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鉴定看这里,您花5分钟时间读完可少花很多冤枉钱!
1
华豫之门线上鉴宝
线上鉴宝 免您辛劳
壹
明清瓷器鉴定真伪四要点
01
造 型
02
纹 饰
03
胎 釉
04
款 识
贰
瓷器鉴定看纹饰
中国古代瓷器上的装饰纹样,不仅题材丰富,绘画技法巧妙,而且“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常用谐音表意和象征手法寄托吉祥的寓意。
而且纹饰图样在瓷器的鉴定上具有断代与辨伪的重要作用。
近日,有一位藏友在华豫之门线上鉴宝平台发来一件“大清康熙年制”款识的瓷器,请老师鉴定(如上两图所示)。
老师给出鉴定结论:上图所示的瓷器是现代的仿品。
为什么是仿品呢,老师的鉴定依据又是什么呢?下面看老师的鉴定思路。
首先,直观看这件瓶上绘画有苍松、仙鹤、梅花鹿等纹样,体现出了松鹤遐龄,鹤鹿同春的吉祥寓意。
但是纹样看上去是那么回事,画工却与康熙时期真品有较大差距。
鹿 纹
作为吉祥纹样在古代瓷器上多见,从元明清瓷器纹饰断代与辨伪上来讲,元代瓷器绘画鹿纹的不太多,但是绘画比较生动,整个鹿身用笔触渲染,整体一色,鹿身的肌肉明暗靠画笔间的留白体现。
鹿纹在明代瓷器上绘画逐渐增多,特别是明代晚期官窑有百鹿尊,民窑常常绘画喜鹿封侯等纹饰,都有着比较吉祥的寓意。
明代的鹿纹绘画线条粗犷,鹿身渲染多为同一色平涂,鹿身的绒毛绘画简单,大多用笔触点出小点,代表身上绒毛。
清代的鹿纹绘画,无论形态还是鹿身绒毛渲染,看上去都比较写实,更加接近人们对鹿的认同,下面的图片是康熙与乾隆时期的鹿纹,看上去绘画都是一丝不苟,面面俱到。
所以说,通过上面鹿纹的时代分析与对比,可以为藏友发来鉴定的瓶子纹饰做出时代风格的判断,通过看瓶身的鹿纹绘画有细细的绒毛,有梅花斑点等,可以明显看出瓶子是仿清代鹿纹的图案,具体是怎么看出来是仿品,清代真品的鹿纹又是怎么绘画的呢?
老师又进一步做了讲解。
清代是我国的制瓷业的高峰,古人在制瓷绘画中都是认真观察生活中的实物,体现出了艺术源于生活的概念,无论绘画人物、动物、花鸟,还是绘画山水、房屋,古人的绘画都是一丝不苟,绘画有粗有细,但是其动态,神韵,姿态都绘画的接近实物,不会胡乱绘画。
我们看上图藏友发来的图片中,鹿的体态,神韵画的都是似是而非,与康熙时期的鹿纹相差甚远。
从图上看,康熙真品的鹿纹绘画写实,具有灵动性,仿品的鹿纹绘画呆滞僵硬,画的似是而非,鹿脖子的处理看上去像只骆驼。
再一点,也可以从鹿角绘画上看出来,仿品绘画的鹿角像是插了两个干枯的树枝,真品的鹿角绘画像是自然生长出来的,而且分枝有层次。
仙 鹤 纹
也是吉祥纹饰的一种,元明清时期景德镇瓷器上的仙鹤纹绘画也不一样,每个时期也是不同的,元明清的仙鹤纹都有区别,徐鸿老师在纹饰鉴定课程中都详细讲到过不同点。
藏友图片中的仙鹤纹是仿清代仙鹤的纹样,而且仿的还是康熙时期的。但是绘画依旧破绽重重,似是而非。
康熙时的仙鹤有两种,一种是仙鹤头上有一个空心包,翅膀画的较为简单,身上没有羽毛,大多为三只仙鹤呈品字形排列。
第二种仙鹤绘画较为精细很写实,头、脖子、翅膀、羽毛、尾巴等刻划详实,如做飞翔姿势,则灵动感很强。
一般仙鹤、梅花鹿、松树绘画在一起,寓意鹤鹿同春。
