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年前周公营建,五个朝代建都、世界最大,汉魏洛阳城印象
作者:巴图
近日,在汉魏故城群群友、孟津金村“汉魏人家”张志军老师的陪同下,我参观了位于白马寺东约一公里路北的汉魏洛阳城遗址。
汉魏故城始建于西周,历史上有5个朝代在汉魏洛阳故城建都: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和北魏,使用时间长达1600余年。
汉魏洛阳故城,位于今洛阳城东15公里,北依邙山,南逾洛水,东据虎牢关,西控函谷关。它的城市规模在北魏时达到最大,分为宫城、内城和外郭城三重城圈,面积100平方公里 ,是西汉长安城的2.6倍、隋唐长安城的1.5倍,比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大9倍、比公元800年所建的巴格达城大8.2倍。
汉魏洛阳故城现存遗址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丝绸之路东方起点、国家首批重点保护的大遗址之一、世界文化遗产。
前几年去金村金龙寺(梅虚禅寺)拍照,多次路过汉魏洛阳城遗址,一直无缘进入。这次,花了一个多小时,走马观花游览,感觉很震撼。一是规模大,目前核心保护区占地约两千亩地;二是古迹多,文物多,近距离接触,先睹为快;三是亟待保护性开发,希望有关部门协调各方力量,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争取早日对外开放。
汉魏洛阳城遗址
柴文
扩增周旧修洛邑,
孟坚笔下八方极。
东汉西晋曹元魏,
千般兴废一遗迹。
也许很多人都熟悉宋代文豪司马光的诗句:“烟愁雨啸奈华生,宫阙簪裾旧帝京。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他笔下的洛阳城,也就是如今的汉魏故城,故城位于洛阳市以东约15公里,也称汉魏洛阳故城遗址。
七绝.汉魏洛阳故城
了了
故城汉魏醉龙山,
宫阙风云掩数关。
永宁寺碑怀旧语,
客家曾问几时还。
丝绸之路河南段包括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新安汉函谷关遗址和陕县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等4项遗产。其中,汉魏洛阳城遗址和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分别作为汉魏时期的帝国都城和隋唐时期帝国都城的主入口,是汉唐时期都城的代表性遗迹。
古城漫步
文/乾宏
漫步河洛访帝京,
侧闻马寺诵经声。
金村麦田涌碧浪,
汉魏遗址沐春风。
永宁寺塔础犹在,
铜驼道辙尘浅封。
南迁客家返故里,
掬土长跪感涕零。
2020.4.28.
公元25年,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在这里定都,在这之后,三国时期的曹魏、西晋以及北魏等6个朝代的40多位帝王以此为王都,因为主要是东汉和北魏两代,所以称“汉魏洛阳故城”。故城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都城遗址。
五绝.天下兴废看洛阳
卢秀珍
悠悠魏汉宅,
见证史兴衰。
开发故城后,
洛阳多素材。
汉魏故城是著名的“丝绸之路”的东起点,公元166年,罗马帝国国王派使者来到东汉首都洛阳,朝见汉桓帝,标志着丝绸之路最东端与最西端直接交往的开始。如今游客看到的汉魏故城,已经是一片残垣断壁了。但是如果你一个历史爱好者,现存的一些遗迹一定不会让你失望的。
汉魏洛阳城遗址,保存了东汉、曹魏、西晋时期都城整体及北魏时期的宫城与内城遗存;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是公元7—10世纪洛阳外郭城的南入口及街区遗址。朝代更替、岁月更迭,留下来的是一座座故城,在千年后的今天,静静地躺在黄土之下。走一走故城,虽“面子”上的东西被时间“冲刷殆尽”,但依然能够触碰到历史的根基。
卜算子.洛阳故城知多少
卢秀珍
暖暖艳阳天,绿绿苗儿俏。
百里方圆是故城,你可曾知晓?
