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书成‖丹江岸边
三月,正是陕南一年中最美丽的季节,竹林关古镇山山岭岭满坡的桃花象天上的粉霞一样绚烂,清澈的丹江倒映着桃花的笑脸和飘动的白云。桃花节那天,我驱车东行,来到离桃花谷十里的雷家洞村范家塬——这是个位于丹江北岸土崖上的小村庄,一座宏伟的大桥把江南江北连接在了一起。
我之所以来这里,是为了完成父亲的一个遗愿。1984年农历8月16日下午,我年仅35岁的三叔父从茶房赶集返回万湾东塬村途中,徒步过丹江时,被暴涨的汹涌洪水卷走,全村劳力沿江搜寻数月,无踪无影,年轻的婶娘带着尚幼小的一儿一女,哭干了眼泪……两个多月后,从遥远的竹林关雷家洞一位姓李的老师那里打听到,三叔父被当地一位50多岁的老农捞起,暂安葬在柳树湾自家的地里……尸体运回后,一直未能感谢那位捞叔父的好心人。父亲临终时,叮嘱我一定要寻找那位好心的老人,当面致谢,记住永远不能忘记的恩情……父亲已经去世多年,但他这个遗愿一直未能实现,成了我们全家的心里遗憾。这几年通讯交通发达了,经多方打听,去年腊月才知道当年的那位恩人名叫陈发友,居住在范家塬,已经87岁,是个老党员。
踏着满地金子似的阳光,我们一行四人走进村庄,在村头一位忙着摘香菇的年轻媳妇那里打听陈发友老人的家,那媳妇热情地放下手里的活,带我们到一个大核桃树下,指了指路下口的一幢三间两层小楼说:“呶,那就是——”
轻轻地敲了敲门,屋里出来个头戴毡帽,身穿黑棉袄的高个子老汉,他黑里透红的脸上扬溢着灿烂的笑容,细长的眼睛闪烁着慈祥善良的光芒,问明了来意,他热情地让坐倒茶,又让闻声而来的老伴去做饭,我们谢绝后,他才坐在油漆斑驳的木椅上,回忆起已经久远的往事。
一
“是八四年的八月十五过后第三天早上吧?我去村西头州河崖上的柳林湾挖地,准备霜降过了种麦,挖着挖着,猛然看见翻滚的河水中漂下来一个人,那人赤裸着上身,下身只穿一条红短裤,个子很大,漂到崖下的旋涡里,转了一圈,不见了,被翻滚的洪水淹没了。”
“你不知道,那地方是个回水湾。丹江上落水遇难的人,如果在上游月日滩闪不上岸,就到了这个回水湾;如果在这里没有人捞,那直接就冲到丹江口水库里去了。那些年丹江常发洪水,有许多人落水后生不见人,死不见尸,灵魂不得安宁,家人不得安生。”
“我从小在这儿长大,救人捞人是常事。曾经一次救过上游竹林关落水的母女俩,捞过商县一个少女。那天早上有点奇怪,那漂下的人沉没在水里不久,又漂浮在水面上转了一个大圈,我寻思这人是想让我捞他吧?就掮起镢头从崖边的小路跑下来,一看,他又转了第三圈到了岸边,我顾不得多想,用镢头把他往岸边一勾,他竟轻轻地漂到了跟前,我丢掉镢头,双手搂着他的胳肘窝,使劲拖上岸。稍微歇了口气,我开始寻思怎么办,脚下是翻卷湍急的旋涡,洪水再上涨,可能又把他卷走;搬上崖吧?这人个头大,身材重,我一个人实在无能为力……想了好久,我解下了腰里的长布腰带,拴在他的胳肘窝里,然后一头搭在肩上,一寸一寸地把他拽到崖跟前我的地里。”
“回去给老伴商量,天热,怕尸体腐烂,先埋在自家地里,然后再打听是那里人,捎信让家里来搬人。就这样,我俩拿着镢头铁锨、旧衣旧裤、芦席油布,老伴还拿了一件簑衣,来到河边崖下,挖坑、穿衣、裹尸、埋人,最后把簑衣盖在上身。下午,又让大儿子拿了香纸,祭奠了未知亡灵,让逝者安息……”
二
阳光透过窗玻璃,洒在屋里的每一个人身上,弟妹和妻子都听得泪流满面,我也是热泪盈眶。为了缓和气氛,我递给老人一支烟,他搖摇头,说他从来不抽烟,继而回到那不堪回首的往事中去。
“这以后,每到崖上的地里去,我都要去看看。看有无野虫扒坟,看无有雨水灌进去。同时让人捎信,看那里有人落水失踪。两个多月后,才从雷家洞小学李书田老师那儿知道———茶房万湾村有人被水冲走了,说那情况,我思摸着应该差不多是的。”
“这期间,商县沙河子也有一小伙落水失踪,家里人实在寻不着了,找着我说让他们把我掩埋的尸首拉走,然后给我两千块钱。我听他们说的模样错的远,就坚决谢绝了。我不是不缺钱,而是不能接这钱,咱是党员么,1958年入的党,又当过村支部委员,咋能干昧着良心的事?”
