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不过时!用“沟通心肾”的方子,治好黄褐斑,医案读来解渴【一点资讯】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藏象学》、《中医基础理论》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曾几何时,我也问过我的老师:中医,是不是过时了?

我的老师说,从诊疗技术,尤其是诊断技术角度说,中医确有落后的地方。但是,从思想和认知的角度说,中医不但不过时,反而还有先进的地方。

古老,不一定意味着落后。

我这里,有一张医案故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话说有这么一个女子,年42岁。什么毛病呢?就是长黄褐斑。

患者自述,最近这半年以来,经量增多,淋漓不断,而且身体日益觉得乏累、精神疲惫、头晕眼花。就这样,于不知不觉的,脸上长了好多斑点。

与此同时,这个人晚上睡觉质量开始变差,梦多,白天心烦易怒,性格比以前急躁了很多,腰酸,膝盖也疼,嘴巴嗓子都是干的,需要不停地往嘴里抿一口水。

刻诊,见舌淡红,舌边尖有刺,苔白,脉细滑而数。

当时,医家开了一张方子,见——

熟地黄15克,山茱萸、黄芩、玄参、怀牛膝、狗脊、丹皮、蒺藜、焦白术、焦山楂各10克,黄连、肉桂各3克,珍珠母20克,甘草、白芷各6克。一共是开了5剂。

结果,用药以后,患者脸上的黄褐斑逐渐变淡,其他症状也开始好转,睡眠质量改善明显。原方稍作加减,再投10剂,患者黄褐斑完全消失。

这张医案,记载于1998年的《新中医》上。这是我近些年收集到的,以滋阴去火、沟通心肾之法,治疗黄褐斑的例子。

这里头有什么学问呢?

首先,我们得知道一个事儿,就是“心其华在面”。心,是推动和生成血液的关键脏器。我们的脸面,是气血最为充沛、最受阴血滋养的地方。所以通过观察脸面,可以得知一个人的气血,尤其是心气心血的状况。

现在,医案里这个患者,脸上有黄褐斑了。这是不是说明,她的心气心血,出现了异常?

没错,确实出现了异常,这就是心中阴血不足、有虚火。

你看,此人舌边尖起刺。心开窍于舌。舌尖起刺,这是典型的有心火的表现。脉滑数,这同样主有热。心烦易怒,夜寐梦多,这是心中阴血亏虚、虚火出来以后,令心神不安的写照。

这个状态下,患者的面部得不到阴血的滋养,渐渐化燥生风,这就出现黄褐斑了。

但问题是,患者的心,为什么忽然之间,阴阳失衡了?

答案,在于她的肾。

你看,这个患者年过40,正是肝肾不足的年纪。腰膝酸软乏力,这是肝肾濡养失当的表现。咽喉干燥、头晕眼花,这也是肝肾阴精不足,濡养不及、虚热上扰的表现。

也就是说,患者有肾阴虚的倾向。

我们的肾阴,是一身的元阴。正常情况下,肾阴肾水会上济于心,使得心阴充足,以制衡心火。现在,肾阴不足了,不能向上滋补心阴、制衡心火,那结果一定是心中阴阳失衡、阴虚阳亢。

心和肾,失去了本来该有的密切合作的状态,这个现象在中医看来,就是心肾不交。心和肾,失去了有效的“对话协作机制”,开始变得你干你的,我干我的,互不搭理,互不协作。这样的身体,是要出各种问题的。

因此,要想解决患者脸上的黄褐斑,就必须重新让心肾两脏恢复“对话、合作”。只要这对冤家放下前嫌,重归于好,身体众多问题,都会得到改善。

好,我们现在重新看看当时用的方子——

熟地黄15克,山茱萸、黄芩、玄参、怀牛膝、狗脊、丹皮、蒺藜、焦白术、焦山楂各10克,黄连、肉桂各3克,珍珠母20克,甘草、白芷各6克。

这里头,熟地黄、山萸肉是滋补肾阴的。肾阴充足,才能上济心阴。玄参、丹皮、黄连、黄芩用于清热、凉血。心肾两脏阴虚有热的局面,得以改善。

怀牛膝、狗脊用于滋补肝肾,强壮腰膝,缓解患者腰膝酸软乏力的状态。肉桂一味,用于引火归元,令虚火下潜。

蒺藜、白芷,这是祛风美肤之品。珍珠母,去火、定惊、安神。最后,配白术和山楂固护脾胃。

你看,这就是以调节心肾,滋阴清热之法为主,治疗黄褐斑的全过程。

当然了,对这些东西,不学习中医,或者不信任中医的人,一定会觉得乱七八糟:黄褐斑,不就是脸上长斑吗?怎么会和心、肾有关系?有必要弄得如此玄虚吗?

我觉得,这就是两种思维模式下,形成的差异。中医的先进性就在于,它对于疾病的认知,始终坚持整体性。斑,不仅仅是斑,而是一种信号,是身体内环境失衡的信号。中医对局部的观察,不精细。但是它善于联系整体,从宏观的角度看问题。

这种认知模式,对不对?我认为,疗效说了算。

所以说,中医,是不过时的。尤其是它的思维方式,更不过时。

当然,并非所有的黄褐斑,都和心肾不交有关系。我在文中说的,不过是经验之一。非专业读者,不要盲目借鉴应用文中配伍,而是要在中医师的辨证指导下来合理化裁。心肾不交的一些基本辨证要点,我前文已述。文老师能做的,是把其中的道理讲给你。至于说送给你一用就灵的仙丹妙药,利用文章直接给你开方子,对不起,我真的办不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