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最强大国家,曾一度崇拜中国,却因跟中国一战,从此一蹶不振!

唐朝时期,有一个帝国和唐朝有着密切的贸易交往,它就是在当时被称为“大食”的阿拉伯帝国。
商业在这个帝国是极其受到重视的,首都就是个商业码头,这和他们信的教有密切的关系。而且在法典中也明文鼓励大家要从商,所以,商人阶层必然成了当权派。而当时唐朝的一些港口城市也成了这些商人扎堆的地方,像广州、泉州和扬州,现在这些地方还能找到当时的一些经商痕迹,同时,他们还成了中国回族的老祖宗之一。
通过他们,唐朝能用上中亚的宝石、东非的象牙,甚至,北欧的蜂蜜,而中国的丝绸和瓷器也通过他们让更多人所知道。正是因为他们,各大洲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得到了加强,海上贸易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是,他们却是切断了西欧的一些贸易通道,从一定层面上说,欧洲西部后来经济的没落,就是他们导致的。
说起这个帝国的崛起,是有故事的,它的形成伴随着一个教派的发展壮大。
从六世纪后半叶开始,原本的波斯湾—红海—尼罗河的商道,由于战争变得非常不安全,但是,商人才不会因为动荡和打仗而放弃自己的生意,所以,阿拉伯半岛就成了这些商人们的通道,渐渐在这个路上的商业城市—麦加,就自然变得繁荣了起来。而这个时候,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开始传教了。这种传播,当然需要一定的实力去影响。
630年初,麦加城就迎来了一群穆斯林大军,不过,双方倒是非常友好,并没有交战,协商一番,然后,签了一份合约,就这样,麦加城的居民们开始接受该教。刚开始的时候,教徒是从平民中间开始发展,渐渐一些贵族阶层也开始相信了。但这就引起了麦加统治集团的高度警觉,觉得穆罕默德是个大威胁,为了维持自身的统治地位,就将他逼走。
之后,穆罕穆德迁往雅特里布城,伊斯兰教称这一迁徙事件为“希吉拉”。雅特里布亦因穆罕默德的到来而改名为麦地那·纳比,意为“先知之城”,简称:麦地那。穆罕默德落户到了麦地那,经过一些年的发展,在627年,他挫败了麦加的万人军队,从那以后,该教的影响就越来越广泛,麦地那成为当时阿拉伯半岛上有着强大的宗教、政治和军事力量的国家。
据说,穆罕默德就曾告诫他的弟子们说:“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往求之。”据《旧唐书·西域传》记载,唐高宗永徽二年,也就是651年的时候,阿拉伯帝国的第三任正统哈里发奥斯曼,就曾派遣使节抵达长安与唐朝通好,此时的唐高宗当即为穆斯林使节赦建清真寺。此后,双方来往频繁,甚至,在中国史书的记载中,大食使节来访次数达三十七次。
不久,附近的其他部落,在分析利弊后,先后派出了各自的使者,来到此地表示归顺。当然,也有抵触的,不过结局都不好,那些不愿意归顺的,都被镇压了。
于是,阿拉伯半岛,开始了统一的国家建设。
阿拉伯帝国的历史有626年之久,其中,经历了四大哈里发时期,倭马亚王朝和阿拔斯王朝两个世袭王朝。鼎盛时期,阿拉伯帝国的疆域涵盖了印度河,大西洋沿岸,高加索山脉和法国南部。国土东西方跨度之长,成了当时的历史之最。同处一个时期的两个强大帝国,阿拉伯帝国当然不想被唐朝盖过风头,于是,拼命扩展自己的疆域,集中全国的力量,发展自己的军事。
可是,顾此失彼,力量都用于发展军事了,就没有人重视农业的发展。所以,阿拉伯帝国的农业相当落后,大家吃不饱饭,当然就会起来造反,所以,国内的反抗不断,国家很快就完了,这阿拉伯帝国灭亡原因看上去和明朝后期农民起义很是相似啊。其实,它的灭亡,和它组成也有关系。这个国家算是一个“大杂烩”,内部必然会产生很多矛盾。
庞大的阿拉伯帝国是阿拉伯贵族借武力征服而建立的多民族、多宗教、多信仰的集合体。因为,大家各自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互不相让,力量也就变得四分五裂,所以,底层的人民一旦起来抗争,帝国的根基必然动摇。国内一乱,必然影响其版图的扩张。在与大唐的怛罗斯战役之后,阿拉伯帝国更是无力东进显示出颓势。
1252年,成吉思汗之孙旭烈兀奉其兄蒙哥汗之命西征。直到公元1258年,首都巴格达被蒙古大军攻陷,宣告了阿拉伯帝国的灭亡。
说起“大食”这个名字,还有一个特好玩的故事。
因为,阿拉伯的一支部落靠着波斯王国,在波斯语中,这个部落名称是“大食”。后来,波斯人就用这个部落的名字,来代指整个阿拉伯民族,于是,唐朝也就采用了这种说法。倭马亚王朝和科尔多瓦哈里发国因为旗帜尚白,所以中国史书称为“白衣大食”。阿拔斯王朝因为旗帜尚黑,被称为“黑衣大食”,法蒂玛王朝称为绿衣大食。
翻开一些唐朝的文献,这种称呼已很是普遍,这种说法一直用到了辽、宋时期。
阿拉伯帝国虽然退出了历史,但是,这期间留下的一些文化遗产,却让后人受益无穷。如十字军时代的《历史大全》和《历史》的绪论部分。而我们所熟知的《天方夜谭》,就是汲取了印度、希伯来、波斯,埃及,甚至,还有中国民间文化的一些精髓。
由于一支部落的名称翻译,而成了整个阿拉伯人的代名词,这也是想想让人好笑的事情啊。
参考资料:
【《旧唐书·外国传》、《阿拉伯通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