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随笔丨校长上课要上在“关键时候”
新上任需要亮相的时候。当校长来到一所新的学校,同事们一定会想了解这位新领导,与其让各种传说真假难辨,不如上一节公开课作为给同事们的“见面礼”。这种“见面课”可以让教师们了解校长的教学主张、教育思想、教学艺术,尽快知道校长的学生观、教师观、课程观和好课观。这种亮相还能尽快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我初到这所学校的时候,上了五年级语文的第一课,结果各个学科的教师都来听课,教室前后门外面和走廊上都站着听课的人。课后再与一些教师交流探讨关于教材、学生、课堂等方面的问题,很自然就了解到许多情况,这比那种找他们坐下来“盘问”学校情况更自然、更亲切。
教师需要示范的时候。新入职的教师没有教学经验、上不好课是很自然的事情。如果校长发现其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不是直接批评指正,也不是苦口婆心地教他该如何如何,而是“我上给你看看”。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遭遇瓶颈的时候,许多教师会摆出遇到的各种难题,解决的办法不是抱怨教师有多不配合,不是宣扬你的办法有多好,而是“我上给你看看”。我在参加年级单元集体备课的时候,要每个成员领取一课的精备任务并作为中心发言人阐释教学设想,我自己则领取他们“挑剩下的”或认为“最难教的”任务。备好课后,我再上给他们看,在课堂教学中检验“到底是说得好还是做得好”。总之,管理课堂教学,“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学情需要摸底的时候。学生学习的状态需要时刻掌握,校长最直接、最可靠了解学情的办法就是亲自上课。例如受疫情影响,我们学校大面积进行了在线教学,这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看问卷调查、听教师汇报、到教室听课、找学生座谈……这些都不如亲自给学生上一课。记得去年家长开放日刚结束,就有一年级家长反映有教师组织课堂教学不理想,我找来教师了解,他却认为是学生幼小衔接不够好,导致学习习惯差。于是,我干脆自己在一年级7个班每班上一节课,每节课我不断变换学习形式,对学生分组进行评价激励,各班课堂活泼有序。一周后家长代表再来听课观察,原本“不满意”的课堂都变成“很满意”了。
教材需要探究的时候。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是用好教材的关键,许多教师在没弄明白“教什么”的情况下就纠结“怎么教”,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具体应该怎样处理教材?最好还是上一节研究课,现场说法解决问题。小学语文部编教材中增设了“写作策略单元”,很多教师不明白该怎样“在阅读教学中指向写作”。我就选择整套教材中第一次出现“写作策略单元”的三年级课文《金色的草地》,上了一节公开课。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课文描写的场景,说出草地的变化情况和变化原因,感受作者“留心观察”和“细致观察”的好处,把课前的小练笔“观察校园一角”拿出来修改,交流分享观察技巧和写作乐趣。教师们一下子就明白了这种课怎样才能做到既不像以读促读的阅读课,也不像读文仿写的作文课,而要上成“指向写作的阅读课”。
课题需要研讨的时候。课题研究需要大量的实践材料作支撑。带着研究问题上研讨课,应该是课题研究的重要形式。很多校长都作为主持人出现在课题组,如果不只是挂个名,那就要投入到实际研究中去,亲自上研讨课。我们课题组在研究朗读方式的时候,焦点集中在怎样变换出更多更好的朗读方式,让学生的朗读练习不枯燥、不单调。对此,我上了一节研讨课《司马光》,一节课采用了23种朗读方法,让学生读得兴致盎然、轻松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