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典故

所属类别 :

其他

典故------典制和掌故,为中华医药历史上的各种记录。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

    中医典故

  • 外文名称

    Chinese literary allusion

"堂"的由来

张仲景

张仲景

"堂"--凡是历史悠久的中药店都称作"堂",这个典故为何而来呢?它与名医张仲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张仲景医术高明,深受百姓爱戴。汉献帝建安中期,他被调任长沙太守,当时正值疫病流行,百姓病亡无数,此情此景令张仲景十分痛心,但当时朝廷有"太守不得擅进民宅"的规定,无奈之下他想出了一个办法,在公堂上挂起一幅"张仲景坐堂行医"的帘子,案毕即为百姓看病。张仲景首创了名医坐大堂的先例,并被传为千古佳话。 后来,后人为纪念这位医圣,学习他的高尚品德,就沿用这个名称,把药店称为"堂",把应诊医生称为"坐堂医生",意为像张仲景那样不计名利、救死扶伤。

中药为何统称"本草"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

自秦汉时代的《神农本草经》问世以来,"本草"二字便有了其特殊的含义。药物学被叫做"本草学",药物专著被称为"本草书",药物学史被称为"本草史",明代李时珍著有《本草纲目》。经千百年的沿用,"本草"一词已经成了所有中医药物的统称。 为什么称中医药物为"本草"呢?因为"诸药中草类最多也"。这是长期以来人们公认的解释。古代以"草"或"草木"作为植物的代称,而中药里又以植物性药物为主,所以这样的解释是不错的。但若从药物的起源过程来考察,认识还可以再深入一步。一般认为,原始人类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某些动、植物的医疗功效,进而用于医疗实践,这就是药物起源。 由于人类对植物接触最多,认识最早,起初寻找药物时只是在植物中进行,所以最初的药物只有植物性药物。《说文解字》云:"药,治病草也,从草。"这也反映了最初只有植物药的状况。虽然以后又发现了动物药,矿物药,但"草为药之本"的概念一直被保留了下来。这就是后世把药物称为"本草"的由来。《墨子》中的《贵义》篇有"譬若药然草之本"句,可以算是最先以"本草"言药者。

不为良相,愿为良医

范仲淹

范仲淹

许多中医人常常听到这句话,"不为良相,愿为良医"。它把"医"与"相"并提,更使人深觉学医责任重大。而这个典故来自于范仲淹。 据宋人吴曾的《能改斋漫录》卷十三《文正公愿为良医》记载:宋代名儒范仲淹,有一次到祠堂求签,问以后能否当宰相,签词表明不可以。他又求了一签,祈祷说:"如果不能当宰相,愿意当良医",结果还是不行。于是他长叹说:"不能为百姓谋利造福,不是大丈夫一生该做的事。" 后来,有人问他:"大丈夫立志当宰相,是理所当然的,您为什么又祈愿当良医呢?这是不是有一点太卑微了?" 范仲淹回答说:"怎么会呢?古人说,'常善用人,故无弃人,常善用物,故无弃物'。有才学的大丈夫,固然期望能辅佐明君治理国家,造福天下,哪怕有一个百姓未能受惠,也好像自己把他推入沟中一样。要普济万民,只有宰相能做到。现在签词说我当不了宰相,要实现利泽万民的心愿,莫过于当良医。如果真成为技艺高超的好医生,上可以疗君亲之疾,下可以救贫贱之厄,中能保身长全。身在民间而依旧能利泽苍生的,除了良医,再也没有别的了。" 这是后世相传"不为良相,愿为良医"的由来。那些胸怀大志的儒者,把从医作为仅次于致仕的人生选择,正是因为医药的社会功能与儒家的经世致用(即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比较接近。元代戴良说的好:"医以活人为务,与吾儒道最切近"。

神农尝百草

神农尝百草

我国古代社会以农为本,关于农神的神话很多,并多与医神联系在一起。传说神农炎帝居于姜水(今陕西岐山一带),牛首人身。神农见大家靠吃兽肉饮生水难以长久维持,便到处寻找可以果腹的植物,有时一日便中很多毒,他的精神感动了上天,得到神灵的帮助,天降种子,供他种植。神农还制造耕具,教给人们按时令下种。正是在找谷种的过程中,神农中毒又解毒,从而发现了草木的药性。他还用红褐色的鞭子鞭打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味,教给人们认识了植物药。后更有传说神农中毒多次,幸亏事先备好茶来解毒,最后他尝到断肠草,刚一咽下肠子便寸寸断了,来不及喝茶解救而死。这一传说更突出了神农发现药物的艰险及人们对其献身精神的敬仰。

