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书成‖丹江岸边

      

三月,正是陕南一年中最美丽的季节,竹林关古镇山山岭岭满坡的桃花象天上的粉霞一样绚烂,清澈的丹江倒映着桃花的笑脸和飘动的白云。桃花节那天,我驱车东行,来到离桃花谷十里的雷家洞村范家塬——这是个位于丹江北岸土崖上的小村庄,一座宏伟的大桥把江南江北连接在了一起。

我之所以来这里,是为了完成父亲的一个遗愿。1984年农历8月16日下午,我年仅35岁的三叔父从茶房赶集返回万湾东塬村途中,徒步过丹江时,被暴涨的汹涌洪水卷走,全村劳力沿江搜寻数月,无踪无影,年轻的婶娘带着尚幼小的一儿一女,哭干了眼泪……两个多月后,从遥远的竹林关雷家洞一位姓李的老师那里打听到,三叔父被当地一位50多岁的老农捞起,暂安葬在柳树湾自家的地里……尸体运回后,一直未能感谢那位捞叔父的好心人。父亲临终时,叮嘱我一定要寻找那位好心的老人,当面致谢,记住永远不能忘记的恩情……父亲已经去世多年,但他这个遗愿一直未能实现,成了我们全家的心里遗憾。这几年通讯交通发达了,经多方打听,去年腊月才知道当年的那位恩人名叫陈发友,居住在范家塬,已经87岁,是个老党员。

      

      

踏着满地金子似的阳光,我们一行四人走进村庄,在村头一位忙着摘香菇的年轻媳妇那里打听陈发友老人的家,那媳妇热情地放下手里的活,带我们到一个大核桃树下,指了指路下口的一幢三间两层小楼说:“呶,那就是——”

轻轻地敲了敲门,屋里出来个头戴毡帽,身穿黑棉袄的高个子老汉,他黑里透红的脸上扬溢着灿烂的笑容,细长的眼睛闪烁着慈祥善良的光芒,问明了来意,他热情地让坐倒茶,又让闻声而来的老伴去做饭,我们谢绝后,他才坐在油漆斑驳的木椅上,回忆起已经久远的往事。

“是八四年的八月十五过后第三天早上吧?我去村西头州河崖上的柳林湾挖地,准备霜降过了种麦,挖着挖着,猛然看见翻滚的河水中漂下来一个人,那人赤裸着上身,下身只穿一条红短裤,个子很大,漂到崖下的旋涡里,转了一圈,不见了,被翻滚的洪水淹没了。”

“你不知道,那地方是个回水湾。丹江上落水遇难的人,如果在上游月日滩闪不上岸,就到了这个回水湾;如果在这里没有人捞,那直接就冲到丹江口水库里去了。那些年丹江常发洪水,有许多人落水后生不见人,死不见尸,灵魂不得安宁,家人不得安生。”

      “我从小在这儿长大,救人捞人是常事。曾经一次救过上游竹林关落水的母女俩,捞过商县一个少女。那天早上有点奇怪,那漂下的人沉没在水里不久,又漂浮在水面上转了一个大圈,我寻思这人是想让我捞他吧?就掮起镢头从崖边的小路跑下来,一看,他又转了第三圈到了岸边,我顾不得多想,用镢头把他往岸边一勾,他竟轻轻地漂到了跟前,我丢掉镢头,双手搂着他的胳肘窝,使劲拖上岸。稍微歇了口气,我开始寻思怎么办,脚下是翻卷湍急的旋涡,洪水再上涨,可能又把他卷走;搬上崖吧?这人个头大,身材重,我一个人实在无能为力……想了好久,我解下了腰里的长布腰带,拴在他的胳肘窝里,然后一头搭在肩上,一寸一寸地把他拽到崖跟前我的地里。”

“回去给老伴商量,天热,怕尸体腐烂,先埋在自家地里,然后再打听是那里人,捎信让家里来搬人。就这样,我俩拿着镢头铁锨、旧衣旧裤、芦席油布,老伴还拿了一件簑衣,来到河边崖下,挖坑、穿衣、裹尸、埋人,最后把簑衣盖在上身。下午,又让大儿子拿了香纸,祭奠了未知亡灵,让逝者安息……”

                        

