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知识梳理 答题技巧,赶紧看!
No.1
记叙文含义
记叙文是一种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状物、绘景为主要内容的文体。
No.2
记叙文六要素
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作用:理解文章内容、概括故事情节。
No.3
记叙文分类
1.叙事散文
以写人记事为主。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多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
2.抒情散文
一般不详述事件的具体过程,没有完整的情节,也不具体描写人物,而是通过人、事、物、景来传达作者的心声,反映作品完整的精神面貌,体现特定的精神或主旨。
3.哲理散文
哲理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一般以一件事开头,论述道理,并加以评论总结。
4.小说
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与个人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三要素:
①人物(作用:支撑故事情节,并通过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旨);②情节(作用:承上启下;吸引读者;设置悬念;背景设置;埋下伏笔);③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No.4
记叙文线索
1.时间线
以时间推移为线索。
2.地点线
以地点转换的顺序为线索。
3.人物线
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
4.事件发展变化线(明线)
以事件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5.情感发展变化线(暗线)
以情感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6.实物线
以某一件具体(或有某种象征意义)的实物为线索。
记叙文线索作用:
(1)是贯穿全文的脉络
(2)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
(3)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No.5
记叙文人称
1.第一人称(“我”“我们”)
作用:①使文章更具有真实性;②叙述亲切自然;③便于作者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2.第二人称(“你”“你们”)
作用:①增加亲切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②利于交流思想情感,便于抒情。
3.第三人称(“它”“他”“他们”)
作用:①直接、客观地展现生活;②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式比较灵活自由。
No.6
记叙文顺序
1.插叙
特点:是在顺叙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插入有关的另一事情的叙述,叙述完接着顺叙中心事件。插叙的内容只是一个片段,它不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插叙不在一条线上,至少有两个故事)
作用:①交代了······内容(概括内容);②解释了······的原因;③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下伏笔;④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⑤突出人物性格(形象);⑥突出文章主题;⑦丰富文章内容,使文章情节完整;⑧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2.倒叙
特点: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倒叙内容是文章的主要部分之一,只是位置移到了前面。(倒叙是一条线索,只有一个故事)
作用:①开篇点题;②制造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使读者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留下深刻印象;③引出下文;使结构更加紧凑。
3.顺叙
特点: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记叙的方法。
作用:①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②使文章层次井然有序,脉络分明。
4.补叙
特点:叙述结束后,补充交代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
作用:①起补充交代的作用,使行文更加严密;②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中心更突出。
No.7
写作手法
1.常见的修辞手法
比喻
辨析:甲(本体)如(喻词:像、似的、若、犹如、好像、仿佛)乙(喻体)
作用:①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②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人便于接受;③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让人加深体会。
答题规范: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的情景(特点),抒发(或烘托)了人物······的心情(作用)。
排比
辨析: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相似、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
作用:①句式整齐,增强气势;②长于抒情,更有气魄;③叙写透辟,条分缕析。
答题规范: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有力地表达了/强烈地写出了······的感情/特点。
夸张
辨析: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写。
作用:①烘托气氛、加强渲染;②引起联想效果,给读者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答题规范;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了······的情感,强调了······的特点。
拟人
辨析:把物当作人来写。
作用:①将物人格化,描写形象;②表意丰富,表达生动而有趣。
答题规范: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拟人化,形象生动地描写了······的情景(或特点),抒发了······的情感。
对偶
辨析:结构相同,字数相等,上下两句词性相对、意思相近或相反。
作用:①句式整齐,结构一致;②形式优美,音韵和谐;③增强语言的节奏感,使语言节奏明快。
答题规范: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形式优美,突出表现了······的感情。
反复
辨析:同一个词语或句子反复出现。
作用:①多次强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②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答题规范: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使人对······印象深刻,表现了······的心情/情感。
反问
辨析: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不需要回答。
作用:①态度鲜明;②加强语气,抒情强烈。
答题规范: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突出(强调)了······的特点/表达了······的情感。
设问
辨析:为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现出来,自问自答。
作用:①自问自答,引人注意;②启发思考。
答题规范: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提出问题,引人思考,强调了······的特点。
2.表达方式
叙述
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描写
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的形态特征作具体、生动的描绘,给读者留下真切、具体的感受和印象。(作用:突出描写对象的特征和意义,生动形象。)
说明
直接说明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作用:把抽象的事物或道理说得清楚明白,让人易于理解和接受。)
抒情
是文章中抒发感受、表露感情的一种表达方法。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作用:突出感情,增强感染力,引起共鸣。)
议论
穿插在叙述、描写或说明的过程中直接表达作者的某种感受或观点,或者借以直抒胸臆。(作用:揭示所写内容的意义,突出中心。)
3.常见的描写方法
描写---按描写对象分
1)人物描写
①外貌描写
特点:对人物的容貌、体态、身材、服饰等进行描写。
