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什么说大言不惭的人不可信?

各位群友早上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论语·宪问篇》第20章。这一章,孔子指出说话大言不惭的人“为之也难”。

我们先看原文:

14·20 子曰:“其言之不怍(音zuò),则为之也难。”

“怍”字,指惭愧。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说话大言不惭,那么要实行这些话就很难。”

怎样理解“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呢?

朱熹作注说:“大言不惭,则无必为之志,而不自度其能否矣。欲践其言,岂不难哉?”

“其言之不怍”,是指那些说大话、吹牛皮的人。这样的人之所以对他们所说的话“为之也难”,主要有两种情况:其一,用大话欺人、唬人。他们说的时候,就没有想着要实行,当然也就谈不到实行。其二,说话过于轻率,既不考虑自己的才学能否担当得起,也不考虑客观情势和时机是否允许。大话听起来“过瘾”,但要实行却很难做到。

孔子在这里强调的,依然是言行一致问题。因为言行一致的人,说话必然谨慎,他们在说话之前,先要考虑能否兑现。反之,如果一个人夸夸其谈却毫无惭愧之意,那就表明他并不准备实行,因而这样的人是不值得信任的。

《论语》最后一章,载 孔子的话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指出“知命”“知礼”“知言”是成为君子的必备前提,也是君子立身处世的三项重要原则。 所谓“知言”,就是善于从别人的言语中分辨是非善恶。为什么要成为君子就必须“知言”呢?因为只有“知言”,才能“知人”。“知言”,是了解他人,理解他人,并与他人相处的前提;是辨别真伪,交益友,拒损友,亲近贤者,进德修业,获得事业成功的必备条件。本章所论,给了我们从别人的言语中考察人、识别人的方法,就是要听其言而观其行,言行不一者不可信,不可交。同时,孔子的话也启示我们,许多事情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为人谦虚,谨言慎行。

附:

【原文】

14·20  子曰:“其言之不怍①,则为之也难。”

【注释】

①怍(音zuò坐):惭愧。

【译文】

孔子说:“说话大言不惭,那么要实行这些话就很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