阳光透过窗玻璃,洒在屋里的每一个人身上,弟妹和妻子都听得泪流满面,我也是热泪盈眶。为了缓和气氛,我递给老人一支烟,他搖摇头,说他从来不抽烟,继而回到那不堪回首的往事中去。

“这以后,每到崖上的地里去,我都要去看看。看有无野虫扒坟,看无有雨水灌进去。同时让人捎信,看那里有人落水失踪。两个多月后,才从雷家洞小学李书田老师那儿知道———茶房万湾村有人被水冲走了,说那情况,我思摸着应该差不多是的。”

“这期间,商县沙河子也有一小伙落水失踪,家里人实在寻不着了,找着我说让他们把我掩埋的尸首拉走,然后给我两千块钱。我听他们说的模样错的远,就坚决谢绝了。我不是不缺钱,而是不能接这钱,咱是党员么,1958年入的党,又当过村支部委员,咋能干昧着良心的事?”

“你们家里来搬人时,我不放心,怕领错了人。问了落水者的情况,得知落水前戴了一只有日历的延安牌手表,穿了一身红线衣,红短裤,我一听,有门!符合落水者的情况。但天色已晚,来的人只拉了架子车,180多里路怎么能赶回去呢?我让他们吃住在家里,第二天再掘坟搬人。”

“人常说,人死如灯灭。这话也对也不对,人死了,绝不是杳无声息,死人也是有灵魂,有感应的。当晚,我对你们家里的人说:依我以往的经验,如果是你们要找的人,埋葬的地方会有裂缝,如果不裂缝,就不是你们的人。谁知,第二天所有的人去一看,坟头上裂了五寸宽一尺五的缝,你说怪不怪?”

(陈发友老人)

                      

“我祖上是河南人,抗日战争日本人占领下西峡时逃难到雷家洞,在这儿落了户,解放后我参了军,入了党,受党的教育多年,一直把救死扶伤、助人为乐做为人生信条。住在这丹江岸边,少不了救人捞人这类善事,权当积福行善么!从来沒有要过报酬,也不要别人的馈赠。”

”你们那时家穷,来时拿了200块钱谢我,我坚决没要。后来强留下你叔父的那块延安牌手表,说是留个纪念,我把表送给我们的队长了,因为人家一直帮忙给成殓,还焚香,烧纸,招呼人。那表队长现在还保留着,只是早不走了。”

“九八年我在河里救了一个商镇古炉村的四十多岁妇女,是跟家里人吵架后跳河自尽的。到这儿捞起后还有一丝气息,送到医院抢救后生还了过来,家里来人接时,硬塞给我1000块钱,我撵多远又塞给了她家里的人。”

“这几年国家治理环境,丹江涨水的情况不多见,河里淹死人也少多了,我虽然年龄大了,但我和老伴常教育三个儿子和孙子,要好事多为,善事多为,不要被金钱迷住了眼睛。记住咱是共产党的人。”

我的双眼早已模糊,我不由自主地握住老人的手,觉得是那样结实,那样温暖,一股热流涌向心间,原来想送他几百元钱以表谢意的想法不翼而飞,在这样的老人面前,金钱是那样渺小,语言是那样苍白,我只是紧紧握着他的手,久久不愿放开……

  

                       

太阳已经偏西,告別的时候,老人挽留我们吃晚饭,我们不想给他俩麻烦,依依惜别。但老人执意把我们送到村外大桥旁,夕阳把他的影子拖得很长,车行好远了,他还站在原地,挥手,再挥手。

车上高速,我对正在沉默的家里人说:”这条路今后要常走,要记得丹江岸边有一门重要亲戚!”

其它人都没说话,只是使劲点了点头

作者简介:

张书成,生于1956年12月,陕西省丹凤县棣花镇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政府公务员。商洛市作家协会会员,市诗歌学会会员,丹风县作协理事。

从上世纪 90年代开始业余文学创作,先后在《金秋》、《先锋》、《共产党人》、《当代陕西》、《教师报》、《陕西教育》、《工商时报》、《农民日报》、《陕西农民报》、《法制周报》、《文艺报》、《商洛日报》、《丹江潮》、《山泉》、《丹水》等发表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数百篇(首),《万湾农家乐》、《旅游遐想》等获丹江旅游征文二等奖。部分散文、诗歌被收入《采芝商山》、《丹风文学》丛书,巳由北京团结出版社結集出版《棣花细语》散文集。