通过真品图片的展示,仿品可以说破绽百出(仙鹤体态肥胖,脖子弯曲无力度,翅膀羽毛没有层次,比较凌乱,仙鹤的腿画的也是僵硬)。
真品则是比较生动。绘画源于生活,鉴定在于细节,仿品绘画上整体不会有大的差错,破绽往往是细节的处理上,达不到古人的绘画水平,现代仿品往往是描摹,绘画者心中无画,做不到胸有成竹,唯恐画不像,用笔就显得拘谨,呆滞。
松 树 纹
松树纹是长寿的象征,俗话说:寿比南山不老松。松树生长年久,树枝苍劲有力,松针茂盛。
往往松树常与鹿、仙鹤绘画在一起。康熙时期的松树绘画笔触有力,树干交织盘错,有的松树结疤都可以如实的描绘出来。
仿品的松树一般都画的像树的枝干,但却无苍劲之感,看上去比较僵直。
斧 劈 皴
是康熙时期山石的一种绘画技法,康熙时期的斧劈皴颜色由浓到淡,由深及浅过度均匀。
而仿品的斧劈皴绘画是用浓度深浅不同的颜色,绘画出来的,笔触痕比较明显。
只有了解真品的的绘画工艺、纹饰特点,古玩市场上的仿品才可以轻松秒杀。
总之,一件器物的真伪判断切入点有很多,纹饰是其中一大项,因为纹饰反应的信息有很多,然后再结合瓷器的釉质、青花或彩瓷颜色、款识、器物造型等其他信息辅助辨伪。
如果纹饰绘画上就与真品工艺有千差万别,就不要依依不舍了,按仿品大胆的放弃。
叁
瓷器鉴定看底足
底足的鉴定是鉴定环节中极其重要的,尤其是对于真伪和断代是非常重要的依据,今天就来盘点瓷器底足鉴定25招!
我们在鉴定瓷器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瓷器的神韵、器型、釉面、画工、款识、发色等等来鉴定,但是底足的鉴定是鉴定环节中极其重要的,尤其是对于真伪和断代是非常重要的依据,这也是为什么作假者往往需要老底新接的原因之一。
下面为大家盘点一下瓷器底足鉴定25招!每一招都超级实用!
01
火石红
火石红中的锈黑点,看上去有滋润感,自然感,不干燥,在40倍放大器或阳光下能看到有五彩哈蜊光。
02
修胎刀痕
古代修胎刀多用竹刀,现代修胎多用钢锯条,竹刀子修理后留下刀印成细丝状,现代锯条修后留下刀印是粗线条(2至3毫米距离)。这个不同之处一看很明显。
竹刀子修理后留下刀印成细丝状
03
露胎胎骨
观察其露胎之处胎骨老化及自然磨损情况(伪品之磨损比较平滑,没有真品那么自然)。
一般来说,古陶瓷真品其露胎骨显得比较干燥,而仿品则不同,显得轻滑或坚腻。当然也不能绝对而言,有的古陶瓷露胎也很细润坚腻,然而相比仿品还是稍显干燥。
汝窑天青釉圆洗,宋,故宫博物院藏
04
粘砂现象
观察其粘沙现象,如明之以前的器物多有不同程度的粘沙现象,清官民之窑足内积釉处也有粘沙,而仿品这一点却极少做到(伪品也有少数粘沙,然不像真品那样显得老化干燥)。
因其烧造工艺高于古时,釉也施得不是那么厚,不会造成积釉,再加多为模注而过于规整等原因,使之极少有粘沙。
05
底足做法
纵观各个时期的足之做法都有其特别之处,所以还可鉴察其露胎痕迹之纹路。
如南宋瓶脚就有圆圈之旋纹,元之器物也都多有旋坯痕并有鸡心点,明时则多有放射状的跳刀痕,旋坯痕则少(仅前几朝带有元朝之遗迹),清之民窑大多数能透过釉层看到旋坯之痕,官窑几乎看不到什么痕迹了,而仿品则往往做不到这点,不是过左就是过右。
06
足底观察
底足老气自然,无泥浆粉土及其它洗不干净的人为物,无人为作旧而被复烧的痕迹。
07
内折角
