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调养鉴论
传统中医认为,产后调养是女性身体保养最为重要的阶段,俗称坐月子。历代中医对于产后调养都有阐述,最早在西汉《礼记内则》称为“月内”。妇人产后气血空虚,脏腑还未能及时复旧功能相对偏弱,外邪容易侵犯。脏腑气血不足,则功能低下,五脏虚亏则多生病变:肝虚则多生郁;脾虚则不知味,饮食不馨,肠胃蠕动不良易致产后便秘;肾虚则腰痛失眠,恶露缠绵,膀胱气化无力易成产后癃闭;肺虚则玄府开泄而自汗,风寒侵袭易致外感,外邪入内,则筋骨痹痛;心血不足,则不寐心烦,易致忧郁,甚则脱发。产后血虚,不能上承乳房易成缺乳(乳汁不足),气血瘀滞易成乳汁不通,甚则积滞郁热发为乳痈。胞宫瘀血不能及时排净,新血不生,恶露缠绵,易致血虚,瘀阻不通则腹痛。瘀血随产伤植入子宫肌层而成子宫腺肌症,植入宫外而成子宫内膜异位症。总之,产后多虚多瘀,调养务必兼顾虚、瘀,故而中医产后多投生化汤。我常闻西医建议产后不能使用当归、丹参、红花、桃仁、益母草、三七等活血之药,认为活血药物会引起产后大出血,或者伤口不愈合,殊不知,这是对中医药理解不透彻的误解。中医妇产科有“产后'三审’”——先审小腹痛与不痛,以辨恶露有无停滞;次审大便通与不通,以验津液之盛衰;三审乳汁的行与不行和饮食多少,以察胃气强弱。对于产后常见的疾患都有详实的论著。
中医认为,产后适当使用一些补气活血的药物就是依据妇人产后身体多虚多瘀的身体状况而实施的保养,最为经典的产后方就是生化汤,可谓是岭南人产后必备。民间,在产后,妇人要注意坐月子,还要给予一些滋补的汤汤水水。几千年的积累下来的经验传统,是经得住考验的。中医以调节阴阳平衡为治疗基准,绝非罔顾妇人产后气血阴阳的虚实,相反,中医看到的不仅仅是表象的产伤出血而一味止血。在许多西医师看来,生产的时候有出血现象,就应该使用止血为主的药物,即使留下瘀滞也不在意,结果很多产妇出现产后腹痛和产后腰臀痛。在一些地方,民间习俗产后使用艾叶、花椒、大风艾等洗浴以祛风寒、散瘀血,然而这些药浴绝非使产妇大汗淋漓,只是正常洗浴即可。因为中医产后历来有“产后三禁”——禁大汗、以防亡阳;禁峻下,以防亡阴;禁通利小便,以防亡津液——故而产后不宜发汗太过,甚至一些医家明确表示产后不可以使用麻黄之类发汗药物。我个人临床上并不禁忌产后使用麻黄,只要记住勿发汗太过即可。比如《子母秘录》载“产后腹痛及血下不尽∶麻黄去节,为末。酒服方寸匕,一日二、三服,血下尽,即止。”至于一些产妇咨询'产后可不可以桑拿或汗蒸?’遵守中医经典要旨一般是不建议的,驱寒要有度,勿犯虚虚实实之错!中医认为'血汗同源’,产后气血虚亏,再使用发汗的桑拿或汗蒸只会加重血气虚亏,故而不可取也。
生化汤,出自《景岳全书☀卷六十一☀妇人规古方》,原为会稽钱氏所创,清代傅青主依其原意随证加减,发展应用,并特设立生化篇,录于《傅青主女科》,是产后最为经典的方剂,由全当归、川芎、桃仁、炮姜、炙甘草组成,用童便、黄酒各半煎服。现代多用水煎服或酌加黄酒煎服。在产后疾病调理被近代妇科医家最为推崇,生化汤也是岭南民间产后必用的调理方药,但是对于其具体运用也只是固定于原本的方剂组方,对于加减变通知之甚少。临床上,有很多医者也鲜有辨证增损,常常也是照搬处方使用,虽然常常有效,但是还是有必要深究,毕竟中医药贵在变通,贵在因人而宜的调养和治疗方案。对于生化汤的论述,前辈们早有详细的讲述:
