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青藏之旅(01)----甘肃兰州
8月4日上午九点多到的兰州。兰州中川机场距市区较远,大约七十多公里,民航大巴约一小时到达市中心。匆匆到下榻的宾馆,安排好住宿,就开始闲逛了。
这是我第二次来到兰州。1991年5月我还在宁波工作,因为调查一个经济案件的需要,我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坐飞机,来到的就是兰州。那时兰州给我的感觉就是市区非常狭长,黄河从市中心穿越而过。城市非常干燥,树木不多,在白塔山公园新种的树木都有一个坑,问了以后才知道是用于拦截在下雨时流下的雨水。那时对兰州的印象并不是很深,反正高大的建筑不多,城市也比较脏。
再次来到兰州,就感到这座城市的现代化味道很足了,到处是高楼,城市规划得很有气派。兰州是万里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城市,坐落于一条东西向延伸的狭长型谷地,夹于南北两山之间,黄河在市北的九州山脚下穿城而过。沿黄河南岸,已开通了一条东西数十公里的滨河路,两旁花坛苗圃,星罗棋布,打造了全国唯一的城市内黄河风情线,被称为兰州的“外滩”。我的时间不多,兰州的景点也不多,只能在这里走走看看,重温旧梦。
来到兰州,肯定还要看看被誉为黄河第一桥的中山桥。这是古老黄河上的第一座公路桥,号称“千古黄河第一桥”,也是仅迟于上海外白渡桥的全国第二座城市钢桥。黄河铁桥位于白塔山下,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二月,宣统元年(1909年)六月竣工。铁桥建成以前,原址曾有一座镇远浮桥,是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为军事目的首次建成的,成为西部和西北各省来往的要道。但由于冬天黄河结冰,浮桥难以常年使用,每年冬天都要拆掉,夏天再建,很不方便,清朝官员很早就商议请外国商人修建黄河铁桥,但因索价太高而未能实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夏天,泰来洋行的德国商人喀佑斯到甘肃游历,与有关部门签了合同,从国外购料,开始建造铁桥。当时,各式的桥梁材料由海路运来我国,在天津上陆,经铁路运到河南郑州,然后再用骆驼、大轴踏车等运输工具送到兰州。由于路途遥远,运费相当昂贵,据记载,造桥的工料共用银16.5万两,而运费则用了14万多两,这种高比例的运费在世界建桥史上是少见的事情。铁桥初名“兰州黄河铁桥”,1942年改为“中山桥”。1954年整修加固了铁桥,又增加了五座弧型钢架拱梁,使铁桥显得坚固耐用,气势雄浑。
和18年前相比,黄河第一桥依旧,只不过原先是作为兰州市的主要交通要道,如今只是供市民游玩的一个步行景观,两头都封了起来,禁止车辆通行。
在桥的对岸就是白塔山公园,因山头有一元代白塔而得名。白塔原为纪念去蒙古谒见成吉思汗而在兰州病故的一西藏萨迦派喇嘛而建。白塔山1958年辟为公园,经过多年绿化,植被已经覆盖了整个山体,树高林密,曲径通幽。白塔山公园与山下的中山桥已连为一体,成为兰州旅游的必游之地。
在黄河上我坐了一次快艇,游览了两岸的风光,没什么感觉,只是感到速度快,颠簸,而且由于坐在黄河的水平面上,根本无法拍照片。
从快艇上下来,漫步行走在滨河路上,沿途观看平沙落雁、黄河母亲、西游记、水车园等景点。作为休闲的地方应该还可以,但作为景点好像还差一些。已经是下午五点,太阳还是火辣辣的,晒得人生疼。由于是星期二,市民并不多,可能晚上会热闹一点。
行走在兰州的大街上,应该说环境还是不错的,相对比较干净整洁。但是在街头小巷里就不敢恭维了,到处是小摊,乱糟糟的。
兰州桥门街清真寺坐落在中山桥以南回民聚居区,是西北著名的四大清真寺之一
在兰州闲逛了半天,第二天上午还有一点时间,但我对兰州已经没有兴趣了。起因两点:一是环境的因素,污染问题仍没有解决,城市灰蒙蒙的,这在我第二天上午离开兰州时尤为明显。兰州是一个东西向延伸的城市,夹于南北两山之间,由于两山阻挡的原因,空气无法得到流通,因此污染问题显得尤为严重。二是市民的素质问题。曾经有媒体报道,兰州市有一位老人专门站在小区的斑马线前,看到车辆在斑马线前不让行人,就用手中的砖头砸车。在兰州我就深深体验到车辆是如何在斑马线前与行人抢道的。明明前面堵车,但看到行人从斑马线过来,车辆会往前开一点,在斑马线上车辆与车辆之间没有容纳行人穿过的缝隙。杭州的车辆在斑马线前礼让行人的表现在全国也许会名列前茅,这恐怕是公交车起到的带头作用吧,但兰州的公交车也和其它社会车辆一样挤行人。这不是大西北的普遍现象,而是兰州特有的现象。我从来没有在大西北的其它城市有这种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