恍然大悟!原来医生们都是这样给自己看病的!

关于查体
1.人体就好比汽车,等到出了故障,不管怎么修也都恢复不到原样了,所以要把功夫下在平时的维护上,长期的恶习造成的疾病不可能靠几片药或者做个手术就能完全搞定。目前人类能完全治好的病还非常少,医生们其实都是干粗活的,跟修车师傅差不多。
比如,有些人喜欢狂吃海塞,等到外形不堪入目时才想着靠医疗技术来减肥,且不说治疗风险,即便是他能变回个瘦子,那也不是个健康的瘦子。
2.一般来说40岁以上就要规律地查体,如果说生活习惯不好,那就再早点儿。
人类的先天性疾病其实并不多,大部分的病都是后天出现的,尤其是肿瘤类的疾病,只要能早发现,一般都有办法。所以有规律的查体十分重要!非常重要!特别重要!比喝酒打牌玩游戏买化妆品要重要得多!
有人说查体没用,因为“小病不用治,大病治不了”。不过根据我的观察,无论平时人们的口头上有多“嘴硬”,也无论小病还是大病,只要得了,就没有不想治的。
3.查体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检查基本健康状况,另一个是看看得没得癌。检查基本健康状况比较简单,也花不了多少钱;查癌的讲究就要多一些了,一般来说使用频率最高的脏器最容易出问题,比如呼吸道,消化道,男性及女性的生殖系统等,这些地方永远是检查的要点。
4.一定要用最直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来查癌,比如检查消化道要做胃肠镜,肺部要做CT,乳腺、前列腺做B超,头颅做核磁,宫颈做宫颈刮片……等等。千万不要相信那些“一滴血查癌”(昂贵的基因检测)或者用PETCT这种看起来高大上的东西来查癌,在早期癌面前,它们几乎都是瞎子。
就好比你想知道山里有没有老虎,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逐个区域去排查。当然也有人说可以检测空气中老虎的味道(比如所谓的“一滴血查癌”),不过当你真正检测到有老虎的味道时,搞不好老虎已经扑到你眼前了。
反过来说,即便发现了指标异常,也需要前述检查来确认,所以不如直接做来得稳定。查体不是小事,别怕麻烦。
关于求医:
1.现在网上会诊非常流行,也确实能解决很多问题,但是影像学资料的传输是个很大的障碍。虽然有部分医院已经实现了影像资料的网络化,但多数还是不行。
有个比较简单的办法:就是你用手机在医生的电脑上录一段影像学资料的视频,在病变的位置停一下,把病变的范围和大小等细节显示清楚,同时还可以加上解说,比如介绍一下病变的变化趋势等等。这样的视频多半需要医生帮忙,虽然有点麻烦,但会诊时很省时间,对病变细节的显示也很清楚,比拎了一大堆片子去看门诊要方便的多了。当然,实在录不了也可以拍照片,把关键层面照清楚,这一般也要医生的协助
千万不要通过邮箱微信等方式把一大堆片子一股脑的发给对方,让人家从里面找,那样太耽误时间。如果一定要这样做,也起码把检查报告单拍一下发过去做个提示,减少一点工作量。
2.去看病不仅要准备好必要的资料,更要准备好自己想问的问题,这样交流时简明扼要直指重点,不仅能极大的提高自己看病的效率,也会博得对方的好感,为之后的交往打下一个基础。
这个其实并不难,你只要拿出在手机上消磨的百分之一的时间和精力,就会做得非常好。
3.专业的事情由专业人来做。有句话叫“医不自治”,对于不懂的东西更不要轻易拿主意,一定要听专业人士的建议。如果实在不放心,就多看几个医生。这样既能避免个别医生业务上的片面性,也能防止你掉到坑里,一条道走到黑。
关于诊治
1.可做可不做的手术不做,可吃可不吃的药不吃,但可做可不做的检查要做。
也就是说,凡是可能对人体有伤害的事情,能不干就别干;而凡是能使资讯更加丰富的事情,多攒一点是一点。另外,天底下没有“有病治病,没病防身”的药物,以前没有,以后也不会有。如果有人一定要说这个东西有,那他一定不知道什么是药。
当然也有说馒头是药的,因为能治“饿病”,那不是医生,是杠精。
2.遇到个别检测指标异常(尤其是肿瘤学检查指标)先别忙着紧张,还需要做一些后续的辅助检查才能下诊断,而且一般有良好查体习惯的人多半不会有大问题。所以,要多积累些资料再下结论,千万别不要只拿着一个检查结果就去问别人“我该吃什么药”,那是白费劲儿,解决不了问题的。
疾病的诊断就好比判案,不仅讲动机还要讲事实,捕风捉影是要不得的,搞不好你就成了杨乃武或者是小白菜,有冤没处说。
3.最成熟的治疗手段常常都不太贵,而最新的治疗手段常常比较贵,并且不一定成熟,这对医疗行业来说是一条铁律。看病不是买手机,新出的东西未必是最好的,盲目尝试新鲜事物有可能获益,但也有可能成为实验品。这在医学史上有许多反面例子,一定要慎重。
多说一句,医学肯定是鼓励创新和进步的,但在实际工作中,稳定地重复才是医生的日常,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保护患者的利益。
4.医疗圈里有句话:如果中医说“你去看看西医吧”,这说明你摊上事儿了;而如果西医说“你去看看中医吧”,那你可能摊上大事儿了。
不知道该怎么解释这句话,也不敢乱解释,就自己琢磨一下吧。
关于沟通
1.找同行看病,不管多熟,尽量挂个号,实在挂不上也要请求别人给你加个号,不要凭面子让人家白给你看病。这不是钱的问题,而是对人家劳动的一个最起码的尊重,当然其实也是对自己的尊重。
其实有很多人不想去挂号并不是怕花钱,而是嫌排队太麻烦。这件事情你可以换个角度想:如果因为不挂号引起了医生的误解,恐怕会更麻烦。
2.国内医生的工作量大,看门诊时越到后来精力越差,多半会是三言两语解决问题,常会给人一种冷冰冰的感觉。别太在意这些小问题,有道是“人狠话不多”,牛逼的人大多这个德行,专业技术人员由其如此。认识到这一点,心里就容易接受了。
3.尽量不以自己原有的医学背景去跟对方争论诊治方案,如果有,也应该是以请教的态度来进行。
首先,不管你以前是什么级别的医生,但眼下你只是个病人,你是来听结果的,不是来跟人家讨论学术的;其次,虽说医理大致相同,但目前专科分支越来越细,并且医疗技术的更新换代很快,隔行几乎如同隔山。遇到不理解的地方一定要多思考一下,既能避免不必要的误会,也能少走弯路。
4.每一位医生都会有他自己的局限性,这个并不奇怪。如果你认为这个医生“不好”,那就换一个,不要随便评价,尤其不要当着这个医生说那个医生的不好。有时你可能觉得这是对眼前医生的吹捧,殊不知这位医生正听得脊背发凉。
5.如果医生给你留了联系方式,那是一种额外的照顾,也意味着他允许你消费他的业余时间。咨询完了记得向人家认真表示感谢,几句真诚的话比一个简单的“谢谢”效果要好得多。
逢年过节时如果想表示祝福,一定好好写几句话,有名有姓地真心表达感情,不要转发制式的图片或者文字。那样太假,还不如不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