店铺市繁华,车马人欢闹。
宫殿城池皆整齐,古韵真不少。
实地参观汉魏洛阳城城内城遗址。
西周初周公营建洛邑,在此筑城,称成周。因城在洛水之北,东周时称洛阳。西汉刘邦定都于此。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在此定都,改洛阳为雒阳。其后曹魏定都时复改为洛阳。西晋亦以此为都。北魏孝文帝十八年(494年)自平城迁都于此。因该地在汉魏两代最为繁盛,故史称汉魏洛阳故城。
汉魏时期的都城洛阳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也是世界上第一流的大都市。东汉顺帝永和五年(公元140年),洛阳人口达100万以上,当时中外交流频繁,这里不仅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也是东方文明向东传播的源头。中日两国的第一次正式交往就发生在雒阳南宫。北魏时,洛阳城有里坊320个,城内外有佛寺1367所。驰名中外的龙门石窟、巩县石窟寺也是北魏时期开始开凿的。当时的洛阳不但经济繁荣,商业发达,而且文化昌盛,人才荟萃。
汉魏洛阳故城前后延续使用近1600年,是中国古代最大的都城,都城里坊制以及中国都城建筑的“建中立极”制在此形成,并为后世都城效仿。周汉晋魏风云际会,80余位帝王之家,是中国古代到中世纪的社会形态及文化形态转变的重要时期。罗马帝国与古中国仅有的4次交往,3次(包含首次)皆在汉魏洛阳故城中,故有“西罗马,东洛阳”之说;见证了陆上丝绸之路第一次延伸到欧洲的过程以及中西方文化交往的开始。
汉魏洛阳城遗址,是丝绸之路申遗最东端的遗址。作为1-6世纪的都城,整座都城遗址都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2014年6月22日,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三国跨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起始段-天山廊道的路网” 项目通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汉魏洛阳遗址作为丝绸之路起点的重要遗址点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我国第33项世界文化遗产。汉魏洛阳城遗址是中国境内的22个遗址点唯一的都城遗址 。
汉魏洛阳故城由内到外分别有宫城、内城、外郭城三重城圈,总面积近100平方公里,是近代以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古代城址,基本上为北魏时期所遗留。遗址区地上、地下遗迹、遗物十分丰富。重要遗迹主要有:宫城、内城、外郭城、金墉城、永宁寺塔基遗址、太学遗址、东汉灵台遗址和金村大墓等。
宫城位于内城中北部,位置适中略偏西,南北长约1398米、东西宽660米,是都城里最重要的中心建筑区。宫城的四面墙垣保存尚好,墙基虽已埋没地下,但尚能连接起来。在南墙的偏西处,有门址一座,形制宏大,当是宫城的正门,按文献记载北魏时叫“阊阖门”。阊阖门是在魏晋宫门旧址上建造起来的。它是以柱网构成的殿堂式城门楼建筑,面阔七间,进深四间。整个门址位于宫墙后侧,门前两侧分别有巨大的子母土阙与宫城南墙及两侧院落南墙相连接。该城门是目前国内考古发掘出的时代最早的都城宫城的正门。宫城的西部,应是汉北宫和北魏宫城中的主要殿堂之地,如在金村南面的高地,就是传说的“金銮殿”,即北魏太极殿遗址。南对阊阖门,呈长方形,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约60米,地下保存的夯筑地基厚达6米以上,其周围有密集成组的夯土基址。
内城即东周、东汉、曹魏、西晋时期的洛阳城,平面略作南北长方形,“南北九里七十步,东西六里十步”,古称“九六城”。内城垣除南垣因受洛河的北移被冲毁外,东、西、北三面墙垣,断断续续依然留在地面上,内城北垣东段高出地面5—9米。东城墙长约3895米,西城墙长约4290米,北城墙长约3700米。城墙宽约14—30米,系夯土版筑,细密结实,墙垣上一排排的版筑夹棍眼的痕迹,仍清晰可见。探见城门阙口十座。城内一共发现东西横道四条,南北纵道四条。
外郭城北魏时期所增修,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面积远远大于汉晋洛阳城。现存北、西、东三面城垣,由于洛河改道于城址废弃之后,南城垣迄今尚未发现。北城垣残长1300米,宽6米;西城垣残长4400米,残宽7—12米,高0.2—0.3米;东城垣残长1800米,宽8—13米,高0.1—0.4米,东、西城垣皆在今地表土下。
金墉城在内城西北角,实为洛阳城的军事要塞。由南北毗连的三个小城构成,平面呈“目”字形,南北长1048米,东西宽255米,城垣夯筑,宽12—13米,共有城门八座。最北一城西垣、南垣各一门,中间一城西垣二门,南面一城四面各开一门,遗址内有夯筑台基、砖砌基址多处。史书记载,当年金墉城“重楼飞阁,遍城上下,从地望之,有如云也”,足见其豪华壮丽。
留影
出门往东几百米,再向北往金村方向,约一公里,见到这个门。一个骑摩托车的人过来开门,让我们进去参观。
平时不开放哟!