杏林的由来

杏林对联

杏林对联

董奉是汉代有名的中医大夫,相传他在府上给人治病时,不收取诊费,只要求患者在病愈之后,在他的家宅四周随意种下几棵杏树,一般是重病痊愈栽种五棵,轻病痊愈栽种一棵。几年之后,董奉住处的四周竟然有杏树十万余棵了。远远望去,林深树密,茂盛葱郁,无边无际。春季繁花似锦,夏月浓荫葱葱,挂在树上的杏仁果实沉沉甸甸、金黄灿烂,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之后,人们看到杏林,便联想起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的董奉先生,由此将给人健康保证的中医界称为"杏林"。提到"杏林",便知医事。古往今来,"杏林春满"、"杏林春暖"成为病家赞颂医家医德高尚、不计报酬、医术高明的常用语。

(0)

相关推荐

  • 儒医赋

    作者:李增黉   朗诵:明月清风 中医国粹,千秋辉煌. 承自<周易>,源远流长. 二仪和璧,三才同光. 中医神奥,日月同煌. 运于五行,法乎阴阳: 儒医百家,妙手千方. 集天人之一道,趋太 ...

  • 古代名中医谁最受崇拜?“医王”与“药王”的PK

    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的突出表现,让许多人对祖国传统医药有了新的认识,张伯礼.刘清泉.仝小林.王辰等当代名中医也登上了抗疫名人榜,广受大众追捧. 中国历史上,名医向来是大众崇拜的偶像 名医受崇拜,源于 ...

  • 杏林与杏坛是一样的吗?它们的典故出自哪里?二者分别代表什么呢

    杏林与杏坛是一样的吗?它们的典故出自哪里?二者分别代表什么呢

  • 中医典故:梧桐叶治难产的故事

    梧桐叶有药用价值.中医认为,梧桐叶性味苦.寒,归心.脾经,有祛风除湿,清热解毒之功,适用于风湿疼痛,咳血,哮喘痈疽疮肿,痔疮出血等.下面中医小编跟你讲讲梧桐叶治难产的故事. 朱震亨是金元时期的著名医家 ...

  • 【赣雩文艺】作者:蔡昌荣《吟咏 古代十大名医 两个中医典故》总1072期⑤2021年第278期⑤

    (点上面播放按钮可赏听音乐哦) 诗咏 古代十大名医 两个中医典故 作者:蔡昌荣 满庭芳 李时珍 (晏几道体) 六品皇医,名扬华夏,悬壶东璧堂威.细查病况,立法谨严施.实践躬崇无懈,考历史,从不虚移.证 ...

  • 中医“四大美誉”的典故

    中医是中华医术或医家的传统代称,是一种具有文学色彩的尊称和美称,多出现在牌匾.诗文以及带有情感内容的文章句子中.尊称中医为"杏林",有"橘井"美誉,以盛赞行医救 ...

  • 中医历史由来及典故

    游戏主题分享关注2021-04-01 22:33 此链接进入游戏 巫灵 神羽 愿望礼包随机畅领 专家提醒:头号"清肺王"找到了,连吃1周,黑肺变红肺! 猪鬃毛浴刷洗澡刷强力不求人后 ...

  • 学中医不得不学的历史典故

    岐· 黄 ·学 · 社 让中医更美|更有趣|更加贴切生活 学中医不得不学的历史典故,今天岐黄学社学友会就给大家借此机会分享学习. 岐黄 公元前26-公元前22世纪时,黄帝是华夏族领袖,姓姬号轩辕氏.有 ...

  • 【中医小典故】打老儿丸

    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位年轻的女子,手里拿着一根木棍,在大街上追着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人打.过路的人见了,无不愤然,论相貌,那女子无疑是老者的晚辈,于是路人对年轻的女子群起而攻之,纷纷上来质问:年轻人不懂孝 ...

  • 中医三典故:堂、杏林、药葫芦

    "堂"--凡是历史悠久的中药店都称作"堂",比如北京的同仁堂,长沙的九芝堂,宁波的寿仁堂,济南的宏剂堂,沈阳的天益堂,贵阳的同济堂等等.这个典故为何而来呢?它是 ...

  • 你必须知道的:中医十大典故的由来!!!

    悬壶的由来 东汉时,集市中有一老翁卖药,药不二价,治病皆愈.他在门前悬挂着一大空壶,待到集市散去,总是跳入壶中,集市上的人均没看见过,只有管理市场的小官费长房在楼上看见了.费长房感到非常惊奇,便带着好 ...

  • 中医十大典故的由来!!!

    中医十大典故的由来!!! 悬壶的由来 东汉时,集市中有一老翁卖药,药不二价,治病皆愈.他在门前悬挂着一大空壶,待到集市散去,总是跳入壶中,集市上的人均没看见过,只有管理市场的小官费长房在楼上看见了.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