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剑探源(六)
明制战汉式西王母信仰虎图腾崇拜道教法器——古玉剑剑
一柄玉剑(见附图1,以下简称“此剑”),通长63.5厘米,重1160克,通体由剑首、剑茎、剑格、剑鞘、剑身五部分组成、和田青白玉雕就,绿光萤萤通灵剔透,纹饰别致一气呵成。
本文试图从沁色、器形、雕工、纹饰几个方面略作考辨如下(续):
(六)释疑:周人已掌握高超的玉器粘合技术
难免疑惑的是:此剑剑鞘之中空非是“掏膛”制作,而是两片鞘壳粘合而成,上古时代还有如此高技术吗?经过检索研究,古代完成玉剑鞘的粘合是有技术可能的。
“冷焊”粘接是一项古老的技术,最早人们以天然产物(骨胶、松香、淀粉等)作为粘合材料,如用粘米粘成墙砖,用骨胶粘合弓等。《齐民要术》就记载了用动物皮煮胶;《天工开物》也有制鱼胶“坚固过于金铁”的记录。
那么,古人会用胶来粘合玉器吗?有。
近年来,国内已经有专家学者对古玉大型化与古代玉容器领域展开研究,古玉收藏鉴赏家、中国收藏家协会学术研究部研究员许洪明、孙迎春先生就国内外各大博物馆、考古研究所所藏的中国古代大型玉器展开统计研究,其中就有古代玉器粘合的实物再现,举例如下(《古玉大型化与古代玉容器》,《文物鉴定与鉴赏》2011年12期):
“战国玉灯(图三十二)是一件玉容器,这是小块玉料雕琢组合成大型玉器的又一个实例,也是一个创新的工艺,即粘合组合玉器。此玉灯是由三块玉料各做成玉灯的灯盘、把手和足座,然后粘合而成的。……粘合组合工艺则使较小的玉料向立体延伸,使器物变大变高成为事实。这是西周以来玉器大型化的又一种形式(现藏故宫博物院——引者注)”。
那么,此剑的两片剑鞘如此扣合严密,古代制玉能否达到这样的标准码?
“西周兽面纹玉簋(图三十三)同战国玉灯一样也是三合一组合玉容器,由三块玉料分别雕琢成高足、簋腹和簋盖。……簋腹和簋盖掏膛扣合,严丝合缝,壁厚仅0.5厘米(现藏于上海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协会古玉研究院——引者注)”。应该说,玉簋的扣合难度甚于此剑。
说明自战汉时期开始,古人制玉已经完全具备剑鞘的粘合技术。
综上所述:此剑取法战汉时期古玉剑的制式特征,为明制战汉式西王母信仰虎图腾崇拜道教法器——古玉剑。
后记:
考古发掘显示,古剑的各部分无论是剑身还是剑茎、剑鞘,在商、周时代都有普遍存在玉制;整体的玉剑在考古发掘中也屡见不鲜,只是在形制上略短小于实用剑。玉具剑“系用玉为其他部分者,如剑首、剑格(腊)、剑珌(鼻)、剑茎及剑室,均可用玉为之,或用玉饰之也。清廷藏有周剑……剑柄全部(剑格、剑茎、剑首)均用玉制”(《中国兵器史稿》第83页)。清廷就收藏有剑柄全部用玉制的周剑,说明玉剑亦非偶然,至于20世纪上半叶学者以为玉剑“雕刻精美但作风不同,恐非周代之艺术品而为后人配制者”(《中国兵器史稿》第83页),纯因发掘发现的局限而导致,完全可以理解。
三星堆殷末周初遗存中发现的一把扁茎柳叶形的玉剑,是迄今为止国内玉剑的鼻祖;而“楚国第一玉剑”和晚400年的曾侯乙墓出土的完整玉剑,则说明东周时期也出现了玉剑的滥觞;清李莲英墓出土的汉玉剑则显现了汉玉剑的影踪(详见《玉剑影踪》、《古玉玩味(100):玉剑溯源情有独钟》等相关文章)。
由于作为礼器而非实用器,整体玉剑的制作虽非绝无仅有、也属凤毛麟角,加之易损难存,罕见传世理所当然不为费解。
早年学界泰斗郭沫若先生亦认为玉剑饰为不可能,后来随着玉剑具的大量考古发掘面世,证实了古代文献所记载的玉具剑不但确实存在,而且量大。近年来偶有各部件全玉的玉剑面世(只是规制和品相没有此剑精美,且来自于民间收藏者无以为证),看来,凤毛麟角的玉剑也像玉剑具一样,已经临近出世印证的历史阶段。
古玉剑,或许有待哪一次考古发掘再现实物,而印证其真实不虚的上古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