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福高“面部九针法”治疗周围性面瘫

专家简介

毕福高(1923-2009)全国著名中医针灸专家。1949年参加工作,曾任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办公室主任、针灸经络研究室主任,1987年晋升为研究员。毕福高研究员出生于中医世家,一直从事针灸临床及科研工作。他精通中医专业理论,善用针刺疗法治疗内科多种疑难杂病,尤其是发明“面部九针法”治疗面瘫,其手法独特,疗效卓绝,被患者誉为“毕神针”。先后获部、省、厅级成果20余项,撰写学术著作2部,发表论文80余篇。

毕福高“面部九针法”治疗周围性面瘫

【病症概述】

周围性面瘫,中医学称为“口僻”“口眼歪邪”等,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工作、生活的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以春、秋两季发病较高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起病突然,常见发病诱因有受寒、着凉等,绝大多数患者为一侧面瘫,多在晨起梳洗时发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空调、电扇的使用率越来越高,加之人们生活的不规律如贪凉、熬夜等习惯使得风寒性面瘫的发病率日趋增高。

【诊断要点】

1.急性发作,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特点。常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

2.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B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3.病程迁延日久,可因瘫痪肌肉出现挛缩,口角反牵向患侧,甚则出现面肌痉挛,形成“倒错”现象。

【鉴别诊断】

中枢性面瘫:是由面神经核上行通路受损引起,最常见的受损处是内囊。颜面上部的肌肉并不出现瘫痪,闭眼、扬眉、皱眉均正常面额纹与对侧深度相等,眉毛高度与睑裂大小均与对侧无异;面下部肌肉出现瘫痪,即颊肌、口开大肌、口轮匝肌等麻痹,故患者于静止位时该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动作时口角歪向健侧;往往伴有偏瘫之其他体征,如腱反射异常、 Babinski征阳性等。

【辨证分型】

1.风寒证:见于发病初期,面部有受凉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2.风热证:见于发病初期,多继发于感冒发热。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3.气血不足证:多见于恢复期或病程较长的患者,兼见肢体困倦无力、面色淡白、头晕等症。

【技术操作及疗程】

1.用品准备:一次性毫针(规格为0.35mm×25mm、0.35mm×40mm)、棉签、碘伏。

2.体位选择:采取仰卧位。风寒证针刺风池时,采用俯伏坐位

3.穴位选取:

(1)主穴:攒竹、阳白、丝竹空、四白、迎香、颊车、水沟、地仓、承浆。

(2)配穴:风寒证配风池;风热证配曲池;气血不足气海、关元。

4.消毒:用碘伏棉签进行腧穴局部严格消毒。

5.进针方法:攒竹、迎香、地仓、承浆、颊车,选取1.5寸 (0.35mm×40mm)毫针,攒竹取患侧穴,提捏穴处皮肤,与穴位呈15°角进针,水平刺向患侧,进针深度为0.5~0.8寸;迎香取患侧穴,与皮肤呈15°角进针,向上平刺,针尖朝向鼻根部,进针深度为0.5~0.8寸;地仓选取患侧穴,针尖与皮肤呈15°角进针,水平刺向患侧,进针深度为0.5~0.8寸;承浆,针尖与皮肤呈15°角进针,水平刺向患侧,进针深度约为0.5~0.8寸;颊车选取患侧穴,针尖与皮肤呈45°角进针,刺向患侧,进针深度为0.8~1.2寸。

阳白、丝竹空、四白、水沟,选取1寸(0.35mm×25mm)毫针,阳白取患侧穴,提捏穴位处皮肤,针尖向下与皮肤呈15°角进针,深度为0.3~0.5寸;丝竹空取患侧穴,提捏穴处皮肤,与穴位呈15°角进针,水平刺向健侧,进针深度为0.3~0.5寸;四白取患侧穴,针尖与皮肤呈45°角向上斜刺,进针深度为0.3~0.5寸;水沟,针尖与皮肤呈15°角进针,水平刺向患侧,进针深度为0.3~0.5寸。

配穴曲池、气海、关元,采用1.5寸(0.35mm×40mm)毫针,直刺1~1.2寸;风池,采用1寸(0.35mm×25mm)毫针,向鼻尖方向斜刺0.5~0.8寸。

6.行针手法:诸穴均采用提插、捻转相结合的平补平泻手法。一般要求每个穴位有酸胀感为度。

7.留针:每次留针40min。

8.疗程:每日1次,连续7次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3~4个疗程。每疗程间隔1~2d。

【关键技术环节】

面部穴位应严格把握好进针方向,避免刺伤眼睛及神经、血管急性期应采用轻刺激手法;行针时切忌用力提插,以防刺伤皮下组织造成血肿、疼痛。

【立论依据】

面瘫多是人体正气不足,络脉空虚,风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经络,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肉纵缓不收而发病。面部为阳明、少阳经脉汇聚之处,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少阳经又系半表半里之经,因而治疗面瘫选穴应以阳明及少阳经为主,疏通此类经脉不仅可以调和气血、散寒通络,改善局部症状,而且可以扶正祛邪,防邪再侵。毕福高硏究员在多年治疗面瘫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既能整体疏通面部经气又可改善局部症状的九针穴位,四白、迎香、地仓、颊车为阳明经穴,阳白、丝竹空为少阳胆经穴,攒竹为太阳经穴,承浆、水沟为督脉经穴,诸穴配伍共达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

【注意事项】

1.辨证分型要正确,以便正确选取配穴。

2.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其疑虑,防止晕针。

3.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使其坚持治疗。

4.做好患者的保暖工作,勿使局部受寒、受风,加重病情。

5.治疗期间饮食宜清淡,洗澡不宜过勤。

6.治疗中若患者感觉恶心、不适等,应停止治疗,嘱患者卧床休息、多喝开水,待恢复后重新施针。

附:病案举例

吕某某,女,43岁,职员。2001年2月17日初诊。主诉:左侧面瘫6d。患者于6d前因受凉晨起突发左侧面瘫,额纹消失,眼裂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遂就诊于郑州市某医院,肌电诱发电位检査示:左侧面神经周围病损,收入院治疗,予抗病毒和激素等药物治疗4d,患者耳后疼痛减轻,面瘫未见明显好转,为进一步治疗就诊于毕福高研究员。现症:神清,精神可,语言清晰流利,左侧面瘫,额纹消失、眼裂闭合不全,闭眼时左侧眼球向外上方转动,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歪向健侧,纳好,寐安,二便调。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紧。诊断为面瘫风寒证。治以祛风散寒,活血通络。选用针刺疗法,主穴选面部九穴,配以双侧风池,手法按上述操作,7d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1个月后患者左眼裂基本能闭合、额纹出现、左口角稍有下垂,余情况良好。患者坚持巩固治疗周,1周后诸症好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