作用:以“形”传“神”,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风貌、性格特征、身份、社会地位等。
②神态描写
特点:对人物面部神情的描写。
作用:更加凸显人物个性,给读者以真实感,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使文章生动形象。
③心理描写
特点: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进行描写。
作用:反映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交代人物的思想感情基础和行动的内在依据,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感情。
④动作描写
特点:对人物个性化的举止动作的描写。
作用: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身份、地位、处境、状态等,推动情节的发展。
⑤语言描写
特点:对人物个性化的独白(自言自语)或对话(与别人交谈)进行描写。
作用:言为心声,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使人物形象丰满鲜活,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人物描写答题规范:运用了(外貌、神态、心理、动作、语言)的描写方法,(生动形象)写出了······的情形,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刻画了······(人物形象)。
2)环境描写
①自然环境描写
特点: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气候以及自然景物等的描写。
作用:①表现地域风光或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气候等;②渲染气氛,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③烘托人物心境,衬托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④暗示或推动情节发展;⑤为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下伏笔;⑥突出、深化主题。
②社会环境描写
特点:对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的描写。
作用:①交代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②揭示社会本质特征,点明主题;③渲染环境氛围,衬托人物心情;④交代人物身份,侧面表现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的因素。
描写----按描写角度分
1)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特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直接具体地描绘出来。
作用:①写出(或表现出)人物的特点(如:性格、心理、情感等);②表现文章主题。
2)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特点:通过对周围人物的描写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使其鲜明突出。
作用:①使人物或事件更加突出;②使主题更加深刻含蓄。
举例:《社戏》中写“我”因看戏等得不耐烦而兴味全无,没有正面写“我”的扫兴,而是写舞台上演员的脸在“我”眼中变得模糊了。
3)细节描写
特点:对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进行细微而具体的刻画。也就是说只有那些于微小之处表现事物特征或情感态度,能够给予读者深刻形象的描写才称为细节描写。
作用:①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烘托人物心情;②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③深化作品主题。
常见的表现手法
1)对比
特点:在文章的主体结构或主要内容中,将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放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
作用:①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给读者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②衬托、突出主体事物的特点,强调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增强语气,使意义更明显。
2)欲扬先抑 欲抑先扬
特点:“扬”指褒扬、抬高。“抑”指向下压、贬低。作者想要褒扬(贬抑)某个人物,却从不褒扬(贬抑)处落笔,而是从相反的贬抑(褒扬)处落笔。
作用:①显示出一种变化的节奏美,使文章情节曲折动人,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为表情达意蓄势,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情感表达更加充沛;③形成鲜明的对比,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④起卒章显志的作用。
3)铺垫
特点:①为了表现主要的写作对象而提前做的基础性描写;②铺垫是“显性”的,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
作用:加强故事情节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完整性,使情节更具有合理性。
4)伏笔
特点:指文章或艺术作品中,前段内容为后段内容所作的提示或暗示,是“隐性”的,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
作用:使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5)烘托
特点: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即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
作用:将表现对象······的心理放在一个······的环境里,更好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6)衬托(侧面烘托)
特点: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或相反、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表现手法就是衬托。
用类似的事物作陪衬叫正衬,用反面、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叫反衬。
作用:①特点鲜明,矛盾突出,形成强烈的反差;②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③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7)象征
特点: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和事物来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感情和深刻寓意的方法(将抽象的思想感情用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表现出来,使之形象化)。
作用: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加含蓄、深刻,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8)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特点: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或坏境的渲染来抒发作者或者作品中人物的感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作用:有极强的感染力,给读者留下“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感受,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9)悬念
特点:先将疑问抛给读者而又不说明原因,层层设疑,以达到更好地表达主题的目的。
作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0)卒章显志
特点: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揭示主题。
作用:结尾自然、有力,揭示文章主题。
11)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特点:使开头和结尾的内容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是对同一情况作出的解释、说明和交代。
作用:使文章浑然一体,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写手法与修辞手法的区别:
①着眼点不同:
表现手法一般着眼于文章整体的构思,笼罩于全文或几个段落,修辞方法则着眼于具体的语句;
②作用对象不同:表现手法直接为表现人物、突出主题服务,而修辞方法则直接服务于语言,使其更具感情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