在汉魏洛阳故城中北部略偏西的地带,有一块平面规整的南北长方形区域,这就是汉魏洛阳故城的政治核心区——宫城。在宫城遗址内,有一块夯土台基的规模甚是宏大,这块基址呈长方形,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约60米,地下保存的夯土台基最大厚度6米,而且周围有密集成组的夯土基址。这就是宫城正殿太极殿遗址。
史载,东汉洛阳城的宫城呈南、北宫对峙格局。考古发掘表明,北魏宫城为单一宫城,宫城正门阊阖门的始建和基本平面布置皆形成于魏晋时期,宫中正殿太极殿的殿基也包含有早于北魏的夯土遗迹。专家学者结合文献记载与考古勘察,普遍认为北魏宫城与曹魏时期规划营造的洛阳宫为同一座单一个体的宫城,其位置范围大体相同,布局形制大致接近,而曹魏宫城是在汉代北宫故地上重新营建的。
今存遗址内城东垣残长3895米,西垣残长4290米,北垣长3700米,南垣已为洛河所淹,残垣一般高出地面1~2米,北垣东段高出地面5~7米。城墙皆夯土板筑而成,周长约14公里。城内主要建筑为宫城、宫殿、衙署、苑囿等。北魏宫城为长方形,南北长约1400米,东西宽约660米。太极殿为宫中正殿。东汉太学遗址在内城南郊,今偃师市太学村附近。
城墙遗址。现存平面为长方形,南城墙因洛河北移被水冲毁。北、东、西3面城墙保存较好。部分地段高出地面5~7米左右。包括西北隅金墉城在内,北墙全长约3700 米,宽约25~30米;西城墙残长约4290米,宽约20米;东城墙残 长约3895米,宽14米。全城周长14公里。城墙夯土版筑,版筑夹棍眼的痕迹尤存。在部分城墙上还发现有向城外突出的墩台,西墙北段有4座,北墙东段有3座。墩台间距为110~120米,类似后世城墙所筑的“马面”。在城墙外侧均发现有护城河遗迹。北魏外郭城破坏殆尽,现存南郭城少量夯土垣墙残段。
西城墙探出5座城门,除北起第二门为一门二洞外,皆为一门一洞。最北一门是北魏的承明门,向南是北魏的阖闾门,即东汉的上西门,再南是北魏的西阳门,再南是东汉的雍门,北魏时废,最南是北魏的西明门,即东汉的广阳门。北城墙探出2座城门,西面的一门三洞,是北魏的大夏门,即东汉的夏门,东面的门洞已破坏,有一条 路土通过,应是北魏的广莫门,即东汉的谷门。东城墙探出3座城门,皆为一门一洞。北起第一门是北魏的建春门,即东汉的上东门,与阖闾门相对。第二门是北魏的东阳门即东汉的中东门,与西阳门相对。第三门是北魏的青阳门,即东汉的旄门(又称望京门),与西明门相对。文献中所载南城墙的4座门,自西向东为北魏时的津阳门(东汉津门)、宜阳门(东汉小苑门)、平昌门(东汉平城门)、开阳门(东汉同名),没于洛水已无迹可寻。
三号宫门遗址
二号宫门,史称“止车门”。
在现存的遗址中,可以看到东、西和北面三段残留的城墙,每边都约长3000-4000米,南边的内城墙已经被洛河所淹。你在这里可以近距离的细看城墙的遗址,这些城墙都是夯土板筑而成,残留城墙一般高出地面1-2米,北面的城墙高出城墙5-7米。
排水沟遗址,汉晋时期。
阊阖门是宫城的正南门,双阙三门道,相当于面阔七间,进深五间,也是目前所发掘的最早的双阙式宫城门。历史上阊阖门是帝王进行登基、接见朝贡的地方,其地位类似于隋唐洛阳城的应天门。阊阖门再往南便是铜驼大街——因魏明帝将一对铜驼置于阊阖门两侧而得名。铜驼大街宽40米,往南一直连接洛阳城的正南门——宣阳门,因此铜驼大街开创了中国都城中轴线的先例。
中国广东、福建、江西、台湾等省有个汉族民系叫客家人,客家人经历过历朝历代的迁徙而发展至今 。客家历经魏、晋、南北朝、唐、宋等朝代不断迁徙,逐渐遍布南方。客家人以“客”为名,自称“河洛郎”,历史上名人辈出。
