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自学精华篇:读帖的秘密
读帖,今天还是要讲一讲读帖。
上一篇说的是楷书读帖,如何从细节观察笔法变化以及运笔轨迹。
按常理来说,楷书是最简单易懂的,因为笔法的变化轨迹非常清晰,而且也不会在行笔中产生过多的锋面变化,所以想要学会读帖,应该先从楷书开始。
按照上篇文章的读帖逻辑推演,我们来慢慢分析一下行书。
关于行书,我相信大多数初学者会跟我初学时有一样的感觉,不知道何谓笔法,所以行书大概就是一种“连笔字”,一种形态非常好看的连笔字。
因为我自学是从行书开始的,那时候甚至不知道“中锋”是什么意思,当然我也相信很多初学者会被一些很基础的概念所迷惑,类似于“锋”“捻管”“铺毫”等,如果你也有这种情况,其实最好的解决方法不是去学习理解它,而是别去关心它。这些概念,空想想不出来,靠听也只能似懂非懂,关键还是要练的多,练的多了,自然懂。
在初学者看来,行书与楷书的区别就在于“形态”发生了变化。
这种认识,其实是非常主观的错误认知。
固然,行书在形态上确实与楷书不同,但他们的差异本质在笔法以及书写韵律的不同,外在形态的差异,只是结果而已,就好像一个人的善恶不能用长的美丑来判断。
所以,我们对行书的学习,应该放弃对“形态”追求的偏执。即便在现代硬笔书法中,花体也只是被大众称为“书法”,但事实上不属于书法种类。何谓“形态”?
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
《舞鹤赋》,我相信很多练书法的朋友都应该见过这本帖。
即便没见过的朋友,第一感觉也能看出这是“米芾”所写。
而且肯定有一部分人,想学或者已经学过这本帖,甚至认为这本帖行笔苍劲有力放荡不羁,乃米芾行书不可多得的佳品,。
当然,《舞鹤赋》的署名确实是米芾。
但事实上,这就是一幅后代拙劣的伪造品,根本不是米芾所作。
认为这是米芾真迹的,应该都是一些不懂笔法,把字势形态放在书法首位的朋友。
这本帖,字形上确实有很多米芾标志性的笔画形态,所以很多初学者都对此产生了错误的认知。如果你觉得这是米芾真迹,你应该反思一下,自己学行书是不是只顾着临外形了。
有人肯定想听到一些解释,比如为何这是伪作,能不能举例说明。
对此我想说,解释清楚很不容易。
事实就是这样,很多事,只有你练的多了,你才能懂,你接触的不够多,自然认知也不到位。
如果给你讲这本字帖中的笔法很米芾笔法的异同,不懂的人看了也不懂,懂的人也不会被这么一副拙劣的伪作骗到。
如果非要简单说一说的话,也只能从外部形态告诉你他们的用笔感觉差异。
很多地方,用笔呆板生硬,毫无变化,随意无度,且不说笔法变化不丰富,单是用笔转折起收等细节,跟高手就不是一个级别,更别谈米芾了。
米芾写字,无论藏露,随便一个小“点”都是功夫,而且米芾用笔是刚中带柔,一些细节动作能在开阖之中感觉到对笔锋的控制力,收放把握的非常好。
其次,起笔的运笔深受颜真卿怀素之影响,得篆籀笔法真意,所有细线虽枯而润,舞鹤赋中的线条质量,大概随便找个人,半临不临练上十年八年就能做到,毫无功力可言。
舞鹤赋中基本都是硬折,是最低端的处理行书的办法,好的运笔应该是转折结合,尤其米芾,深受颜真卿影响,转折搭配非常恰当,虽然风樯阵马,但圆转之意丝毫不差。
且米芾自身很多标志性笔画,都是有变化的,而且这种变化不可死学,乃是跟笔运行的状态和墨色有关,墨多是一种写法,墨枯是一种写法,聚锋是一种形态,散锋又是另一种形态。
这其中的差距就好比,车比的不是谁跑的更快,而是在跑快的同时,坐在里边的人又舒服又安全。
米芾运笔风樯阵马,虽快不失雄伟,舞鹤赋运笔更像一条撒欢的野狗,这就是差距。
读帖,是靠读出来的,不是靠看外形看出来的。
不懂读帖的人,自然看不出米芾的运笔的逻辑,也就临不出米芾的运笔逻辑,自然就更容易被很多表象问题蒙骗。
其实很容易验证这个结论,那就是米芾的字要比舞鹤赋难临的多。应该说米芾怎么临怎么觉着不像,而舞鹤赋随便临临就容易有感觉。
这就说明,米芾字里有很多东西你是观察不到的,所以学不像。舞鹤赋比较肤浅,容易入手。
以前也常说,不要被米芾的外在标志性笔画形态蒙蔽,可能看这很爽快,实则需要很深的功夫。舞鹤赋的作者显然就是没学对,仅仅是学了曾表皮形态。
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仅得乎下,取法乎下得到什么,这个就不得而知了,但是我觉得,如果把舞鹤赋这种字当成字帖的人,多数是会离书法越来越远的。
之所以强调读帖的重要性,是因为大多数人学行书,都是站在“外表”上学习。
事实上行书是运笔的动态过程,而非一个定格的画面。
外在的形态会引导你看到他的运笔逻辑,可供思考,不可盲目模仿。
这篇文章讲到这,其实讲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读帖,是“读”,不是“看”。这句话讲楷书读帖时就曾说过,只不过楷书毕竟容易,真正让人忽视这句话的,只有行草。
看帖,看的是外表形态,读帖是通过外表形态窥察内在的动态,看到千年前古人运笔时,笔的那种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