关于内折角。内折角就是底面与足墙的夹角。这个夹角里边有积釉,就是上釉的时候积得比较多,多了以后就呈现出一种虾青色。这是明代中期以前经常出现的,现在的仿品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但是仿品的积釉与真品的积釉有两点不同。第一,它不是虾青色而是淡绿色,即使能接近虾青色也是泛绿的。第二,明代虾青色的线有些窄,而后仿的比较宽。
08
胎骨质地
胎骨(底足)洪武前颗粒较粗,胎大多呈白中泛灰,胎骨有小孔隙。而永乐后胎骨相对比以前的要细白一些,无论胎质怎样,看上去绝不生硬,有自然熟透感,使人感到胎质粗细不干燥,有无氧化物都自然,手感不重又不扎的那种润腻不涩的胎质感。
09
胎骨外观
胎土与古代瓷胎有别。从胎的质感观察,有机械淘泥、练泥和快速陈腐的表现。胎骨(底足)与器物内外露胎处的色泽、老气、用料等要一致,感觉要自然。
五彩灵芝桃树纹盘,明嘉靖,故宫博物院藏
10
刻 字
除了餐桌上日用瓷器,古代一般不会对其他瓷器刻字的。但有些古代祠堂用瓷,如无祠堂名号也会加刻的,以防止有人拿回家私用。
五彩云龙盘,明崇祯,故宫博物院藏
11
削足方式
景德镇的瓷器多是在挂釉以后方将器足削去。相反,日本瓷器都是在全部成形后再挂釉。所以细看江西瓷的外足釉与坯的分界,釉是以锋利的切线断然而止的,这一点与日本制品迥然有别。
古瓷中明代制品多留有削足的痕迹,而清代所作除劣等品外,大都在切削过的足端用濡笔或布加以揩拭,因而足底面总是带有一种柔软、滑润之感。
试看清代瓷器中有仿明代制品很相似的,但从未见有模仿这种削足之癖。有时虽然很难用肉眼判断,然而如果用放大镜一看便可大体了然。
当我们鉴别明瓷与清瓷的时候,固然一般都可由它们的器形、釉色以及图样等各方面综合来看,不过有时也会陷于迷惑而莫知所是。此时,如能注意一下这种削足之癖,便会成为鉴定上的一个有力线索。
青花怪石牡丹纹菱花式盘
明洪武,景德镇制
12
护胎釉
护胎釉通常添加芝麻色的植物灰,可以保护素胎,便于均匀上釉。乾隆和现代伪作天球瓶的圈足处护胎釉差别很大,乾隆的护胎釉经过高温氧化,闪闪发亮,而赝品根本不见有芝麻色护胎釉。
粉彩婴戏天球瓶
清乾隆,故宫博物院藏
13
胎土痕迹
老的,胎土中有含砂粒的“硬”感觉,手拉坯形成大小、深浅不一的旋纹会留在器物的内壁。
赝品的胎有人工和机制二种:人工拉坯的胎没有竹刀修胎的痕迹(因是用铁刀修胎),机制胎的连手拉坯旋纹都看不见,而且胎土紧密,含粉状,无含砂粒的感觉,呈“软、湿”的状况。
斗彩鸳鸯卧莲碗,清乾隆
14
露胎处,胎釉的连续性
旧器无釉露胎的地方,呈干燥状胎釉形成一体的感觉。新器无釉露胎的地方呈“湿”状,胎釉形成二部份的视觉,即使经特别做旧处理过的器物,也无法呈现胎釉连成一体的视觉。
鲜红釉盘,明正德,故宫博物院藏
旧器的胎脚因年代的风化,不同程度上会形成高低不平的凹凸小坑,整体呈现出一片自然、干燥、统一的色泽。新器的胎湿现刚出炉状,或因化学物的造假,变得太黑,太旧的状况,整体无法统一,呈现胎釉分开的“湿”感觉。
中低档仿品为降低成本,都使用机械加工原料生产,其底足露胎胎质不是过白,过细就是过密。
15
石英砂和氧化铝粉做垫料
目前景德镇普遍使用石油液化汽窑烧制瓷器。为了防止器物与碳化硅棚板粘连,要在两者之间撒上石英砂或氧化铝粉。