关于客家人首次南迁的时间,现在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东汉初年,一种认为是西晋后期。东汉和西晋的都城是洛阳,客家先民是从今天的汉魏洛阳故城遗址所在的地方首次出发南迁的。南北朝以后,中原人几次大规模南迁。“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这是李白所写的《永王东巡歌十一首》中的一句,当时正逢“安史之乱”,不少人从洛阳南下避祸。到北宋,“靖康之变”发生后,又有一大批人从中原南迁。当时南迁的路线有两条,一条是从洛阳南下直至豫章,也就是今天的江西,后来进一步向南到粤北地区;另一条是取道江淮之后,进入长江三角洲,后来延展到浙江、福建山区。
铜驼大街是汉魏洛阳城的中轴线大街,也是我国最早的都城轴线大街 。汉代以前的都城是没有轴线大街概念的。铜驼大街开创了我国古代都城轴线建筑的先例,是我国都城中最早的轴线大街。
铜驼大街从阊阖门一直延伸至洛阳城的正南门---宣阳门,也就是当时洛阳城南北轴心的所在。铜驼大街一主两辅3道并行,共宽约40米,北接皇宫,南连大市,两侧对称布置有衙署和寺庙等,是洛阳最繁华的大道,两侧商贾云集,寸土寸金。
历史上,铜驼大街商贾云集,市井繁华,在历代诗歌中屡有出场:
刘禹锡:“金谷园中莺乱飞,铜驼陌上好风吹。”
司马札:“前朝冠带掩金谷,旧游花月经铜驼。”
司马光:“铜驼陌上桃花红,洛阳无处不春风。”
陆机:“金马门外聚群贤,铜驼陌上集少年。”
铜驼大街是洛阳的灵魂,它记录了洛阳最荣耀时的欢歌和最黯淡时的悲泣。而那对巨大的铜驼,就伫立在街道的尽头,默默地向南凝望。
只可惜,北宋末年,金人入侵中原,这对见证了洛阳荣耀与衰亡的铜驼下落不明,再无踪迹可寻。
繁华有时,衰败有时,司马光晚年退居洛阳,途径汉魏洛阳故城,发出“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的喟叹。
2018年,客家人代表在铜驼大街培植银杏、玉兰纪念
返回太极殿。边看边拍,同时录制视频。
太极殿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宫殿名称。自三国时期,魏明帝始建太极殿后,直至唐朝历代皇宫正殿(类似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皆为太极殿,之后北宋西京洛阳的大内正殿亦为太极殿,清代北京紫阊阖门、太极殿遗址禁城亦有太极殿。
太极殿的建造,确定了汉魏洛阳城的建筑布局中心,而以太极殿为中心的宫城布局形态,标志着中国古代都城布局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
徐金星老师观点:汉魏洛阳故城,是迄今所知黄河流域面积最大、建都时间最长、城市形制变化最纷繁复杂、文化内涵极为丰富的古代都城遗址。从某种意义上讲,汉魏洛阳故城是黄河文化、河洛文化的产物,是“中国古代早、中期都城的典型代表”。这对我们科学规划、全面实施汉魏洛阳故城保护、展示工程,打造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河洛文化的文化高地,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
我国古代建都总时间最长的都城。考古资料表明,早在西周时,这里已经出现了一个规模可观的城址,这是迄今洛阳地区发现的唯一的西周城址。至春秋晚期,周敬王四年至战国晚期慎靓王以此为都,凡202年;如含周赧王徙至王城而东周君仍继续控制此处在内,则为261年。
此后定都于此的有东汉光武帝至汉献帝196年、曹魏文帝至元帝46年、西晋武帝至愍帝52年、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至出帝42年。全部合计为537或596年。这在我国古城中是建都总时间最长的都城。(俞伟超《汉魏洛阳故城研究·序》)
