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园林,江山常在掌中看

若说起皇家园林,一闪浮现在我们脑海中的,应当就是紫禁城之中的御花园了。虽然从规模上,它似乎比私家园林还要“小巧”,但从功能与位置上,却也是当之无愧的“皇家园林”。

众所周知,紫禁城位于北京的中轴线之上;御花园,就在这条中轴线以北的地方。作为始建于明成祖时期的紫禁城,御花园在当时就已完备。占地不大,形状更近似于长方形。不同于私家园林匠心独运的别出心裁,皇家园林对严谨布局有着严格的要求。正如紫禁城的宫殿建筑左右均衡,不偏不倚一般,御花园也不能独树一帜。不过,尽管相似,尽管均衡,但为了宫中主子们赏心悦目,必定不是令人乏味的处处雷同。园子虽然不大,但名花异草肯定也少不了。园林的清新悦目是必然的,但也一定是精益求精的精致。不过,最能点明其皇家身份的,便是头顶明黄的琉璃瓦,以及触手可及的龙纹装饰。

严格说起来,相较于真正的“皇家园林”,御花园倒有点儿“小家碧玉”的味道,颇类私家园林了。遍及江南各地的园林,是士子们心灵的休憩之地,更像是一处私人空间;紫禁城之中的御花园,是毋庸置疑的皇家休息赏心之所,莫说外人,外臣也是罕至的。至于其规模,自不消说。毕竟,在古代社会,任何一座皇家建筑,都是穷尽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而进行修建的。如故宫保和殿之后那块巨大的、刻有九条龙的石头,是由整块汉白玉雕刻而成,重达250吨。想当年,将其运送至紫禁城,都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如此说来,北京城中,现存更符合皇家气度的皇家园林,就应当是颐和园了。想当年,这本是乾隆皇帝的一己之孝——为母祝寿;现如今,却也成为我们的寻常去处了。

考究颐和园,山水景物自不在话下,宗教的四大部洲也位列其中,宏伟的楼阁殿堂也跻身其列……如此看来,若想真正称得上“皇家园林”四个字,似乎有一些因素是必不可少的:

既然是园林

浓缩而精致的山水奇观必不可少

既然是皇家

政务与生活分不开 宫殿建筑遍布其中

既然是帝王

江山永固、社稷长安的愿望根深蒂固

心灵寄托的宗教建筑必不可少

比如颐和园的佛香阁。佛香阁中,供奉着千手观音菩萨一尊,阁内另有其他佛像数十尊。对于颐和园而言,佛香阁不仅仅是一座宗庙建筑,也是整个颐和园中绝佳观景点之一。站在佛香阁上,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再比如北京的北海公园,原本是辽金元的帝王离宫;明清时期,将其修葺一新,正式成为皇家的私人园林。其中我们最为熟悉的,应当就是白塔寺了。想当年小的时候,每次歌唱比赛,最常听到的一首就是《让我们荡起双桨》:

让我们荡起双桨

小船儿推开波浪

水中倒映着美丽的白塔

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

……

似乎每一处皇家园林,都少不了一座或几座能慰藉帝王心灵的寺庙。其实,帝王心思,除了希望能获得神佛的保佑,也有着对民众精神统治的念头。皇帝号称“天子”,代表的是上天的意志;宗庙之中得到保佑,也说明自身统治的合法性。当然,也有一些帝王对宗教的信仰发自内心的虔诚,因此而带来的德政善行,令百姓受益良多。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对于帝王也是如此。历朝历代不乏勤政的皇帝,诸如雍正,在位十三年,几乎无一日不早朝。但如他这般的,也算是凤毛麟角了。大多数帝王,对于自己的个人享受,还是更为在意的。这也就要求着皇家园林之中,需要有更为闲适的空间,作为君王暂时停驻的处所——颐和园之中的谐趣园,就是这样一座小型园林所在。

《红楼梦》中,林黛玉初进贾府,拜见贾母之后,众人都屏气凝神,唯有凤姐,人还未至,笑语之声便穿透房门帘子进入到人耳之中。谐趣园中的池水潺潺,正有着这样的效果。进入院内,风中送来荷花的清香;一汪碧水,莲叶摇摆;柳丝垂绦,更显婀娜婉约。拾阶而上,点点阳光透过树荫斑驳落下。园中的建筑物,至此已谈不上气势恢宏,反倒是有着小巧典雅的风范。——这是夏天的清凉景致。不过,作为皇家园林中更为私密的空间,一年四季的景致变换,都不会让人生出索然无味之感。

