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渭分明前世今生

原创 小鱼儿与花很缺 中科院地质地球所  2020-09-18

公元前221年,《诗经·邶风·谷风》有语,

“泾以渭浊,湜湜其沚”

意思是泾河因为渭河浑浊而受到影响

公元754年,杜甫《秋雨叹》中说到“浊泾清渭何当分”

又表示泾河浑浊而渭河清澈

泾渭分明示意图(©Bilibili·观视频)

那到底泾渭分明孰清孰浊呢?

渭河,即古八水绕长安中的渭河

是黄河的最大支流

源于甘肃定西渭源鸟鼠山

长800余公里

泾河,又是渭河的一级支流

源于宁夏六盘山东麓

长450余公里

泾河渭河源远流长

最终在如今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交汇

然而,令人奇怪的却是

在泾河渭河相交处

泾清、渭浊

分界清楚,界限分明

这持续了近两千年的自然奇观

又有着怎样的历史呢?

中国河流示意图(©地图帝)

首先,泾河和渭河由于其含沙量的不同

而有了清浊之分

那么解开含沙量变化的谜团

就是诠释泾渭之分的关键所在

泾渭分明的那些事儿

春秋时期之前

在这段时期
渭河的上游平原被大片森林所覆盖
根深叶茂,在良好生态环境的滋养下
土壤侵蚀很少
而泾河上游为草原和灌木群
水土保持能力低于渭河
含沙量自然大于渭河

渭河林地(©王广顺 摄)

有学者认为
虽然当时已经出现了半坡遗址等历史文明
但是当时人类受限于自身生产发展水平
对自然的改造能力还相当有限
泾河渭河水体仍由自然环境调节
在自然承载力的范围内保持着动态平衡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西周覆灭
东周的都城由稿京迁往洛阳
而秦国逐渐沿着陇山以西东迁
定居在渭河以北
由于大力发展农业、畜牧业
致使渭河两岸森林面积大幅减少
破坏了环境的承载能力
致使水土流失
渭河因地表径流侵蚀水土而变浑浊

而泾河上游当时仍为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

并未对环境造成过度影响

自此,呈现泾清而渭浊的历史特征

战国后期魏晋时期

秦汉王朝,饱受匈奴民族的侵略
为了一举廓清寰宇,维护边境长治久安
秦汉两朝大举向泾河流域举兵迁徙
大量伐林扩地使得泾河一度成为泥河
《汉书·沟洫志》中记载道
“泾水一石,其泥数斗”
而渭河由于人口部分外迁
并且植被承载能力部分恢复
渭水转浊为清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东汉末年,晋一统三国
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
国力也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恢复
但是西晋面临的最大外部势力
就是大量游牧民族的内迁
这一纷争导致泾河流域农业人口锐减
农业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逐渐减弱
农业区恢复为草原区
水土保持能力增强
渭河流域呢?
由于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地方官吏劝农垦荒
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进一步加剧
水土流失接踵而至
“泾清渭浊”的景观又再次上演

南北朝北宋时期

南北朝末年
西魏和东魏在泾河流域设立了大量郡县
督促当地农民垦荒种田供军队使用
而渭河流域由于唐代吐蕃的不断骚扰
人口也呈现一定程度减少

太行山(©胡艺沛 摄)

虽天然森林仅存于太行山、云中山等地
但在人口和植被的恢复作用下
渭河转浊为清

杜甫《归雁二首》“旅泊穷清渭,长吟望浊泾”

正是泾浊渭清的真实写照

北宋时期—民国时期

宋初至元末

泾河流域作为农业发展的经济重镇

屯田垦殖是经济发展的不二之选

但由于泾河是明显“下切河”

流速快

流域在关中平原除去源头部分外

河流大部分已下切至第三纪基岩中

相比于第四纪松散沉积物

含沙量明显减少

而渭河河床多流淌在冲积平原之上

将上游砂泥一边冲刷

一边堆积,故渭浊也有着自身独特地质条件

渭河泥质河床(©雷亚鸣 摄)

清代乾隆年间,胡纪谟奉旨考察

得出“凡泾水所历之壤、石山俱见

清且涟漪,毫无泥滓”的结论

另外,也可能与气候条件有关

北宋初年至清代末年

泾河上游暴雨有14次

而渭河上游有38次

综合以上原因,又转为“泾清渭浊”

建国后

新中国成立后
国家高度重视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
在陕甘宁地区开展了大量水土保持工作
植树造林,退耕还林
渭河的含沙量有所下降
但由于渭河河槽地势低平
又横跨陕西中部三省盆地
所以治理起来相当具有难度
毁林易,复林难
近千年来由于对自然环境的改造
并非朝夕可将其改变

汛期泾渭“同流合污”

事实上
通过现代对泾渭水系的长期监测
泾渭的浑浊与否和季节汛期也有关
一年之中的绝大部分时间
(除7,8,9月汛期外)
基本皆为泾清渭浊
但是在汛期
泾河的含沙量可达平常的百余倍
而呈现泾渭皆浑的景象
另外,在新时代要求下
重新思考
自然景观与生态环境
之间的协调关系
毕竟作为一个近乎2000余年的自然奇观
若有一天,泾渭浑然一体
不再分明,该喜还是该忧呢?

泾渭为何分明?