近代以前,全球范围最大的城市。北魏景明二年(公元501),宣武帝决定在汉、魏、晋洛阳城的基础上,扩大城市范围,修建了外郭城。新修的外郭城,东西宽10公里,南北长10公里。宿白先生在《北魏洛阳城和北邙陵墓》一文中指出:“看来,北魏洛阳规模之大,在我国历史上不仅是空前的,而且也超过了过去认为我国封建时期最大的都城——隋唐长安。”俞伟超认为,就北魏洛阳城的规模而言,“其外郭城的长、宽均达10公里,是近代以前全球所见范围最大的城市”。
城市形制变化最为纷繁复杂的都城。西周时的城址,地当汉、魏、晋洛阳城中部,略呈方形,“南北五里,东西六里”。东周时,周敬王曾由西周城址向北扩修此城,达到“南北七里,东西六里”,并迁都于此。秦封吕不韦为洛阳十万户侯,以此城为三川郡治,由东周城址向南再次扩建此城,达到“南北九里,东西六里”,奠定了西汉、东汉、曹魏、西晋洛阳城的规模。北魏迁都洛阳后,增修外郭城,东西宽、南北长各10公里,汉、魏、晋洛阳城成了内城,从而开创我国都城外郭城、内城(皇城)、宫城3个城圈的平面布局,以及整座都城南北中轴线的形成、将外郭城大规模辟为规正的里坊区按里坊制度布局管理、将主要市场由宫侧移向外郭城等。
“作为中国古代早、中期都城的典型代表,其经历朝代众多,年代悠久,城市形制变化纷繁复杂,对后代都城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如此独特的地位为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所绝无仅有,其历史作用是其他城址所无法替代的。”《汉魏洛阳故城城垣试掘·结语》)
黄河文化、河洛文化的中心。
■学术思想 东汉洛阳,经学大师辈出,被誉为“经学三大家”的贾逵、马融、郑玄都长期生活在洛阳。正如戴逸先生所言:汉学(主要指以贾逵、马融、郑玄等为代表的东汉经学)、宋学(主要指以二程等为代表的理学)和洛阳有极其密切的关系。此外,魏晋玄学形成和兴盛于魏晋洛阳城;佛学首传于东汉、魏、晋洛阳城,发展繁荣于北魏洛阳城。
■史学 代表性著作有班氏兄妹的《汉书》、司马彪的《续汉书》、陈寿的《三国志》等。郦道元的《水经注》、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也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文学 西汉时的“洛阳才子”贾谊、河洛颍川人晁错,都是“西汉鸣文”的代表作家。西汉洛阳人虞初被推为中国小说的鼻祖。东汉班固的《汉书》(尤其其中的传记部分)也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两汉洛阳民谣、乐府民歌、文人五言诗的出现,代表着诗歌方面的成就。张衡的《四愁诗》,“得《离骚》之神韵,是后代七言歌行的先声”。(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
建安文学的“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应玚、阮瑀、刘桢)及蔡琰、杨修、繁钦、邯郸淳,等都是当时的代表作家。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学理论专篇论文;他的《燕歌行》二首之一,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
正始文学的代表人物是“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
太康文学的代表作家有“三张”(张协、张亢、张载)、“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等。左思的《三都赋》在洛阳完成后,“豪富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留下“洛阳纸贵”的千古佳话。
北魏迁都洛阳,出现了《水经注》《洛阳伽蓝记》两部散文名著。