仔细观察器物的足圈,如果上面粘有上述两种材料且十分牢固,必定是现代仿品。不仅是元青花,明清瓷器亦如此。古代根本不用石英砂和氧化铝粉作垫料。
16
瓷片研究
研究瓷片的好处(优势)之一是能非常真切地观察古瓷的胎。
由于是残片,其断面便将器胎的所有信息暴露无余,包括胎的厚度、呈色、气孔状态、颗粒状态、胎质纯度、杂质状况、吸水性能、硬度等等,这些器胎信息在不同时代、不同窑口都有或明显或细微的差别,这是瓷器鉴定的一个重要视角。
而这些信息却是整器难以完充分披露的。整器基本为釉层包裹,只在器底接触面(外底、足端处)及漏釉缩釉处显露“冰山一角”,且这些有限的“露胎处”披露的往往不是瓷胎的真实信息,而常常是“假象”——往往是陶衣(化妆土)、氧化层(火石红)、酸碱腐蚀层、霉斑污染层、污物堆积层等等,不是真正的胎色。
17
足边修釉
清三代官窑瓷尤其康雍两代的官窑器特别讲究修足圈边上的釉。它是在上釉之后在足圈顶部内外各修一刀使足背两边的釉修整齐。且仅仅留下不到一个毫米的胎露出来。整齐划一十分精细,一般民窑品是做不到的。
粉彩花蝶纹盘,清康熙
对足背两边的釉要用小刀轻轻地修一圈,让胎与釉处凸出一道白色的胎,且形成凸出(无釉部分)的部分才不到一个毫米。这一道精细的工艺,且整整齐齐又十分美观,是鉴别清三代官瓷的一个标准。
18
釉面贼光
新器(赝品):釉薄光滑,呈贼光,无包浆状,即使用“氢氟酸”处理过的器物,其光泽不是太亮就是太暗,呈不自然状。
釉薄光滑,呈贼光
19
仿品釉面特征
仿品除底面外,其他表面却没有多少缺釉的小圆坑,透明釉厚薄也正常。
伪品
20
康熙款胎底特征
康熙瓷的胎质是精细白晰又坚致,但制瓷风格较为粗犷,器底都留有旋痕。
因是人工淘胎,再精细也存有杂质,因此,器底釉面上都有点点黑疵。如果你碰到的东西写的是康熙款,但器底光洁,没有旋痕和黑疵的话,十有八九是后仿品。
绿地红彩云龙纹盘,清康熙
21
仿品特征总述
底足修胎不规整,棱角粗糙,能感到旋痕生硬的感觉。足底为粗砂底,不光滑。胎釉结合也疏松,釉面稀薄,混浊。
赝品
22
真品青花特征
真品的底足内的青花款,放大镜下肯定能看到气泡。仿品没有。
青花九龙闹海纹碗,明成化
23
胎土原料对比
老瓷的胎质是腐熟高龄土制成,加之老瓷年代已久,肉眼观感干、酥、有老化痕迹。
新瓷胎制泥工艺与老瓷不同。一是原料配比不同,二是瓷土是球蘑机粉碎而成,故现代瓷胎可表现为手抚有刺手感,有的虽然不刺手,但观感发湿、硬。
斗彩三秋杯,明成化
斗彩三秋杯底部,明成化
以清代糯米胎举例说明,拿一粒大米和一粒糯米比较,大米就是湿硬,糯米就是干酥。但请注意,古来窑口甚多,胎质千差万别,不可以一盖而全。
最简单的方法是用一片老瓷,一片新瓷对比,慢慢体会,找出差别,自可神会。关于釉的玉质感也是一样,南方人叫肥厚,北方人叫滋润,表述不同。
以上技巧仅供参考,在瓷器鉴定中,需要考虑的综合因素有很多,涉及到的技巧也多样化。各位藏友还请大胆求证,细心观察,才能淘到真品、珍品。
肆
彩瓷鉴定有窍门
彩瓷的鉴定,在青花瓷器胎、釉、青料、纹饰等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彩的色感、质感的判断。
无论是有绘画的彩瓷还是单色釉的瓷器,彩在判断的过程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而如何鉴定彩,是有窍门的。
