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人为何不杀张骞

我忽然想到,按理来说,匈奴人会杀掉那个叫张骞的人。

历史学者告诉我们的是,张骞带了一百多名士兵进入匈奴境内,并且想去联合匈奴的仇敌月氏人,彻底打败匈奴。

但匈奴人没有杀他,只把他扣留在匈奴境内,还让他娶了貌美的匈奴贵族女子为妻。这在现在的一些人看来,是匈奴人对张骞实施美人计,为了瓦解他的斗志。

历史真是这样的吗?更令人不解的是,十多年后张骞逃出,终于去了月氏,返回时又被匈奴捉住,这一次还没有杀他,让他再次逃出,回到汉朝,成为开通丝绸之路、传播中华文明的第一位使者。

匈奴人为什么不杀张骞?

我的这个问题,似乎没有专家学者问过。

解读历史有很多种方式,一种是相信专家学者的描述,不假思索,全部接受;一种是对专家学者的描述产生质疑,开动自己的脑筋,想些问题。

还有一种,是影视历史剧编剧们的专利,根据需要想象出当时的历史并且表现出来。实际上,他们确实在作品里写到了匈奴人两次不杀张骞的事情。

看过长篇电视剧《汉武大帝》的人,会接受其中的一段情节:匈奴人首次捉获张骞时要杀他,张骞口中大喊,“我是通商使者,杀我冤枉”。这是编剧们的历史臆造。不要说匈奴单于不相信,就是相信了不杀他,按汉律张骞回国后也会被以“辱使命,丧国格”处斩。因为像张骞那样大呼小叫,会成为让单于讥笑汉王朝的外交丑闻。

在另一部影视剧中,有匈奴人第二次捉住张骞却没有杀他的一段对话。单于说,“寡人完全应当将你斩首。”张骞急忙跪伏在地:“两国交战,不斩来使,请大王开恩。”单于咳嗽了两声,气喘吁吁地道,“我老了,活不了几天了,这辈子杀人太多,现在不会轻易杀人了。念你临去西域前还能给寡人留书谢罪,的确是个忠厚老实、诚实有信之人,朕今免你一死。”

这当然也是编剧们臆造的历史,还大胆编造出张骞第一次逃走时“留书谢罪”的故事,用第一个谎言弥补第二个谎言。好在现在的影视剧观众,有了许多年观剧经验,再也不会相信那些历史神剧的情节了。

问题是,对于“匈奴人为什么不杀张骞”,历史书籍不予记载,历史学者不去研究,历史影视剧不可相信,大家又有什么办法理解这件事情,作出正确解读,哪怕仅仅是接近了正确?

只要想,办法还是有的。

第一种办法,我们来看看,匈奴都杀过哪些汉朝文武官员?这样我们或许可以知道,张骞是不是在应该被匈奴杀掉的名单里。

匈奴第一次捉获张骞是在公元前139年。此前历史中,文献中还没有见到匈奴杀死被俘获汉朝文官武将的记载。直到公元前110年,汉武帝陈兵十八万,夸耀于匈奴边境。使者郭吉进入匈奴,有匈奴官员为其指引,让他见了单于。见面后,郭吉用刺激性的言语羞辱单于,单于大怒,将主管引见的匈奴官员杀掉,但也没敢杀死汉朝使臣,只是把他扣留了,不放他回来。

匈奴人确实杀死过一名汉朝使臣,已经是捉获张骞九十多年后的事情了,那时候匈奴分裂为南北两支,南匈奴归附汉朝,北匈奴郅支单于逃到很远的地方,斩杀了汉朝使节谷吉。后来,驻守边境的汉朝将领陈汤和甘延寿,没等奏请皇帝批准就发动攻击,长途奔袭,杀死郅支单于,灭了北匈奴。他们给朝廷的捷报上写有“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一句,后来作为表现汉民族气势的豪言壮语,广为流传。

第二种办法,我们来看看,匈奴对他们捉获的那些汉朝文武官员都怎样处置,这样我们或许可以知道,张骞没有被匈奴杀掉,是不是属于偶然和侥幸?