“你们家里来搬人时,我不放心,怕领错了人。问了落水者的情况,得知落水前戴了一只有日历的延安牌手表,穿了一身红线衣,红短裤,我一听,有门!符合落水者的情况。但天色已晚,来的人只拉了架子车,180多里路怎么能赶回去呢?我让他们吃住在家里,第二天再掘坟搬人。”
“人常说,人死如灯灭。这话也对也不对,人死了,绝不是杳无声息,死人也是有灵魂,有感应的。当晚,我对你们家里的人说:依我以往的经验,如果是你们要找的人,埋葬的地方会有裂缝,如果不裂缝,就不是你们的人。谁知,第二天所有的人去一看,坟头上裂了五寸宽一尺五的缝,你说怪不怪?”
(陈发友老人)
三
“我祖上是河南人,抗日战争日本人占领下西峡时逃难到雷家洞,在这儿落了户,解放后我参了军,入了党,受党的教育多年,一直把救死扶伤、助人为乐做为人生信条。住在这丹江岸边,少不了救人捞人这类善事,权当积福行善么!从来沒有要过报酬,也不要别人的馈赠。”
”你们那时家穷,来时拿了200块钱谢我,我坚决没要。后来强留下你叔父的那块延安牌手表,说是留个纪念,我把表送给我们的队长了,因为人家一直帮忙给成殓,还焚香,烧纸,招呼人。那表队长现在还保留着,只是早不走了。”
“九八年我在河里救了一个商镇古炉村的四十多岁妇女,是跟家里人吵架后跳河自尽的。到这儿捞起后还有一丝气息,送到医院抢救后生还了过来,家里来人接时,硬塞给我1000块钱,我撵多远又塞给了她家里的人。”
“这几年国家治理环境,丹江涨水的情况不多见,河里淹死人也少多了,我虽然年龄大了,但我和老伴常教育三个儿子和孙子,要好事多为,善事多为,不要被金钱迷住了眼睛。记住咱是共产党的人。”
我的双眼早已模糊,我不由自主地握住老人的手,觉得是那样结实,那样温暖,一股热流涌向心间,原来想送他几百元钱以表谢意的想法不翼而飞,在这样的老人面前,金钱是那样渺小,语言是那样苍白,我只是紧紧握着他的手,久久不愿放开……
四
太阳已经偏西,告別的时候,老人挽留我们吃晚饭,我们不想给他俩麻烦,依依惜别。但老人执意把我们送到村外大桥旁,夕阳把他的影子拖得很长,车行好远了,他还站在原地,挥手,再挥手。
车上高速,我对正在沉默的家里人说:”这条路今后要常走,要记得丹江岸边有一门重要亲戚!”
其它人都没说话,只是使劲点了点头
作者简介:
张书成,生于1956年12月,陕西省丹凤县棣花镇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政府公务员。商洛市作家协会会员,市诗歌学会会员,丹风县作协理事。
从上世纪 90年代开始业余文学创作,先后在《金秋》、《先锋》、《共产党人》、《当代陕西》、《教师报》、《陕西教育》、《工商时报》、《农民日报》、《陕西农民报》、《法制周报》、《文艺报》、《商洛日报》、《丹江潮》、《山泉》、《丹水》等发表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数百篇(首),《万湾农家乐》、《旅游遐想》等获丹江旅游征文二等奖。部分散文、诗歌被收入《采芝商山》、《丹风文学》丛书,巳由北京团结出版社結集出版《棣花细语》散文集。
晒丹凤,你也可以秀
文学顾问:孙见喜 木南 东篱 远洲
主编:丹凤晒晒
责编:方子蝶 张芬哲 白月光 曹苌茳
校对:邻家小妹
自媒体支持:淮安文学坊
无言年华
温暖相见
家在商洛
大乾州
新新文学
力荐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