丝珐琅的色彩应用特征,笔者首先将所归纳出的17种釉色按照瑞典NCS色彩体系进了色号标注;其次将它们置放到色相环和彩度、明度(根据含黑度计算)定位图的特定位置上;再次,统计出这些釉色于不同区域出现的数量;最 后,通过饼状图呈现出它们在色相、彩度、明度方面的各自数据结果。其中,色相数据显示,在17只釉色中,冷色调,尤其是蓝色调(40%)的釉色占据绝 对的主导地位,而其他釉色则处于或辅助(绿色调和红色调均为18%)或点缀(黄 色调12%、紫色调和无彩色的白色调均为6%)的位置;彩度数据显示,中、低彩度区域(41%)的釉色是主体,高彩度(18%)为衬托。其中,中彩度占据41%的比例符合关于“浓艳而不刺目”的釉色应用特点的评介;明度数据显示,浅淡的釉色(65%)是明代的核心色,而平和的中明度(24%)是陪衬,黯淡的釉色(11%)则为装点。以上数据体现出明代掐丝珐琅釉色拥有一种冷艳(色相)、浓郁(彩度)、亮丽(明度)的总体特征。
掐丝珐琅,汉族传统工艺品,属与珐琅器品种之一,一般特指铜胎掐丝珐琅,又称“景泰蓝”。
景泰蓝,学名掐丝珐琅,从元代引入中国后,发展出一套独有的制作工艺。其制作工序可从其学名“掐丝珐琅”中探出究竟:在金属的胎形上面“掐铜丝”勾勒出图案的边缘,再在铜丝之间用“珐琅釉料”填充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