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动态 | 【2018AI年度总结系列之三】人工智能产业趋于理性下的资本“宠儿”
作者:莫祯贞,长城所合伙人;王建,数字经济部项目经理;班智飞,数字经济部项目经理;张冠鸣,数字经济部咨询顾问;何倩,数字经济部实习顾问
编者按
相比2016、2017年,2018年的人工智能多了几分烟火气,走出了实验室,开始与产业融合,这种变化让人喜闻乐见。长城战略咨询前沿产业研究团队基于对人工智能前沿科技与相关产业发展的长期跟踪研究,整理形成“2018AI年度总结”系列文章,以飨读者。本文为第三期:人工智能产业趋于理性下的资本“宠儿”。
篇首语
从2013年起,人工智能领域风险投资便开始进入活跃期。据相关数据显示,自2013年到2016年获得过融资的人工智能企业数量由21家增长到335家,年度融资总规模由15亿元猛增到236亿元,几乎翻了16倍。从2017年开始,获得融资的企业数量增速有所缓慢,但全年的融资规模仍高速增长到338亿元。
2018年,人工智能企业作为风险资本的“宠儿”,融资活动表现出新趋势:一方面,融资总规模持续放大,但早期融资活跃度开始下降,随着风险投资逐渐涌向B轮及以上的头部公司,A轮及A轮以下的AI公司逐渐面临资金链“寒冬”;另一方面,由于AI技术阶段性过剩,拥有绝对核心技术以及发掘出新应用场景的企业成为资本追逐的焦点,智慧城市仍是人工智能技术最大的应用场景承接载体。我们从人工智能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梳理了融资额达到1亿美元及以上的国内AI融资事件,一起了解人工智能产业备受资本青睐的企业以及行业故事。
一、算法芯片领域:大企业入局 并购开始
4月20日,继投资寒武纪、深鉴科技、Barefoot Network、Kneron等国内外知名AI芯片企业之后,阿里巴巴集团宣布全资收购中国大陆唯一的自主嵌入式CPU IP Core公司——中天微系统有限公司。
6月4日,微软发布公告称,将以75亿美元的微软股票收购GitHub,微软公司副总裁Nat Friedman将出任GitHub首席执行官。
7月18日,美国自适应和智能计算的全球领导企业赛灵思(Xilinx)公司宣布完成对中国人工智能芯片“独角兽”企业深鉴科技的收购。
GEI说
芯片与算法是整个AI产业的关键内核,掌握芯片与算法平台无异于成为AI领域创新的执牛耳者。虽然目前该细分领域的技术创新型创业企业层出不穷,但技术多半处于研发期,离商业化较远,若无资本的持续注入,芯片和算法企业的整体发展会略显尴尬,某种意义上,被大企业收购也是创业成功的一种表现形式。
反之,在“人人创新”的新时代,中小企业的原始创新能力得到放大,成果不断涌现,巨头可以通过并购来实现专利、人才等技术创新要素的集聚,弥补自身的短板,也可以将并购本身作为布局某一领域的重要路径。总之,AI领域的技术并购对并购方、收购方和整个行业来说都不失为一种要素资源优化配置的创新过程。
二、“CV四兽”全面爆发 融资总额超30亿美元
写在前面:
被业界誉为“CV四兽”的商汤、旷视、依图、云从在2018年融资表现抢眼,四家企业总融资额超过30亿美元,使得计算机视觉成为人工智能行业融资最火热细分领域之一。
7月,旷视科技敲定D轮6亿美元融资,投资者包括阿里巴巴和博裕资本等。据旷视科技高管透露,该轮融资后的公司估值已超30亿美金。
7月,依图科技完成1亿美元融资。至此,依图科技在2018年完成两轮融资,上一次融资是6月份完成的2亿美元C+轮融资,投资方为高成创投、工银国际及浦银国际。C+轮融资后,依图科技估值已达约24亿美元。
9月,商汤科技获得软银中国10亿美元投资。其在2018年共完成C轮6亿美元、C+轮6.2亿美元及D轮10亿美元融资,总融资额超22亿美元。新一轮融资结束后,其估值也增长至60亿美元。
10月,云从科技宣布正式完成B+轮融资,融资额度10亿元。云从科技已累计获得发展资金超过35亿元人民币,估值约35亿美元。
GEI说
计算机视觉企业频频获得大额融资,锋芒毕露,这一火爆场面源于计算机视觉技术探索出了清晰的应用场景。在ToB端的金融、消费电子、零售、医疗等领域以及ToG端的安防领域,都已得到成熟、广泛应用。有关机构预测,到2020年,人脸识别的市场规模预计达到2000亿,其中通关安防产品达到700亿,在线支付达到500亿,该行业也极有可能产生新的BAT量级的企业。
三、“语音四兽”融资平淡 商业场景仍在探索
