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文学】梁春艳:【光影人生,夜幕下的坚守】(纪实散文)

三秦文学微刊ID:sanqinwenxue
不忘初心   梦在三秦

本期编辑:裴  雄 文

总      编:鱼儿姐姐

光影人生,夜幕下的坚守
文/梁春艳
披星戴月争岁月,光影人生谱华章。一条路,他一走就是38年,一件事,他倾注了毕生全部的心血。
——题记
值此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小区为居民群众放映爱国主义影片,使居民群众通过观看红色电影,重温党的革命历史,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伟大的党!
暮色渐浓,小区广场上人们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闲聊,孩子们在一旁尽情嬉戏玩耍。张叔骑着他载着放映设备的三轮摩托车停在了广场中央,撑荧幕、摆凳子、调试机器,每一个动作在张叔的手中都特别娴熟,一切准备就绪,渲染气氛、吸引观众的映前歌曲飘荡在小区上空,使广场更加热闹起来。七点三十分,一道白光划破了夜幕的昏暗,喧闹归于平静,人们逐渐被带入到令人唏嘘的剧情里,《红海行动》开演了……
露天电影这样的场景,似乎一下子让我们回到了儿时的记忆里,对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来说,提着小板凳去看露天电影是多么珍贵而又愉快的回忆。每当放映员扛着机器出现在乡村人群聚集的场所时,总会瞬间成为整个村庄的“焦点”,而张叔,就是这样一位“焦点”人物,电影放映员。他跟乡亲们说;“只要老百姓喜欢看电影,我就愿意放一辈子电影。”
张叔,他叫张润民,1955年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村家庭,高中毕业后,他在村里小学做过代课老师,197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因为对电影的热爱,1983年他辞掉了老师的职业,经过组织考核,领到了《电影放映员资格证》和《电影放映许可证》,成为城关电影放映队的一名放映员,一干就是38个年头。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大部分村庄还没有通电,村民们没有其他娱乐活动,看电影在当时是人们最受追捧的娱乐活动。从黑白胶卷到彩色数码,从模拟技术到数字电影,从缕缕青丝到两鬓斑白,从肩挑扁担到一辆二八自行车,再到如今的三轮摩托车,张叔38年如一日在夜幕下的坚守,让电影文化在乡村大地上如星星之火般熠熠生辉。一台台放映机、一张张影片、一条条村道、一幕幕剧情,1.3万余场电影、近300万的观影人次,他见证了我国乡村电影历史变迁的整个过程。
对于自己放映的第一场电影,回想起来,张叔依旧记忆犹新。“1983年4月,我第一次用队里16mm的胶片放映机,放了《平原游击队》和《地道战》两部影片。”他一边回忆当时的场景,一边抿嘴微笑。“当时十里八乡的人都赶来看电影,男女老少都带着小板凳坐满了整个场地,没带板凳的,有的盘腿席地而坐,有的坐在墙头上,还有的甚至坐在高高的树杈间。那时候老百姓看电影的样子,真可谓是目不转睛、全神贯注。我按下放映按钮,电影胶盘开始旋转,镜头里射出光束,光影世界便在幕布上动了起来。观众发出一阵强烈的欢呼之后,很快就沉浸在剧情之中。两部影片放了3个多小时,三百多观众的场面却听不到半点吵闹声,直到电影放完,有的人还迟迟不肯离去。”因为放电影,张叔总被群众簇拥着尊称一声“张师傅”,这样的“待遇”在他的心中扎下了幸福的根。不管是多远的路或是多么恶劣的天气,只要有放映任务,他从没有停歇过。他说,看电影就是群众心中期盼的“大事”,遇到下大雪,他就在雪地上铺上木板,撑起机器放映,他一边放电影,一边不时抖落幕布上的雪。群众坚持雪中看电影,他就坚持雪中放电影。
肩挑机器步行放电影费时费力,1985年6月为了缩短放电影来回的交通时间,张叔攒了145元买了一辆二八自行车,他甚是欣喜,从此这辆自行车陪伴了他25年,走过一个个村庄和一所所学校,他兑现了人民群众对看电影的等待和期望。张叔自豪地告诉我说:“2007年,报社有个记者,要写一篇关于'科教影片帮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文章,给我拍了一张骑自行车进村的照片,所以我这辆心爱的二八'坐骑’也光荣地上过一回报纸哩。”张叔说着,脸上荡漾着满足的小涟漪。“直到2010年,我的自行车因为多年的老旧磨损,实在没办法修理了,所以它光荣的'退休’了,我才买了现在使用的三轮摩托车,至今也有11年了。”
露天电影不仅是乡村人民群众的娱乐生活和精神文化大餐,更是充分发挥了科教影片助力乡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张叔告诉我,他在放映故事片的同时,应群众所需,放映了《密植果树》《家庭养鸡》《优化改造苹果园》等科技实用影片共计3000余场,深受群众欢迎,在群众间一时掀起了学科技热潮。经常有群众说,“科教片送来了生产技术,给百姓指了一条致富路。”张叔在每次放映时,还有针对性地给群众发放一些科教书籍,使他们加深对生产技术知识的理解,累计送书上门300余本。1986年,他所在的放映队被评为全国“科技之春”先进单位,沉甸甸的荣誉背后是张叔为群众所放每一场科教电影。
随着改革开放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电视机、音像电子设备迅速崛起,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人们茶余饭后的娱乐方式有了更多选择。自1991年伊始,乡村电影进入了困难时期,绝大部分乡镇电影队在这时解散了,很多老放映员也纷纷另谋高就。当时,很多人也劝张叔:“放电影没前途啦,还不如去做个小生意”张叔回应到:“是哩,是哩。”可是一转身,他又埋头去倒腾他那些放映设备,并在心里却念叨着“不能离开,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放电影坚守乡村文化,是我的初心和使命!”
张叔说他最开心的就是给学生放电影,娃娃们一看见他进校园,就高兴地喊叫起来“放电影的来了,放电影的来了。”1993年“全国百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 映出活动,让萧条中的露天电影起死回生。张叔承担着全镇18所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影片的放映任务,他深知爱国主义是激励青少年努力学习,奋发图强的一面旗帜,是青少年德育教育的核心内容。他在放映活动中,结合影片的内容和历史背景,对青少年进行映前辅导,做到放映与教学紧密结合。三年级同学上《刘胡兰》课文时,他很快在所有小学轮流上映电影《刘胡兰》,四年级同学上“董存瑞炸碉堡”课文时,他又及时地为学生上映《董存瑞》电影,引导他们理解影片内容和教育意义,激发孩子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志向。
96、97年间,整个社会大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张叔的电影放映又陷入绝境,几乎没有了市场。可是,张叔依然没有放弃,他独自出去跑业务,山高路远于他而言不是阻扰而是希望。靠着他挨个村的宣传,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还有露天电影的存在。张叔靠着自己跑来的节庆电影和村集体电影的放映熬过了乡村电影的寒冬。
1998年国家广电总局和文化部提出的“2131工程”(即21世纪农村电影放映达到一月一村一场)正式开启,使乡村公益电影迎来新的曙光和繁荣。张叔总说:“感谢党和政府的关照,让我的职业和乡村电影有了新的盼头。从胶片电影到数字电影,给了我们电影人更多的自信和希望。”因为“2131工程”,张叔没有失业下岗,因为张叔每天在夜幕下的坚守,才使我县在“2131工程”实施中,连续多年被评为“工程达标县”“全国农村电影放映先进县”“全国电影下乡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
 2010年,因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城关放映队和其他乡镇的电影放映队一样也解散了,张叔就承包了放映机器和设备。直到今天,满头银发的他还骑着三轮车,每天送公益电影到乡村、到社区、到学校。
在今年庆祝和学党史活动中,张叔每天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影片展映》的横幅和放映荧幕挂在各村、社区最醒目的位置,认真地为群众放映每一场电影。作为一名已过退休年龄的老人,他不仅会用现代化机器设备放映电影,还应公司要求,每天将放映情况用智能手机拍照上传系统,并提前在微信朋友圈宣传。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名老党员,用一个个夜幕下坚守的光影人生,践行着他“为群众放一辈子电影”的初心和使命。每到夜深人静,回家的路愈加悠长而漆黑,而张叔对“放映梦”的坚守,却愈加历久弥坚……