■科学技术 东汉至魏晋时期,张衡创制浑天仪、地动仪、指南车,蔡伦造纸,王景主持治理黄河,马钧创制龙骨水车、水转百戏,刘徽注《九章算术》,王叔和著《脉经》,裴秀创制《制图六体》等,代表了当时科学技术发展的成就和高度。
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作为国都的东汉洛阳,既是西域各国、各地区使者、文化人、僧人、商人东来中国的主要目的地,也是中国使者、文化人、僧人、商人西行的主要出发地。因此,洛阳便成为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以后的曹魏、西晋、北魏,洛阳均为丝绸之路东端起点。
客家人、闽南人先民首次南迁出发地。《晋书》云:“自永嘉丧乱,百姓流亡,中原萧条,千里无烟”,“俄而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 八王之乱、永嘉之乱、五胡入扰,加上自然灾害,给洛阳、河洛和中原大地造成了极大灾难,汉人难以生存下去,纷纷南迁,形成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中原汉人大规模南迁浪潮,这便是今日各地客家人、闽南人的第一批先民。
据有关资料记载,目前生活在我国南方各省(包括福建、台湾)及海外各地的客家人超过1亿,闽南人大约有5000万。“君自哪里来,来自黄河边”。客家人、闽南人(以及台湾人)“根在河洛”,自称“河洛郎”;客家话、闽南话的母语均为古代河洛语。
河洛地区长期是汉族活动的中心区域。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制定了一系列礼乐制度,先后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其内容主要包括:禁穿胡服;改定郊祀宗庙礼;禁鲜卑语,改用汉族语言;改鲜卑复姓;改变籍贯等。
考古学家刘庆柱先生指出:“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河洛地区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们集中反映在鲜卑人建立的北魏王朝,在孝文帝时从'长城地带’的'平城(今山西大同)徙都洛阳,开创了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大融合、大发展的政治、文化格局,从华夏文化发展而来的中华民族文化在河洛地区被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北魏王朝所认同,河洛文化也成为多民族形成的'国族’——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鲜卑人统治的北魏王朝徙都河洛地区,无疑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有着里程碑的意义。”
应邀到到近在咫尺的张志军老家——孟津县平乐镇金村参观一下。
金村,村舍向北延伸到城墙以外。按平面图,金村位于城墙以内的部分东西横跨北魏大夏门与广莫门之间,南邻宫城遗址,正是北魏皇家禁苑华林园的所在。芳林园建于东汉,曹魏增修,因避齐王曹芳之讳改称华林园,西晋因之,北魏又有复建。北魏郦道元对当年胜景有精彩描写,读之有如身临其境:“(穀水)又迳瑶华宫南,历景阳山北,山有都亭,堂上结方湖,湖中起御坐石也。御坐前建蓬莱山,曲池接筵,飞沼拂席,南面射侯,夹席武峙。背山堂上,则石路崎岖,岩嶂峻险,云台风观,缨峦带阜,游观者升降阿阁,出入虹陛,望之状凫没鸾举矣。其中引水飞皋,倾澜瀑布,或枉渚声溜,潺潺不断,竹柏荫于层石,绣薄丛于泉侧,微飚暂拂,则芳溢于六空,实为神居矣。”
可叹一千五百余年时空变换,仙境消失,此刻唯见农田村舍,袅袅炊烟。