写在前面:
作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重要方向之一的语音识别领域,也形成由云知声、思必驰、出门问问、Rokid组成的“语音四兽”,不过与计算机视觉领域相比,融资水平稍显逊色。
1月,人工智能创业公司Rokid完成了新一轮融资,领投方为淡马锡,瑞士信贷、CDIB、IDG跟投,融资金额接近1亿美金。
6月,思必驰完成新一轮融资5亿元人民币融资,由元禾控股、中民投领投,深创投、富士康、联发科跟投。目前思必驰已经有比较明确的上市计划,首选在国内资本市场。
7月,云知声宣布完成6亿元人民币C+轮融资,至此,云知声2018年共完成C轮及C+轮两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达13亿人民币。
出门问问2018年尚未披露最新融资,其上一轮融资是2017年4月完成的1.8亿美元D轮融资,由大众汽车集团独家投资。
GEI说
挡在“语音四兽”前面的除了一家独大的科大讯飞,还有现在仍不明晰的应用场景。语音识别结合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目前主流的应用场景是“问答”和“聊天”,但这两方面并非“刚性”需求,粘性稍差。
除此之外,与图像人脸识别不同的是,就语音技术而言,单纯的语音识别并无法实现落地应用,机器需要“听得见”,同时也需要“听得懂”,主流的语音技术企业对外宣称识别率达到了97%,想要颠覆人机交互,这还不够,整体而言,语义识别等自然语言技术仍有较大的进步空间。
在ToC端的移动设备、汽车、智能家居以及ToB端的客服、教育、医疗、金融等领域,语音识别技术应用仍处于不断的摸索中,只有早日辨寻出真正的“刚性”应用场景,才能再次引燃语音识别赛道。
四、机器人行业挤泡沫阶段两家公司融资抢眼
写在前面:
机器人行业大额融资较少,在服务机器人领域,优必选融资方面一家独大;工业机器人领域融资金额差距不大,极智嘉(Geek+)是少有的完成1亿美元融资以上的企业之一。
5月,优必选宣布完成8.2亿美元C轮融资,不仅刷新了当时的AI企业单轮融资记录,更是以50亿美金估值,成为全球估值最高的AI创企。
11月,极智嘉(Geek+)宣布B轮融资全部完成交割,融资总额达到1.5亿美元。华平投资在本轮融资中的投资总额超过1亿美元,同时原有股东火山石资本、祥峰投资继续跟投。
GEI说
随着国内人口红利消失,机器人不仅在制造业上正替代工人,还将在服务、娱乐等领域取代普通劳动力。相应的,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增长迅速,在2012-2017年平均增长率达到31.1%,远高于全球的17%,2017年机器人本体与系统和集成的市场规模超1200亿元人民币。
机器人产业中,服务机器人仍处于市场探索阶段,C端产品率先实现产业化,在扫地、教育、娱乐等领域应用较为成熟,产生了科沃斯、优必选等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国产化也在加速过程中,物流机器人、协作机器人企业正迎来一波发展热潮。
五、自动驾驶资本涌入 创业企业百家争鸣
写在前面:
自动驾驶领域2018发展越发火热,据不完全统计完成1亿美元以上融资的国内企业包括小马智行、星行科技、Momenta三家,同时以易航智能、智行者、文远知行、智加科技等为代表的大量创业企业均成功获得不同额度的B轮及以下融资,涵盖了自动驾驶系统、激光雷达、高精地图等诸多细分领域。
1月,Pony.ai小马智行宣布完成1.12亿美元的A轮融资。该轮融资由晨兴资本和君联资本联合领投,种子轮领投方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和跟投方IDG资本也参与投资。7月11日,Pony.ai小马智行宣布获得1.02亿美元A1轮融资,由锴明投资和富达国际旗下投资平台斯道资本领投。
2月,2017年5月成立的国内众包高精地图创业公司宽凳科技对外宣布完成A轮数亿元人民币融资,由IDG资本领投,成为资本、澜亭资本等跟投。
5月,自动驾驶初创公司Roadstar.ai星行科技宣布已完成1.28亿美元的A轮融资,在当时也创下了单轮最高融资纪录,本轮融资由双湖资本和深创投集团联合领投,老股东云启资本,以及招银国际、元璟资本跟投。