原因一:水流交互角度

首先由于泾河渭河含沙量的不同
两条河流呈现出明显的颜色差异
另外
泾河与渭河的水流
汇集交角度呈小角度锐角
两股水流交汇后
仍能保持各自的前进方向
甚至一定程度上的“平行流动”
若是两股水流成直角相交
则在水流交互处会快速混合
原因二:河流流量
泾河渭河的流量接近
是泾渭分明的重要支撑点
若是渭河流量远大于泾河
即使泾清渭浊
由于水流流量上的巨大差异
浑浊的渭河水流很快会将泾河水流浑浊同化

原因三:沉积物悬移质差异

河流沉积物包括
砂泥颗粒和悬移质两种
砂泥颗粒在水流推动作用下
可沿着河床冲积移动
而悬移质多漂浮于水体上层表面
随水流流速移动
泾河渭河颜色差异体现在悬移质含量不同

世界上其他的“泾渭分明”

尼洋河与雅鲁藏布江汇流处

重庆嘉陵江和长江汇流处

亚马逊河与支流内格罗河汇流处

武汉长江与汉江汇流处

[1]朱诚雨.从泾渭分明的前世今生看人地耦合[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0(02):77-78.

[2]艾米,张晓阳.变化着的泾渭分明[J].儿童故事画报,2019(44):38.

[3]李仰臣.泾渭分明巧对比,纵横比较理更明[J].求学,2019(39):33-35.

[4]曾荣桂.“泾渭分明”说历史[J].地理信息世界,2003(03):48.

美编:杜欣雨

校对:陶   琴

(0)

相关推荐

  • 【中国地理】泾渭分明

    泾渭分明 是汉语成语 意思是泾河水清 渭河水浑 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 清浊不混 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 图1 西安市高陵区泾河与渭河交汇处 泾渭分明 最早出自 <诗经·邶风·古风> &quo ...

  • “泾渭分明”的由来

    泾渭分明的成语意思是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 [成语]:泾渭分明 [拼音]:jīng wèi fēn míng [解释]: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 ...

  • 读史必知的八大重要江河

    "表里山河",内有高山,外有大河,山河天险作为天然的屏障,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在战争时期,山水之旁的城塞都是交战双方反复争夺的战略要地.而大的河流除了战略意义之外,和平时 ...

  • 黄河的水量特征

    黄河水量少是它的突出特征之一.它虽然是中国第二大河,但水量却仅 为长江的1/20,珠江的1/6,比闽江还少,只和钱塘江差不多.水量少的原 因有二:其一是黄河流域位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平均降水量仅400 ...

  • 泾渭分明的前世今生

        公元前221年,<诗经·邶风·谷风>有语,"泾以渭浊,湜湜其沚",意思是泾河因为渭河浑浊而受到影响.公元754年,杜甫<秋雨叹>中说到"浊 ...

  • 泾渭分明的前世今生+“泾渭分明”里的渭河对西北有多重要?

    公元前221年,<诗经·邶风·谷风>有语,"泾以渭浊,湜湜其沚",意思是泾河因为渭河浑浊而受到影响.公元754年,杜甫<秋雨叹>中说到"浊泾清渭何 ...

  • “卷尾骨”的前世今生, 瑜伽体位练习中骨盆的正位怎么找?

    欢迎大家关注和公众号配套的视频号 -:尽管刚刚开号发视频内容尚且单薄,但是未来我会把所有的精选视频发在这个平台上,也会陆续整理以前曾经在公众号上发过的视频并在这里重新上线.请看Laruga老师诠释阿汤 ...

  • 西南官话(四川话)的前世今生

    现代汉语之中,有一种方言地域色彩和喜剧色彩非常重,这就是一般人所称呼的"四川话".在中国西南地区虽然不同省份的人说起家乡话,但大家都能听懂,因为这属于官话,也就是北方话系统,也是官 ...

  • OD的前世今生?

    随着人力资源的发展,最近几年组织发展已提升成为人力资源职业领域的主流学科,它的重要性由组织内部不断变化的变革驱动.目前,尤其是变革管理的关键内容被视为所有专业人员的核心知识. 在跟组织高管和其他从业人 ...

  • 6.25复盘:龙头股的前世今生

    6.25复盘:龙头的前世今生 今天打板猛狮科技,坐了一趟刺激的过山车,本身操作没有问题,只是对这个阶段谁是龙头定义和市场产生了分歧. 后来就出现几个小盆友私聊我,提醒我猛狮科技炸啦,怎么怎么的,确实有 ...

  • 【上铁青·传承】上海火车站的前世今生

    大家好 我是上海火车站 我出生于1987年12月28日 是当时全国第一座现代化车站 (众星捧月的待遇~得意!) 下面我来讲讲 关于我的两三事 历史悠久的我 我的祖辈可以追溯到 清末民初的上海火轮房 是 ...

  • ​【南海听风】我与南中的“前世今生”|​张秋敏

    我与南中的"前世今生" ● 张秋敏 二十多年前,我从母校南海中学毕业.后来我成为南海中学的一名教师,这就是我与南中的前世情.今生缘.这"情"是我与家乡的情,这& ...

  • 田园时节雨:​赵家渠的前世今生(上)

    赵家渠的前世今生(上) 文/田园时节雨 过去赵家渠,今日沫水园,短短数三二载,旧貌换新颜.            看到了今天的沫水园,让我想起了从前的赵家渠.时过境迁,赵家渠的前世今生,无一不在向人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