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小烨烨的惊喜与思考

记录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因为记录的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还是想说说小烨烨的变化,以及带给我的惊喜和思考。
我们走在路上,我在前面走,小烨烨和妈妈跟在后面。我听到妈妈说:“跟着马老师走。”我回头看到他正准备从一侧楼梯上二楼(我们平时这样走过或者他们每次上楼都是从这边走)。我就故意带他绕,让他跟着我走。我走到外面,他跟着走到外面。我在操场上转,他跟着我转。
“小烨烨来找我。”他一旦偏离“航线”,我就这样和他说。这样说完之后我想,“找我”在他那里是什么概念?于是我调整了自己的语言:“小烨烨,来,跟我击掌。”我一边说一边伸出手。小烨烨开始就用手敲敲我的手。我们就继续走。走走停停,击掌,有时候他不主动敲我的手,我就直接和他击掌,拍他的手,告诉他这就是击掌。再走走停停,再击掌。突然有一次,小烨烨很用力地拍了我的手,我特别高兴,带着他回到教室,奖励了一个洋葱圈给他。本以为是偶然的行为,在课上再说击掌的时候,他做的特别好,我想兜兜转转也有意义,偶然学会了击掌。
这是小烨烨偶然的行为,还有必然的行为。
当我说“坐好”之后,他能将手背后坐好,我想课堂中也是这样要求的,他才能做的如此快。所以这并不是我的欣喜之处,让我欣喜的是,当我手背后坐好之后,他能跟着我一起做了。或许对于别人来说,这个事情小到不值得惊喜,但对于小烨烨来说即使这个小动作也很难得。说明他看到我了!说明他看到周围的环境了!
之前我说“跟我做一样的”的时候,他总是伸出舌头,完全不看我的手放在哪里,也不看我的舌头有没有伸出来,他是一个听觉特别敏感的孩子,之前我说这句话的时候都是伸出舌头,让他和我做一样的,后来发现他对这个指令和行为产生了特定的联系,而这个联系使得他不会看,而听到这句话自然反应出这个行为。我觉得这已经是问题了,而且他的舌头很灵活,也不需要再练习了,我就逐渐淡化他对这句话和行为之间的联系。这一次当我再说“跟我做一样的”,他就学着我的样子把手放在腿上,这个行为我练了很久,也因为这样一个行为他没有做出来而生气,现在想来,不是他做不出这个行为,是他没有看,他之所以不看,是他对外界的关注度没有提升。而如今,他开始越来越多的关注别人的小动作小行为。
两个行为变化,我知道我的小烨烨模仿的能力渐渐出来了。
惊喜不止于此。
他总是主动拉我的手,因为每次轮到“捏捏手”这个活动的时候,我就会把手高高举起,让他看到我的手,把他的手放到我的手上,然后我给他捏捏手。第一遍就捏手,第二遍要求他看着我捏。我记得大概一个月的时候他能够保持三个数眼睛始终看着我,这一次,从3到8,他保持了五个数!我太高兴了!如果你不是特教老师,你就不会理解我为什么这么高兴,那一点点小小的进步,是孩子的努力,是我们的坚持。三个月,他才有这一点点小变化,三个月,他就有了我眼中大大的进步。
我和小烨烨妈妈说这些的时候,她又说起了孩子能被叫回来这件事情了。我和她说怎么在其他场合练习,我叫了一句“小烨烨。”当时他站在妈妈面前,背对着我,听到我叫他,立刻转过身,回到了座位上坐好。我被这一幕逗乐了,但我也不害怕他在更大的场合里跑丢了,只要叫一句,他就会回来的。希望妈妈敢去尝试,会去尝试。
“但我们没有专门练过这个,为什么之前你们叫不回来,现在能叫回来了?一是他之前可能没有这个经验,只要他跑,你们就会追,而且我猜,你们害怕他跑可能很少带他出去,他连被叫回来的经验都没有,让他怎么回来?二是我们练习了大量的指令,他对指令有了理解。这就是能力,不是我们教了什么他会了,而是那些我们没教的,他展示出来了。我们不是在教某个事情,我们在培养能力!”
这让我想到了周周妈妈说周周的进步,“我们其实没有花费特别多的时间建立他慢慢走回教室的行为,只是给他指令:慢慢地走。他表现好,我们就表扬,他表现不好,我们就让他重新走。没有什么新奇的方法,不过是把规则给到他,然后反复的练习。”他只要跑,我就会拽住他。我被他拖着走了几次我不记得了,但我唯一松开手的一次是在楼梯上,他太快了,听到铃声转身就往下跑,我本来拽着他,但是他力气太大了,如果我不松开手,我就会得滚下楼梯。但只要在楼道的平处,我一定不会松手。问题行为,就看谁杠得过谁!但对于周周上课铃声响起跑回教室的行为,我觉得不仅仅是对铃声敏感,而是铃声响了他不回班之后的不愉悦感深深地刻在了他的脑海里,那是我们讲再多遍“上课铃声响起的时候我可以在楼道里”也无济于事的。
自闭症儿童会找到各种连接,那样他们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那样他们就会很舒服。所以他们学东西很快,这也是我们可以“利用”的一点——既然他们在寻找各种连接,那这种连接为什么不能是我们给他们的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