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苏东坡“菊花诗”公案分析兼论菊花之落英的真相

关于王安石和苏东坡的“菊花诗”公案,多数人都很熟悉,大致情节如下。

有一天,苏轼到王安石那里拜会,恰好他不在,苏轼在书桌上看到了王安石一首还未有完成的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就想,菊花开在秋里,其性属火,敢傲秋霜,最能耐久,就是干枯,也不会落瓣,于是,就在后写到,'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听。’后来,王安石把苏东坡贬到黄州,结果苏东坡在黄州看到了满地金的场景。

由此也形成了关于菊花是否落花瓣的争论,有人以为菊花落花瓣,理由是屈原在《离骚》里提到了“餐秋菊之落英”。有人以为菊花不落花瓣,证据是郑思肖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来证明,有人以为有的菊花不落花瓣,有的菊花落花瓣。这三种观点都不准确,共同的特点都是从文献到文献,缺乏实证证据,二来是看待问题用静态的观点,缺乏历史的观点,不能从事物演变中把握规律。

菊花的花朵实际是一个花序,里面着生两种类型的小花,在花序中央的称管状花,俗称“花心”,生于边缘的称舌状花。由于菊花是一个花序,所以是整个花序干枯,不会出现一朵朵小花分别脱落。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后,都没有发现哪一种菊花会在干枯前零落花瓣。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王安石写了“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呢?苏轼在黄州又看到了“满地金”,为什么呢?其实苏王之间的这个公案,不见于正史,是在明代冯梦龙编的《警世通言》里记载的小故事。其可信性存疑。就是退一步讲,这个小故事记载的是事实,理解上也有问题。“黄花”一般用作菊花的代称,比如毛主席的“战地黄花分外香”,但是二者之间不能划等号。黄花也可以按照字面理解,就表示黄色的花,也没什么不妥。也就是说,王安石写的根本就不是菊花,而是另外一种黄色的花。根据他的诗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可知,这个满地金是发生在园林里,而不是花圃里,很可能是一种树上开的黄色的话。考虑到黄州的位置在湖北,这种秋天开花的树木可能是桂花,也可能是栾树,这两种树木都是秋天开花,花落时满地金黄。也就是说我们误解了“黄花”的含义。

关于《离骚》记载的“餐秋菊之落英”,如果不是误解的话,很可能当时菊花的范围比较大,把相近的种类都归到菊花里了,毕竟当时没有科学的划分植物种类。就像现在的大熊猫,我们不能看名字就归到猫科一样,角马也不能认为是一种马,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不能拿后来的认识去要求古人的认识和我们一样严谨。

简言之,菊花公案其实就是一场乌龙事件,从科学角度讲,菊花属于菊科,其花是总状花序,在干枯之前不会掉落花瓣的。屈原所餐的秋菊很可能是另外一种不属于菊科的落花瓣的植物。王安石所谓的黄花可能并不是写的菊花,而是另外一种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