说了这么多,似乎“皇家园林”多是清王朝留下的建筑。其实这也不难理解,毕竟改朝换代,即便是再富丽堂皇的大房子——诸如紫禁城,后来的主人也会修葺一番。更何况,中国古代建筑多为木质结构,火灾就是其最大的隐患。为此,前赴后继的灾后重建,也必不可少。如此一来,前朝各代能保留下来的建筑就少之又少了。不过,实体建筑虽然少见,但并不代表前朝各代没有专供皇家的园林建筑——严格说起来,皇家园林自商周时期已初具端倪。

亚圣孟子在自己的专著《孟子》一书中,记录了不少与各诸侯国国君的对话。有一次,齐宣王询问孟子: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听说文王有自己的私人狩猎场,面积大概在七十平方,有这样的事情吗?

孟子斩钉截铁地回答:

於传有之

意思显而易见:根据记载,是有这么回事儿。

其实在商朝末年,就已经出现了专供君王狩猎的园囿,有点儿类似于后世我们经常在电视剧中看到的“木兰围场”。除了大面积的土地以及蓊蓊郁郁的各种树木植物外,还有必不可少的、专供皇家成员围猎的动物。在当时,园中唯一的建筑,大概就是供君王远眺的高台了。

园林发展到秦汉时期,已经有了质的飞跃。汉赋四大家之一的司马相如,一篇《上林赋》中,写尽了汉武帝上林苑的宏大规模,奢靡铺张。虽然夸张是汉赋最主要的修辞手段,但终归也是要建立在已有建筑基础之上的。

毛主席诗词中,“秦皇汉武“密不可分,两位千古君王在很多方面也确有相似之处。

比如秦始皇晚年,对道家长生极度执着,渴求寻找仙丹来实现自己追求不老的执念。当希望一一落空后,在自己的园林中修建仙山仙岛就成为他最后的寄托。

对于汉武帝而言,渴望长生不老,迷信神仙方术,简直与秦始皇如出一辙。当希望落空,退而求其次的汉武帝,有着强大帝国的支撑,在自己的建章宫中,他开凿了巨大的太液池;太液池之中,修筑号称仙山的瀛洲、蓬莱与方丈。这也就是后来皇家园林中的典型建制——一池三山。道家认为,宇宙之初便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毕竟,园林莫不是自然景观,“道法自然”是其毫无争议的内涵。

进入魏晋南北朝之后,因为崇尚清谈,此时的文学作品,扫去汉赋的浮华;文人雅士,也开始崇尚清谈。相应地,建筑景观,也都以清幽自然为最佳。“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山水本身就是最天真、最赏心悦目的景观,哪需其他点缀?

至于后来的元明时期,尤其是元代统治者,对于园林艺术并没有太大的兴趣;加之元朝统治时间并不长,在有限的时间里战乱不断,也无暇花太多心思在赏玩之上。直至后来的清朝,统治者不仅最大程度地接受着汉文化,最终还成为汉文化的传播者与拥护者。纵观整个历史,清代统治者,诸如康熙、乾隆等,对汉文化的熟稔程度,较之汉族统治者,都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大概也是流传至今的皇家园林多清朝建筑的重要原因。

今天的我们,无论是游览故宫,还是颐和园,亦或其他皇家建筑,虽然仍能感受到其中的恢弘气度,但当年的富丽堂皇与豪奢精致,却很难想象了。可依旧是紫禁城,依旧是颐和园,立于其中,总会生出“江山常在掌中看”的豪迈心境。想当年,明成祖朱棣从南京迁都至北京,固然有其不可公开的政治目的,但那一句“天子守国门”,无论是当时还是后世,让人看到了天子的胸襟,以天下为己任的责无旁贷。诚然,历史滚滚而去,曾经的帝王皇家早已不复存在,昔日的皇家园林也早已不是一家一姓之私有。但眼前的山水,眼前的园林,极尽威严雄伟,极尽中正和谐;气势磅礴而又裹挟岁月而来的它们,早已是我们民族当之无愧的瑰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