1928年夏秋之际,大雨,金村东面的汉魏洛阳城东北隅一处地面塌陷,发现一座积石积炭木椁墓,继而引发盗掘。1929年以后,所出文物流入市场。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驱使下,随后四五年间金村相继又有7座大墓被盗掘,上千件随葬品多数流失海外。1930~1931年间,青铜器□(“厂”下加“驫”,biāo)氏编钟出现,金村古墓引起中外人士的关注。其间,开封圣公会主教加拿大人怀履光(WilliamCharlesWhite)闻讯后,经朋友介绍,全程参与墓葬发掘的各个阶段,并从随葬品中获得大量标本,于1934年出版了TombsofoldLo-yang(《洛阳故城古墓考》)一书,记载金村古墓的发掘情况,涉及墓葬结构、内容及各种随葬品的形态。据怀履光描述,金村八座大墓南北分列两行,都为单墓道“甲”字形墓,墓道在南,其中的3座在墓道两侧各有车马坑。1946年以后,国内学者就金村古墓为东周墓达成共识。
站在二楼房顶向南眺望,汉魏洛阳城遗址就在眼前。
张军和母亲
对面老宅
以下图片来自百度
到过洛阳的人应该都知道声名赫赫的“五都贯洛”,指的便是分布在洛水两岸的五座都城遗址,分别是:二里头夏都遗址、尸乡沟商都遗址(又名:偃师商城遗址)、周王城遗址、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时间从夏商周到隋唐宋,延亘3000年之久。
汉魏洛阳故城,在今天洛阳市东大约15公里处。
汉魏洛阳故城由三个城圈组成,从外到内依次是外郭城、内城、宫城,总面积近100平方公里。它是中国历史上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前后历经500多年。它是世界范围内面积最大的故城,比隋唐长安城都大。
汉魏洛阳故城做过几个朝代的都城?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
西周时期,周公受命营建洛邑,在洛阳建了两座城,一为王城,一为成周城。秦朝在洛阳置三川郡,郡治就设在成周城。西汉初年,刘邦本拟定都洛阳,但因娄敬、张良劝谏,最后决定以长安为都。
汉魏洛阳故城就是在周朝成周城、秦朝三川郡治、西汉洛阳城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公元25年,东汉定都洛阳。
190多年后的公元220年,曹魏代替东汉,在洛定都46年。
公元265年,司马炎逼曹魏元帝曹奂禅位于己,定国号为晋,史称西晋。自西晋建立至永嘉之乱发生,前后50多年,洛阳一直是都城。公元316年,西晋灭亡,洛阳毁于战火。
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将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至洛阳,时隔100多年后,洛阳再次恢复它作为都城的繁荣。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东魏建都邺城,西魏建都长安。此后,因为战乱和其他原因,洛阳沦落到了“城郭崩毁,宫室倾覆,寺观灰烬,庙塔丘墟”的悲惨地步。
太学遗址位于内城南门外,今太学村附近,创建于东汉光武帝建武五年(公元29年),为当时的国立大学,也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大学遗址。曹魏、西晋一直沿用。遗址南北长220米,东西宽约150米,曾出土大量东汉“熹平石经”和曹魏“正始石经”残石。现保存于偃师东大郊村内的西晋辟雍碑,碑文详细记载了西晋武帝司马炎及其太子到太学视察,并亲至辟雍行礼的情况。
