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里求斯的历史发展简介
毛里求斯是非洲以东印度洋中的一个火山岛,位于马斯克林群岛中央,印度洋西南方,距马达加斯加岛东岸约800公里,与非洲大陆相距2200公里。面积2040平方公里(包括属岛),人口约 100万(1983)。作为火山岛国,毛里求斯四周被珊瑚礁环绕,岛上地貌千姿百态,沿海是狭窄平原,中部是高原山地,有多座山脉和孤立的山峰。整个国土由毛里求斯岛和其他小群岛组成,经历荷兰、法国和英国等国殖民统治后,于1968年3月12日脱离英国殖民获得独立,岛上亦有不少华人。
毛里求斯共和国为非洲东部一岛国,主要居民为印度人和巴基斯坦后裔,其余是非洲人、欧洲人、非洲欧洲混血种人和华人。居民多信奉印度教。官方语言为英语。首都路易港。
毛里求斯曾是世上唯一住有渡渡鸟的地方,但该鸟已于17世纪末绝种。截至2013年,毛里求斯是非洲三个人类发展指数被评为“高”级别的国家之一。
毛里求斯是非洲少有的富国之一,2016年,毛里求斯人均GDP达到9628美元,拥有相对富裕的生活和较为发达的经济,被称为“非洲瑞士”。
9世纪,阿拉伯人发现毛里求斯,阿拉伯商人到过当时尚无人居住的毛里求斯,中世纪阿拉伯人的地图上便对该岛有所标记.
10世纪左右东非沿岸的斯瓦希里人曾航行到此岛,称它为迪纳·阿鲁比。
在1505年以前,岛上还是荒无人烟。当葡萄牙人马斯克林登上该岛的时候,只见一群蝙蝠扑扑棱棱地飞起来,于是他干脆把小岛叫做“蝙蝠岛”。
1598年,荷兰殖民者一度进驻此岛,荷兰人来到这里,以莫里斯王子的名字给岛命名为“毛里求斯”。台湾现译成模里西斯。此后,荷兰人统治了100多年。
1638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决定在岛上建立殖民地,次年引进甘蔗,使用奴隶劳动。由于岛上奴隶起义,荷兰殖民者于1710年放弃此岛。
1715年,法国人占领了毛里求斯岛,改称它为“法兰西岛”。法国殖民主义者从东非运来大批黑人奴隶种植甘蔗。
18世纪,从法属印度领地迁来印度人,大多经营商业。18世纪末此岛成为法国的印度洋贸易中心。
1767年法国政府接管此岛,作为进攻英属印度的基地。
1810年英国为维护它在印度洋的霸权地位。出动海军占领此岛。
1814年,英国打败法国,巴黎条约规定此岛让给英国。英国把该岛作为军事基地,将岛的名字又改回“毛里求斯”,并于1814年正式将岛划归为英国殖民地。自英国占领后,该岛的糖业生产发展很快,甘蔗成为单一种植作物。
在1835年废除奴隶制以前,全岛经济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废奴后,从印度、中国等地输入大批契约劳工,亚洲人在岛民中占多数。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毛里求斯岛成为印度洋重要的航空港。
在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下,1936年印度人成立工党,次年它领导制糖工人举行罢工。1948年英国当局进行宪法改革,实行立法议会普选。
毛里求斯人通过各种方式求得自治,终于在1961年7月,英国同意毛里求斯分两阶段实行内部自治。
1967年8月举行立法议会选举组成以工党为主的联合内阁。
1968年3月12日,毛里求斯宣布独立,成为英联邦成员国。独立后,政治局面基本稳定,经济方面,仍保持单一种植制度,甘蔗种植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93%。毛里求斯政府对外奉行中立和不结盟政策。1972年4月15日同中国建交。
1983年8月大选中,以政府总理A.贾格纳特为首的社会主义战斗运动与工党、社会民主党获胜,成立以社会主义战斗运动为主的新内阁。
1984年2月3日三党结成联盟,贾格纳特任联盟政治局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