01
清乾隆珊瑚红地开光粉彩花卉四系罐
这是一件珊瑚红地开光粉彩花卉四系罐。珊瑚红其实就是矾红,以氧化铁作为着色剂。最早珊瑚红地可以追溯到明代早期。珊瑚红明代的时候颜色深,像枣皮一样。
珊瑚红地的名品,像明嘉靖珊瑚红地黄彩,黄彩的黄龙或者婴戏都比较有名。到了康熙有一种碗、盘,外面是珊瑚红地。康熙的矾红比较厚,颜色鲜红均匀,越往后就红中偏黄。
仔细看这个罐子上面的珊瑚红,有的地方深,有的地方浅,并不是很均匀。真品都不会非常均匀,均匀的就要打个问号了。
这个珊瑚红虽然微微有点偏黄,但是还是很厚实的,我们通过上面说过的时代特点可以判断,这个罐子时代就不会晚,不会到清晚期去。
接下来看珊瑚红地上的描金,金厚实,颜色略暗。
再看开光里面的粉彩花卉,花卉的画法比较流畅,因该是清中期偏晚一点,但是应该在道光之前。上面的彩,绿彩厚实,清澈透亮。
道光往后的绿彩与这上面的彩相比,就没有这么厚实,会表现的厚薄不匀。蓝料也厚实均匀。又可以进一步判断,这件应在清乾隆与嘉庆之间。
再看器形,这种罐子的口比较挺拔,一般乾隆居多。底胎上白釉清亮,胎的特点符合乾隆时代特点。
综上判断,这是一件清乾隆时期,珊瑚红地开光粉彩花卉纹罐。
02
清光绪粉彩无双谱倭角碗
这是一只倭角碗,倭角的东西从明代宣德就开始有,大量流行在明代晚期,嘉靖万历,倭角的碗、盒子、杯都很多。清代有倭角的时代比较多,康雍乾,道光,光绪等都有。
一般来说,倭角的东西比方的、圆的价值更高。首先我们看上面画的图案,是无双谱,就是一个名人,搭配一首诗,诗的内容一般为此人的生平简介。
无双谱是从道光才开始有的。那么我初步可以判断这件东西至少是道光以后的东西。
道光的时候人物流行倒挂脸,无双谱的人物也是道光时期是画的最好的。比例协调,人物绘画写实。道光时期的彩,无论官窑还是民窑,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好的。矾红的颜色会比较深一点,油亮一点。
这件碗上面的人物,明显没有道光时期画的那么写实和比例协调,显得呆,身体矮胖。矾红颜色也没有道光时候的好了。所以应该不是道光的,应该是后代的。
道光开始,锦衣上面开始有胭脂红,道光时期的胭脂红比较淡雅。胭脂红作为釉来说是非常漂亮的,胭脂红也可以作为彩,可以勾勒可以渲染。时代越早,胭脂红越淡雅,越粉色,雍正时候的胭脂红是最漂亮的。
越往后,胭脂红的颜色越深,晚清民国时期的胭脂红发黑了。所以道光时期,胭脂红还是比较淡雅,到了同光时期,胭脂红颜色就偏黑了。
这个碗上面的胭脂红颜色就深,就发黑了。
彩,看上去比道光时期死板,道光时期比这个厚实,浓淡深浅都要比这个强。另外看上面的字,墨彩只要乌黑发亮,一色均匀,就要当心了。
真品的字体不能太好,要有一定的稚拙感。这件碗上的墨彩自然的磨损,字写的比较稚拙。
方章款,清末民国比较多见。这件肯定是老的,但是不是道光的,虽然写着道光款。这就是清末寄托道光款。一般来说就是光绪的。
碗心画一个桃子,晚清比较多见。瓷胎比较熟,修足有宽有窄,很自然的修足。
釉牙白色,道光要比这个白,釉质要比这个润。
综上,这件应为清光绪粉彩无双谱倭角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