(本文图片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梁春艳,社区工作者,现居陕西旬邑。工作之余喜欢在安静的空间,阅读字里行间的诗意,也常常用一行行文字书写世间的美好和自己的心情。

往期链接

【三秦文学】梁春艳:【美丽的华清池,历史的华清池】

【三秦文学】梁春艳:【隐去浮华 拙朴为衷】(散文)

【三秦文学】梁春艳 :【苹果红了】(散文)

三秦文学团队
三秦宗旨:营造一片文学爱好者的乐土,共创文学梦想的家园!
文学总顾问:鹏   鸣
平台总顾问:边士刚
平台法律顾问:李木子
顾  问:段恭让 白忠德   邓汉章 罗旭初
孙德科 朿宝荣 李爱霞 胡遵远
顾盛杉   崔启昌   昆 仑    史  波
李    静
策  划:李书忠 
平台讲师:方 天
宣传推广:鼎文
平台主播:梦锁清秋 英子 王迎旭   慧质
总 编:鱼儿姐姐
主   编:徐萱波   杨洪民  高  涛   刘  生
副主编:长青山人
编  委:水云天 唐桂英   米兰花   刘马陵
         张巧莉 凤尾竹 吴远红   张小鱼
刘旭平   冯   彪    谭文群   刘军英
王宝群   润    隆   梦而诗   张晓强
孙传志    秋日私语    秦岭人家
吴风平     莲    生

原创作品授权发布

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本公众号联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