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级菌种知识培训课(3)
第二课,食用菌育种基础知识浅介
食用菌的菌种和动植物的种苗毫无二致的的是首先来自野生资源,但动植物有特化的繁殖结构,看得见摸得着,可以直接操作。菌物的繁殖结构虽然也看得见摸得着,不过却无法直接操作。动物通过交配产生后代,种子植物直接产生种子,都可以收集控制。菌物的种子太小没法直接操作控制,所以就基本上无法在生产中应用了。
现代食用菌菌种有一个特殊点,叫纯菌种,意思是菌种内部只有单纯的一个菌株存在。
当然,一开始不是这样,中国最早人工栽培的菇种,金针菇香菇木耳的方法是自然接种,也就是利用特殊条件接收野生菌物孢子,如香菇砍花,金针菇捶木浇泔水等,都是人为增加孢子萌发占据优势的机会,这个严格说是没有菌种概念的。中国传统只有草菇使用菌种,那就是把头一年出过菇的老料适当脱水后装在缸里越冬,这是最原始的菌种了,无独有偶,法国人做白蘑菇也是留老的栽培料延续菌种的优势。
1881年,科赫发明细菌纯培养方法,后来被应用到食用菌行业。1902年,Dugger使用组织分离方法首次制备了双孢菇的纯菌种,开始了食用菌纯菌种培植的新纪元。
现在组织分离已经成为最常见的最普及的菌种获得方法。
与多数动植物种苗不同的是,食用菌菌种是菌丝,是营养体而不是生殖体,这并不是只有营养体可以制作菌种,而是因为菌物的营养体的无性繁殖能够有效保持品种特性,而生殖体用于生产反而不一定能够保持种性。其实所有生物都只有无性繁殖才能保持种性,而且,实际上植物特别是珍稀花木果树和多年生优质农作物,也开始大规模使用组织培养技术来扩繁种源。小说里关公的后代都是丹凤眼卧蚕眉加面如重枣,那只是遗传学上的笑料而已,除非关家的母系全部采用克隆工具而不是活生生的女性。。
純菌种的应用是食用菌产业从传统到现代的分界线,也可以认为菌种純度代表了生产的基础水平,由于方法的不同,栽培料未必要求无菌,但菌种必须做到无菌。
育种的最初步方法就是大量获取野生资源组织分离,然后进行筛选得到可以商业化应用的菌种,这是第一个层次,尤其是从无到有的阶段,这是唯一出路。
育种的第二个层次是通过收集他人应用的菌株进行对比筛选的某个菌株,再通过组织分离等方法得到纯菌种,在局部地区和固定模式下使用,这种方法做多了也可能累计出较好的种性,但是方向上基本不可控,这个我们称之为选育,这算是第二个层次。
这两个层次只好说勉强算是育种,其中人为工作不多,也没有多少带主动性的改造和推动改变,不过是坐享其成,能不能有好结果,听天由命,但实际上由于做的人多,还是产生了不少好的可应用的菌种的。因此我们虽然不认为做这个工作这代表了育种技术水平,但我们还是肯定巨大的群众基础基数最后的实际效果,不过希望这种事情能够在来源清晰,种性确定,优势明显的情况下运用,不鼓励据此捏造菌株编号,反对盗窃种源。
这样的育种工作很容易做,只是无法保证种性适合生产需要或者满足程度不高,要得到更优越的性状,必须通过技术加以人工干预他的改变,才是我们通常说的育种的主要工作。
这就是杨春雨季占军之流也敢说自己育种的一个擦边球的概念,你不能说他完全没有做,但做的东西不过是撞大运甚至大运没撞到而是撞了点小运气,也可能就是小贼一个。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