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本之所以是赫本的千百个理由
编辑文章
我的书桌旁贴着一张奥黛丽赫本温婉微笑的咖啡色的海报,时不时地,我都会抬起头来看几眼,我就仿佛被一束光芒点亮,我就想起了《罗马假日》里那个清纯动人,优雅高贵的公主,我的眼睛和心,就像得到了清水的洗涤一样。
读完英国传记作家亚历山大沃克写的《奥黛丽赫本传》的时候,我的心久久无法平静。
这是我从小到大,从头到尾读过的少数几本传记作品之一,此外上天入地,纵览海内外也不过只有一个张爱玲,和仓央嘉措。
因为奥黛丽赫本其人,真正让人拥有渴望一探究竟的想望,说句不负责任的话即使明知这一类文学体裁,总避免不了粉饰太平,涂脂抹粉的嫌疑,但是撞南墙也要找自己觉着值得的。
坐在地板上,吃着全麦葵花籽面包,喝着玫瑰花果茶,看着窗外绿意盎然的参天大树,我想许多许多年前,抵达人生暮年的奥黛丽赫本,大概过的就是这样的生活。
摆脱了镁光灯的打扰,隔绝了镜头的聚焦,搁置了感情的纷扰,她一个人,穿着寡淡平素的黑色毛衣,在瑞士日内瓦的一个风景优美,有教堂有雪山的地方,心情舒畅地莳花种草,或者安安静静地看一本书。
虽然她只有短短六十四载的生命,但是谁能够说她的人生不是不虚此行呢?
没有伊丽莎白泰勒那般烂漫迷离,坎坎坷坷的婚姻爱情史,虽然她也有过四段爱情和两段婚姻,也没有葛丽泰嘉宝那样独身的凄凉晚景,更不像费雯丽那般深受情感与精神疾病的折磨,直至郁郁而终。
在她生命中最后的那一段日子,她爱的人陪在她身旁,虽然世界并没有完全变成她渴望看到的那个模样,但是至少,她用自己的“另一条手臂”做出了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我们自然应该折服于奥黛丽赫本天使般容颜与心灵的美丽,也无法不慨叹于她与纪梵希跨越大半生的友谊——这个大名鼎鼎,缔造了众多时尚神话,宣言“女人并不仅仅穿裙子,她住在裙子里”的时装设计师。
从《战争与和平》里充满古典情致的锦衣华服,到《蒂凡尼的早餐》里那条惊艳了无数人的小黑裙,再到那部受到评论界诸多质疑与批评的《朱门血痕》里的经典简约的套装、真丝薄绸的无袖衬衫和黑色晚礼服等,纪梵希对奥黛丽赫本的青睐有目共睹,而奥黛丽赫本自己对纪梵希也是情有独钟。
她不像许多影星那般城府颇深,唯利是图,拜高踩低,过河拆桥,正是这样的真诚与直率,简单而平和,使得她与纪梵希之间的友谊,在几十年的光阴里,始终长青。
在奥黛丽赫本因为操劳过度,为了慈善事业跋山涉水,身体健康每况愈下甚至无法坐商务飞机的情况下,纪梵希将自己的私人湾流喷气机贡献出来,给她送上一束他自己亲手种的山谷百合。
她离开人世的那一天,伊丽莎白泰勒,阿兰德龙,格里高利派克,她的两个曾经给她带来过无数感动的丈夫,还有她为之倾注过无限心血,尝遍不为人知的辛酸的儿子都在她身边,虽然她终于无法亲眼目睹那场面。
一个人,不会平白无故地受到别人的嫉恨,一个人,也不会无缘无故地获得别人的爱。
她总是舍得为他人着想,拍戏的时候,一遍遍地问导演自己有没有做得不够或者过分,年轻的工作伙伴初次拜访,她远远地等在路口生怕他们走失,初次会面的时候温婉友善,没有盛气凌人的做派。
天使般的容颜固然稀罕,但是天使般的心灵更加难能可贵。罗马城中安妮公主的清新美丽,还有纽约街上霍莉的优雅与风情,这些都曾惊艳过无数人的眼眸,但是饱经风霜,瘦弱清癯的她在埃塞俄比亚,在苏丹,在索马里,在肯尼亚等地区面露关切,温暖微笑的画面,更加叫人慨叹神往。
不是每一个女人都能够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但是不是每一个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得主都能够获得琼·赫肖尔特人道主义奖,也不是每一个女人都能够被称作“天使”,何况,还是从同样美艳绝伦的同行伊丽莎白泰勒的口中说出。
她去世的那一天,老布什在广播里做总统入职宣讲,因为她的猝然离世,新闻被直接切换掉,也许一千一万个影星里面,也只有那么一个或者两个才能受到这样的高尚的礼遇。
如果将形容女性高贵气质的抽象词语“优雅”寻找一个客观对应,那么无疑就是奥黛丽赫本,她的优雅和美丽,在于举手投足之间。
真正高层次的优雅,从来不是高不可攀,目下无尘,客套周全,扭捏矫饰,用名贵时装生搬硬套出来的,而是一举一动,出乎自然,得体温宜,毫不拘泥,即使穿毛衣牛仔裤,也能够浑然天成,端庄袭人。
珍贵的是,她除了优雅之外,所拥有的那些有关于精神与灵魂的美好质素,那才是经得起时光淬炼的绝美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