10月,Momenta获2亿美元战略投资,投资方包括腾讯、蔚来资本、建银国际、招商局资本、高达资本。此轮融资后,估值超过10亿美金,成为国内自动驾驶行业中一只新晋独角兽。
GEI说
2018年自动驾驶产业发展经历了从火热到冷静的理性转变,取得算法突破或是高维降低维实现自我造血的企业也多半受到了资本的认可,获得了融资,但就目前的技术水平来看,实现真正的无人驾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资本的注入也会进一步加速技术的研发,我们也欣慰的看到,在一些场景简单、可控的条件下,自动驾驶已经进行了落地。
总体来看,就商业化而言,自动驾驶创业企业目前多处在技术研发突破时期,商业模式多并不清晰,已有雏形的模式共有以下两种,一是提供ToC的服务,对外提供自动驾驶出行服务;二是提供ToB的服务,与传统车企合作提供技术解决方案,目前除了主流的乘用车还有物流、清洁、农业等特殊场景的创业企业。当然,我们也期待领域内能出现庞大的资源整合者,成为自动驾驶领域中的Apple,自己主导核心技术与研发,让传统车企为其代工。
六、教育和医疗领域:AI技术逐步渗透 但仍长路漫漫
写在前面:
智能教育创企在融资道路上延续高昂态势,2018年作业盒子、一起作业、松鼠AI(乂学)、作业帮、猿辅导等企业均获得1亿美元以上融资。相对来看,智能医疗领域融资事件相对“冷清”,大额融资事件相对较少,仅药明明码、零氪科技获得1亿美元以上融资。
4月,作业盒子已获得1亿美元C轮融资,本轮融资由云锋基金领投,好未来等机构继续跟投。
3月,在线教育平台“一起作业”宣布获得E轮2.5亿美元融资,本轮融资由新加坡淡马锡控股领投,中信产业基金、顺为资本等新老股东参与跟投。
7月,松鼠AI(乂学)完成A轮近10亿人民币融资,投资方为大华银行、SIG与NGP。
7月,在线教育品牌作业帮完成了3.5亿美元D轮融资,本轮融资由Coatue领投,高盛、春华资本、红杉中国、GGV纪源资本、襄禾资本、天图投资、NEA、泰合资本等新老股东跟投。
12月,在线教育机构猿辅导公司宣布近日完成最新一轮3亿美元融资。本轮融资由腾讯公司领投,经纬中国、华平投资集团、IDG资本跟投,融资完成后猿辅导公司的估值超过30亿美元。
7月,零氪科技宣布已在上半年完成D轮融资,融资达10亿人民币,成为医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独角兽企业。次轮融资中,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全球最大的主权财富基金之一“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是投资者之一。
11月,药明明码获得总金额2亿美元的C轮融资。由爱尔兰战略投资基金(ISIF)领投7千万美元,其他参与方还包括药明明码现有股东淡马锡(Temasek)、云锋基金(Yunfeng Capital)和红杉资本(Sequoia Capital)等。
GEI说
纵观目前整个AI技术应用,多半停留在AI+的初级阶段,并没有渗透到产业深处,产生质变的化学反应。教育、医疗等领域也多处于概念验证的阶段,国内外的应用案例中鲜有颠覆式的创新,我们幻想中的诗与远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就目前来说,虽说多数企业不愿意承认,但国内AI+教育打的是擦边球,解决的不是教育的痛点而是家长的焦虑。乐观地去看,教育本身是一个绝对的刚性市场,需求可以无限创造,有人买单就会有人创新,这样一定程度上为AI+教育的融合提供了动力。现在整个行业处在与AI技术融合的加速期,在拍照搜题、智能批改、精准推荐等领域均有企业布局,效果尚可。
医疗行业与教育行业颇为相似,尽管目前有企业提供智能读片、智能诊断、健康管理等解决方案,但整体体验不尽人意,虽说各大医院也逐步引入AI+医疗的解决方案,不过医生对于诊断系统的态度可能和我们对于智能手机虚拟助理的态度相近,相对来说,医疗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仍然面临政策法规、安全、伦理、责任、数据等众多方面挑战,真正落地应用还有很长路要走。
相关文章
本文版权归长城战略咨询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并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