苏武牧羊的传说流传了两千多年,并且比较可信。

据说,汉朝与匈奴双方都多次派使节互相侦察。匈奴扣留了十余批汉朝使节,汉朝也扣留匈奴使节作为回报。但在公元前100年,新一任单于即位,送还了之前扣押的汉使。汉武帝也派人送还被扣留的匈奴使者,苏武、张胜与常惠就是一路护送的汉朝使臣。

正当他们完成使命准备归国之际,匈奴国内发生了密谋绑架单于母亲前往汉朝的谋反事件。由于张胜积极参与了密谋,苏武、常惠就被匈奴扣押。后来,又有汉朝使臣到达,常惠悄悄见了汉使,还编了一个故事,说汉朝射得一只大雁,脚上系有帛书,上面写着苏武等人被放逐北方湖泽之中,让汉使以此责问单于。这样一来,苏武和常惠终于在被扣押十九年后回到故国。

还有一个事件,让我特别关注。那个事件里被扣押的不是文官而是武将,这个人叫李陵。

我是在中文系读大一时知道李陵的。

最初引起我注意的,是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辩护了几句就被施以宫刑那件事,他宁可忍受宫刑也要写完《史记》,宁可受到宫刑也要替李陵仗义执言,这其中会有什么样的历史真相?几十年前没有网络,我把大学图书馆里有关李陵的资料都找来读了。

李陵有勇有谋,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境内,大战单于主力部队。在单于被打得狼狈不堪,正想率军撤退之前,有汉军叛变士兵说出李陵即将弓箭用尽,军粮断绝的内情,于是单于又将李陵官兵层层围困起来。后来,李陵杀了他的战马,把马肉分给四百多个士兵,让他们突围,自己带十几个人从相反方向引开敌军。再后来,那十几个人大部分战死,李陵被俘。

那时候,匈奴与汉朝的关系比较奇妙,交战双方的被俘者一般不会杀掉。有了机会,被俘的人还会逃回故国,再被俘也不杀掉,还有再次逃回的机会。我读到的资料里,即使是投降受到重用的双方将官,已经得到对方重用,也有以后逃回的。当年说李陵投降的消息传到朝廷,与李陵没见过面的司马迁,从李陵先前为人称颂的个人品质,推断出一点,即使李陵投降,也不过是权宜之计。

但李陵的命运很惨,一直到二十多年后死去,不能回到故国。这有几个原因,一是耽误了为他运送粮食和弓箭的赵广利是皇帝的大舅哥,不能承担罪责;二是有人故意造谣李陵投降匈奴,还说他训练匈奴军队与汉朝打仗;三是汉朝皇帝因为以上两个原因,杀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儿子,李陵已经无国可返,无家可归。

算起来,李陵兵败被俘的前一年,苏武扣押于匈奴,他们都娶了匈奴女子为妻,嫁给李陵的是单于的女儿。李陵没有苏武那样餐风宿露的辛苦,但一直讲究民族气节,不肯为匈奴训练军队,也不肯带兵进犯汉朝。苏武被扣押十九年后就要回国了,李陵为苏武置酒饯行时,唱了一首《别歌》,“径万里兮度沙漠,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颓。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

他与苏武的头发都已经白了,唱了以后就一齐流泪。

这样看来,又有了一个问题:匈奴对他们捉获的那些汉朝文武官员,不管是否投降都没有杀掉,最严重的就是扣押,怎么会杀掉张骞呢?

答案很简单,简单得超出我们的意料。张骞被匈奴捉获的公元前139年,汉王朝与匈奴国仍然是友邦关系,双方实行和亲政策,互通关市,互派使者,维持着至少表面上友好的局面。所以,匈奴人根本就不会杀掉张骞。

(0)

相关推荐

  • 大汉气节

    大汉雄风之汉使气节 人的一生,为实现理想也好,自我价值也好,这只是个人的认可,并不是社会的认可,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没有人诋毁.诽谤.落井下石,就是成功者,别指望谁会无端的帮你,这一页翻过去,只有 ...

  • 大雁带信的故事

    一年一年地过去了,苏武一直在北海放羊.那个代表朝廷的使节日夜没离开他的手,这么多年来,使节上的穗子[ 穗suǜ]全掉了.可是他把那个光杆子的使节看成自己的命根子一样,紧紧抓住这根杆子,想念着汉武帝,想 ...

  • 苏武:北海牧羊19年的汉朝特使,你不知道他的人生结局多悲凉!

    公元前123年,汉匈漠南之战. 卫青率领十万大汉铁骑,浩浩荡荡杀向匈奴总部.相比八十年前的白登之围,刘彻有资格说声汉朝不高兴. 这是第一次单挑匈奴主力,部分士兵心里忐忑不安.没有可以参考的成功案例,摸 ...