晒丹凤,你也可以秀

文学顾问:孙见喜   木南   东篱    远洲

主编:丹凤晒晒

责编:方子蝶    张芬哲    白月光   曹苌茳

校对:邻家小妹

自媒体支持:淮安文学坊

                   无言年华

                   温暖相见

                  家在商洛

                  大乾州

                  新新文学

                  力荐悦读

(0)

相关推荐

  • 走进陕西丹凤船帮会馆

    清明小长假来到陕西商洛地区的丹凤小县城,沿袭以往的惯例寻找当地的博物馆,当地的小博物馆即是有悠久历史的船帮会馆: 船帮会馆的后门: 丹江穿城而过,这里竟然是西北第一漂: 著名的驴友徐霞客曾经乘坐一艘大 ...

  • 割草砍柴爬商山

    文/彭厚新 昔日,丹凤农村的人们做饭,烧的是柴火灶,而且家家户户都养牛,人们为了烧柴做饭.割草喂牛,就要上山砍柴割草.因此,商山,就成了人们扛着扁担绳.背上草背篓.拿着斧头镰刀,常常光顾的用武之地.索 ...

  • 张书成‖老师赠我一首诗

    2011年秋天,我和三十多年前在师范教我们语文的贺贵德老师相遇在丹江之滨的威尼斯酒店,那是一次丹凤籍作家的相聚盛会,五十多个作家畅谈写作体会,交流创作经验,抒发心中感想,展望下一步打算--,会议进行得 ...

  • 张书成‖石缝中幸存的烈士后裔

    四月的大峪沟,满山的树木刚吐新芽,枯黄的草丛中渐露出了嫩绿,伴随着清脆的鸟叫和小溪欢快的歌唱,我们沿着崎岖的小路,来到纸房沟半山腰,去拜访一位烈士的后裔--79岁的张竹军老人. 张竹军是原陕南游击队分 ...

  • 张书成‖走进大峪沟

    阳春三月,商山脚下的大峪沟一片生机,山坡上的树木正舒枝展叶,尽情地散发着各种清香:山桃花.梨花.樱花.李花.棠梨花第次开放,把山坡装点的格外美丽:小河里水倒映着青山白云,时而聚成清潭,时而从石崖上飞流 ...

  • 张书成‖喜鹊为邻

    几年前,院里的银杏树长到老碗口粗的时候,一对花喜鹊叽叽喳喳在树上筑窝.它们一会各自为战,衔来细树枝在树杈上做铺垫:一会又各自叼着大拇指粗柴棒的一端,比翼齐飞,将柴棒架在树枝上做大梁,忙得不亦乐乎,就象 ...

  • 张书成‖父亲给我说“媳妇”

    1976年夏天,我从县卫校培训班结业后,被村上安排到村合作医疗站当赤脚医生.当时,受人诬陷蒙难十年的父亲冤案刚刚平反,在邻村的七年制学校教书,家中的状况逐渐好转,但一个重大的问题摆在了父亲的面前,那就 ...

  • 丰阳玢子‖张书成的散文

    散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文体之一,也是流传至今,仍然被文人们喜爱的抒发感情的文学载体. 一篇好的散文,就像是一处自然景观.不管你是5a级4a级,哪怕是一块小石潭也能生发出迷人的气息. 近期我读了张书成先生的 ...

  • 张书成‖父亲的硬气话

    父亲一生天性善良,说话和气,教书42年爱校如家,爱生如子,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在他退休以后,更是善待家人,与邻里和睦相处,是远近闻名的"大好人".从小到大,我没见过他与人争高论低或争 ...

  • 张书成‖藏在心底的秘密

    远去的的岁月里并不全是苦难,也有藏在心底幸福的秘密.          --题记 一 1974年夏天,辍学回乡务农已经七年的我,像一只折断翅膀的鸟儿,窝在农村不得动弹:父亲的冤案迟迟没有平反,入党.参 ...

  • 张书成‖尴尬

    一 县人大副主任安庆宝这几天喜忧参半,喜的是临近退休,弄了个正县级调研员职务,终于拿到了"正县"待遇,这在自己的故乡可是个金光闪闪的官职:忧的是一旦退休,工资少两千多块,以自己平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