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莫名的烦躁,到底是从哪冒出来的?

主播:大宝
这本书是由德国最早采用开创性的惊恐症疗法的先驱者之一克劳斯·伯恩哈特所写。在以往的晨读中,我们曾分享过书中部分内容,这次我们重点解决的问题是:“我们到底在烦恼些什么?”

可塑的神经元

你是不是时常莫名烦躁?或者总是注视着事情不好的一面,甚至一切都还没开始,你就已经想到了最差的结果,并耿耿于怀?
如果你正在被类似的负面情绪所困扰,那么就说明你的思维方式出了问题。
这个结论貌似有点普通和干瘪,但是脑神经学的发现,会给你带去饱满的新视角。
2000年,美国脑科学家埃里克·坎德尔技压群雄地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
这是他在这个领域深耕30年的成果。
在研究中,他发现人脑中所有的想法、态度和观点都是以神经突触联结的方式存储起来的。
不管是正面还是负面的想法,它重复的次数越多,对应的神经突触联结便越强大。
如果你在认知世界的时候,被灌输的是积极的视角和态度,那么你呈现出的状态就是乐观的。
相反,如果你在最初理解环境的时候,接触的都是负面的、消极的信息,那么你就会越来越丧。甚至,有时候,会丧得毫无道理。
简单讲,总是关注负面因素的人,就像在铺设一条通往消极、抑郁和恐慌的情绪高速公路。快乐思维则被挤压成了一条羊肠小道。

情绪的常客

如何判断自己是消极思维的受害者,还是积极思维的受益者呢?
很多咨询作者的病人,都会问:为什么总是在他们身心松弛的时候,或者什么都不做的时候,会有突如其来的恐慌感出现?比如晚上窝在沙发里、在休闲的环境中度假,或者一个人安静地待着的时候。
这就得提到大脑的一个特质了。研究人员用脑监测装置测量大脑活跃程度时,发现它就像一个精力充沛的孩子,总也闲不住。
一旦大脑不被工作、思考和其它牵扯注意力的事情占用时,它就会找其他事情做。
而这里的“其他事情”就是它“经常做的事”。
如果你总是消极地看待周围的人、事、物,那么大脑就会莫名烦躁,看什么都不顺眼。
这件事非常值得我们警惕。
很多时候你负面情绪的来源,不一定是你遇到的事有多难,或者有多么恶劣的后果,而是你以往的思考方式塑造了你的神经元网络结构。
到最后,即便你遇到了值得开心的事,你也会提不起兴趣。
因为大脑会告诉你“高兴啥?高兴也就一会的事,还是继续丧吧。”
 
改变的契机』
总是烦躁的人陷入了一种有害的自主反应,叫做:目的性悲观主义。
本来悲观只是一种看待事物的方式,结果在神经元的连接下,它变成了一种目的。
悲观不可怕,为了悲观而悲观才可怕。
因此,想要纠正这种错误的思维方式,你得有意识地重新塑造你的神经元结构。
基于脑科学的研究成果,作者发现积极思维训练法,能够有效改善神经元联结结构。临床实验中,患者几天之内就能感觉情况有好转,3到6周后消极情绪明显改善,6到12周后,82%的患者可以完全摆脱负面情绪的支配。
具体方法是,你需要每天拿出20分钟,专门用于调动你的积极思维。比如回忆之前让自己开心的事,做一点讨好自己的事,写下自己的快乐回忆等。
作者的绝大多数病人,在坚持了6周后,就完成了对生活的视角升级。它背后的原理是:积极思考会强化积极神经元的构建。当积极神经元联结达到一定数量,正面情绪的自主反应模式就成功建立了。
总结一下,积极思维和消极思维就像人的左手和右手。如果你总是锻炼右手,那么你使用左手的机会就会越来越少。所以,还等什么,忽略你惯用的右手,好好锻炼你积极的左手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