  • 匈奴为什么抓到汉人俘虏后不杀死,反而优待他们在本族娶妻生子?

    匈奴和中原王朝在历史上长期处于敌对状态,双方的恩怨从战国时期就开始了,李牧将匈奴人揍得可不轻,后来蒙恬又夺取了匈奴人的放牧之地,"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这个仇恨最终 ...

  • 7月第一周复习篇目:人教版必修四《苏武传》

    [题解]本文选自<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记载了从汉高祖刘邦元年到王莽四年之间229年的历史.作者班固,东汉人,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本文主要写苏武奉命出使 ...

  • 苏武牧羊:副职坑正职,儿子坑老子

    雪地又冰天,穷愁十九年 文/ 大圣 领导只说让出趟差,到了单位才知道,是让他带队出使匈奴. 这是中郎将苏武第一次以大汉使节身份出国访问. 此次出访与以往不同,汉匈关系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访问团不但将护 ...

  • 汉武帝想联合月氏共击匈奴,张骞找到月氏了吗,月氏后来去了哪里

    汉武帝初期准备与匈奴开战,其实汉武帝并没有多少信心,为了能打败匈奴,汉朝先弄了一个马邑之谋,准备以计谋来伏击匈奴,但马邑之谋失败了,后来汉武帝就想联合匈奴的敌人共同攻打匈奴,因为敌人的敌人就是盟友,当 ...

  • 张骞通西域 :带匈奴妻子回长安  苏武不能与其比肩

    敦煌莫高窟里的张骞出使西域图     [摘要]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是"以郎应募",即是自愿的.出使的规模也不小,因为道经匈奴,被匈奴羁留软禁了10年,甚至给张骞娶了匈奴妻子,还有了 ...

  • 匈奴为什么把公主嫁给张骞和苏武?为什么苏武名气更大?

    在汉武帝时代的英雄谱中,张骞和苏武位于前列,他们谱写了当时汉代全新的外交诗篇.汉朝和后世都给他们极高的评价,他们的壮举广为流传.匈奴甚至给他们娶妻生子苦苦相留.那么匈奴人为何如此呢? 苏武在贝加尔湖畔 ...

  • 匈奴人抓到汉人俘虏后为何不杀,反而优待他们在本族娶妻生子?

    对于匈奴来讲,只要汉人投降,就会送钱.送官.送女人,你不接受还不行,因为匈奴会逼着你享受这种特别的待遇. 匈奴给俘虏的待遇也太好了吧!这能是真的吗?你还别说匈奴对待投降的汉人真是这样,并且绝不是以讹传 ...

  • 张骞自波斯引入的核桃,本是珍奇坚果,却成文人雅士的隐居寄托

    有一种坚果,在国际市场上它与扁桃.腰果.榛子一起,并列为世界四大坚果,但却因为外壳厚硬,想要吃到果仁,非得用诸如凳子腿压.门缝挤.锤子砸等暴力手段才能破壳.这就是核桃!中医学上认为,核桃性温.味甘.无 ...

  • 人生苦短别回头,往前走,别把感情浪费在不值得的人身上!张予骞

      张予骞 / 文 案例:张老师您好,关注您很久了,经常拜读您的文章,受益匪浅.感恩老师无私奉献帮助大家指引方向,您幸苦了!请老师帮我指点一下,女方:公历4月16日未时,男方:公历1990年9月4日时 ...

  • 匈奴传《二十一》张骞的凿空之旅

              张骞的故事,在某种意义上说,更像一个大国领导人对待世界的态度.用今天的眼光看汉武帝,一定有很多争议.但是有一样却是后世那些明君所不具有的.那就是对待世界的开放态度.         ...

  • 汉代张骞从西域带来的石榴花,被潮汕人当作吉祥花

    潮汕乡下,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种石榴花,除了绿化美观之外,石榴花是潮汕人时年八节以及日常世俗生活之中广泛应用的花卉. 我想,将石榴花称为潮汕人吉祥花是毫不为过的,石榴花在潮汕人心目之中具有两种重要作用,一 ...

  • 汉朝历史人物——张骞(汉代杰出的外交家)

    历史人物 张骞(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人,中国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故里在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城南2千米处汉江之滨的博望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