《景岳全书·妇人》卷六十一载,“钱氏生化汤,此钱氏世传治妇人者”。当归(五钱),川芎(二钱),甘草(炙,五分),焦姜(三分),桃仁(十粒,去皮尖、双仁), 熟地(三钱),上呋咀,水二钟,枣二枚,煎八分,温服。一方无熟地。附加减法:凡胎衣不下,或血冷气闭,血枯气弱等证,连服生化汤二、三剂即下,或用此送益母丸一丸即下。盖益母草行血养血,性善走而不伤人者也。凡妇人无论胎前产后,皆宜此药;凡血晕虚晕,加荆芥穗六、七分;凡产妇气虚气脱,倦怠无力,加人参、黄芪 ;凡阳虚厥逆,加附子、肉桂;脉虚烦渴,加麦冬、五味;气壅有痰,加陈皮、竹沥;血虚血燥便结,加麻仁、杏仁、苁蓉;多汗不眠,加茯神、枣仁、黄芪 ;上体多汗,加麻黄根;下体多汗,加汉防己;烦热,加丹皮、地骨皮;口噤如风,反张瘛瘲者,加荆芥、防风各三、四分;恶露未尽,身发寒热,头痛胁胀,其小腹必然胀痛,加红花、丹皮、肉桂各三、四分,玄胡一钱;内伤饮食,加山楂、陈皮、砂仁,或神曲、麦芽;外伤寒湿,或加苍术、白术;血积食积,胃有燥粪,脐腹胀痛,加大黄二钱;产后下血不止,或如屋漏水沉黑不红,或断或来,或如水,或有块,淋沥不休,此气血大虚之候,不可误用寒凉。其脉浮,脱者,可加附子辈诸阳分药,否则无救矣。佛手散单用当归三钱,川芎二钱,此即其变方也。
“会稽《钱氏世传》曰尝论产证,本属血虚,阴亡阳孤,气亦俱病。如大补则气血陡生,倘失调则诸邪易袭。四物避芍药之寒,四物得姜、桃之妙。气毋耗散,法兼补虚;食必扶脾,勿专消导。热不可用芩、连,恐致宿秽凝滞;寒不宜用桂、附,反招新血流崩。三阳见表证之多,似可汗也,用麻黄则重竭其阳;三阴见里证之剧,似可下也,用承气则大涸其血。耳聋胁病,乃肾虚恶露之停,休用柴胡;谵语汗多,乃元弱似邪之证,毋同胃实。厥由阳气之衰,难分寒热,非大补不能回阳;因阴血之亏,岂论刚柔,非滋营胡以润络?潮热似疟,以疟治则迁延;神乱如邪,以邪论则立困。总属大虚,须从峻补。去血多而大便燥,苁蓉加于生化,非润肠和气之能通;患汗出而小便难,六君倍用参、芪,必生津助液之可利。加参生化频服,救产后之危;活命长生调摄,须产前加意”。
《傅青主女科·产后诸证治法》血块第一,指出:“此症勿拘古方,妄用苏木、蓬、棱,以轻人命。其一应散血方、破血药,俱禁用。虽山楂性缓,亦能害命,不可擅用,惟生化汤系血块圣药也。”
生化汤原方:当归(八钱),川芎(三钱),桃仁(十四粒,去皮尖,研),黑姜(五分),炙草(五分),用黄酒,童便各半,煎服。(与钱氏生化汤不同为黄酒,童便各半煎)
又益母丸、鹿角灰,就用生化汤送下一钱,外用烘热衣服,暖和块痛处,虽大暑亦要和暖块痛处。有气不运而晕迷厥,切不可妄说恶血抢心,只服生化汤为妙。俗有生地、牛膝行血;山棱、蓬术败血;山楂、沙糖消块;蕲艾、椒酒定痛,反致昏晕等症,切不可妄用。二、三、四日内,觉痛减可揉,乃虚痛也,宜加参生化汤。
如七日内,或因寒凉食物,结块痛甚者,加入肉桂八分(一作三分)于生化汤内。如血块末消,不可加参、耆,用之则痛不止。总之,慎勿用峻利药,勿多饮姜椒艾酒,频服生化汤,行气助血,外用热衣以暖腹。如用红花以行之,苏木、牛膝以攻之,则误。其胎气胀,用乌药、香附以顺之;枳壳、厚朴以舒之,甚有青皮、枳实、苏子以下气定喘;芩、连、栀子、黄柏以退热除烦。至于血结更甚,反用承气汤下之而愈结;汗多小便短涩,反用五苓散通之而愈秘,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也。
又云“凡儿生下,或停血不下,半月外尚痛,或外加肿毒,高寸许,或身热,减饮食,倦甚,必用生化汤加三棱、蓬术、肉桂等,攻补兼治,其块自消。如虚甚,食少泄泻,只服此帖定痛,且健脾胃,进食止泻,然后服消块汤。”
加味生化汤:治血块日久不消,半月后方可用之。川芎(一钱),当归(三钱),肉姜(四分),桃仁(十五粒), 三棱(醋炒,六分),元胡(六分),肉桂(六分),炙草(四分),大枣,水煎服。
加参生化汤(乃钱氏生化汤凡产妇气虚气脱,倦怠无力,加人参、黄芪法),人参三钱,有倍加至五钱者,川芎(二钱),当归(五钱),炙草(四分),肉姜(四分),桃仁(十五粒)。
产后血晕:尚有一加味生化汤。川芎(三钱),当归(六钱),肉姜(四分),桃仁(十粒),炙草(四分),荆芥四分,炒黑。大枣,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