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VS信义—“秦汉史与项目管理”之一百零四
利益VS信义
霍光因先前连年征战,不愿再起刀兵。乌桓部众有意叛乱,霍光不得已派中郎将范明友率领二万骑兵平定。
西域楼兰和龟兹两国叛汉,滥杀汉使,平乐监傅介子主动请缨效命。傅介子带领100名壮士出使楼兰,故意拿金银财宝给楼兰王安归看,随后匆忙离开,安归不知是计,先派人挽留介子,又亲自来介子营寨回拜,被介子暗中设伏杀死。从此楼兰国改名鄯善,永不叛汗。傅介子也因此被封为义阳侯。
我们探讨一下,你觉得傅介子所做的事情是否有利于组织?有史学家说,傅介子有张骞班超之风,用100人就能平定西域。
后来北洋军阀段祺瑞手下的儒将徐树铮在1919年10-11月,仅仅以3个团的兵力就收复了幅员辽阔的外蒙古,被沙俄侵占七年之久的外蒙古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当时,作为革命者的孙中山,向来与军阀段祺瑞和徐树铮之流汉贼不两立,但孙中山这次却盛赞徐树铮说:“徐收回蒙古,功实过于傅介子、陈汤,公论自不可没。”
也有的史学家说,以堂堂中国,竟然采用失信盗贼的做法,以后再出使他国,谁还敢信任你?这是得小利而忘大义,不利于长期外交。你怎么看呢?
从短期来看,傅介子的做法确实有利于扬威西域,臣服蛮夷。楼兰国被征服后,西域各国惧怕汉朝用同样手段,也同时害怕汉朝的军事力量,纷纷臣服。
但正如司马光所说,这种做法不应该是大国的做法,因为大国要有国际公信力,而不是为了短期利益而不择手段、失信于人。
相比先前的张骞和后面的班超,傅介子的做法缺失统筹规划。西域各国与汉朝的关系是竞合博弈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你输我赢的关系。因此需要恩威并用,需要以战略一致性的治理结构。在汉朝,这种战略一致性的治理结构就是成立于公元60年的西域都护府。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学到,对于长期竞合关系,不能采用杀鸡取卵的方法,而要考虑长期的战略规划和治理结构,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请思考:竞合关系需要长期的战略规划和治理结构,你认为较为有效的治理结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