灵台是中国古代用来观察天象的高台建筑。东汉灵台建于东汉光武帝建武中元元年(公元56年),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一座天文观测台遗址。灵台遗址面积达四万余平方米。东西有夯筑的墙垣。每面墙垣各开有门,四面共开十二门。墙垣内的中心建筑就是今天尚能看到的夯筑高台。地面之下的台基长宽各约50米,地面上现存夯土台,东西残宽约31米,南北残长约41米,残高约8米。高台四周有上下两层建筑。
太极殿复原图。千年前,曾经的宏大城阙、巍峨宫殿早已化为烟云,但断断续续的古城垣、壮观的太极殿基址见证着这座古城的兴衰。伴随着几十年来的考古发掘,这座饱经沧桑、深埋于黄土之下的古城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
阊阖门复原图
灵台当时的高度为“六丈”,折今14.16米,今灵台残高尚有八米余。灵台作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国家天文台,从建台开始,一直延续到四世纪初,连续达400年之久。东汉时杰出的科学家张衡,亲自领导、主持和参与了灵台的天象观测和天文研究。他设计制造的“浑天仪”、“地动仪”等精巧绝伦的科学仪器,当时都安放在灵台之上。
神虎门门址和阙间广场。神虎门兼具宫城西门与太极殿宫院西门双重功能,由此门不仅可进出宫城,还可直接进入魏晋、北魏宫城的中枢——太极殿宫院内。战乱时期,神虎门也是双方争夺的目标要地。
洛阳永宁寺是北魏时期的一座皇家寺院。建于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寺院平面呈长方形,南北约301米,东西约212米。东、南、西三面院墙保存较好,每面各一门,北墙破坏较甚,未见门道痕迹。永宁寺木塔为其中心建筑,九层,四方形楼阁式建筑。塔北有殿堂残迹。永熙三年(公元534年)二月,永宁寺塔遭雷电所击,焚毁殆尽。据史书记载,木塔高“四十九丈”,折今136.71米。现寺院中心尚存方形塔基一座,高出地面约8米。塔基平面呈方形,分为二层,下层地基在地面以下,东西广约103米,南北宽约98米,夯筑,厚达5米以上。在下层夯土基座的中心部位,筑有上层夯土台基,其四面用青石垒砌包边,高2.2米,长宽均为38.2米。其上有一百二十四个方形柱础,分五圈排列。在第四圈木柱以内,筑有一座土坯与木柱混合垒砌的实心体,长宽均20米,残高3.7米。在其南、东、西三面壁上,各保存着五座弧形的壁龛,应为当时供奉佛像的神龛。塔基出土物中最重要的是与佛教有关的泥塑,塑工精湛,手法细腻,为北魏陶塑中的精品。
百姓呼声
媒体观点
参观团
西江月.丝绸之路起故城
卢秀珍
洛邑故城尤在,丝绸之路先行。
连通欧亚具峥嵘,信鸽衔枝助兴。
先祖始开生面,后人一脉相承。
国强民富八方程,唯我中华最硬。
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在人口密集、经济发展迅速的地区,要继续有效地保护规模如此广大的古代都城遗址,十分困难。可喜的是,汉魏洛阳故城已被列为国家设立专项资金重点保护的36处大遗址之一,必将促使汉魏洛阳故城的保护展示力度和规模再上一个新的台阶。通过努力,以点带面,形成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公园参观旅游的基本要素,依托白马寺,扩大洛阳东线旅游内容,以厚重的历史底蕴提升洛阳的文化品位,实现大遗址保护和利用的双嬴!
《汉魏洛阳故城》一书曰:“故城背负四百里巍巍邙山,南临流不断千年洛河,蒿榛丛莽的古城垣,断断续续地逶迤于伊洛平原之上,清晰地勾勒出故城遗址的宏伟轮廓。宽广的太学废墟、高大的灵台旧址、壮观的永宁寺木塔基址,依然透露出昔日大国京都的雄姿!”
洛阳人,有机会真应该去汉魏洛阳故城看看。
如果你对厚重的河洛文化感兴趣,欢迎你到汉魏洛阳城遗址参观。目前暂不对外开放,但可以预约。
地址:白马寺东2公里处,市内56路、58路、87路公交可以到达附近。
洛阳摄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