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下载 | 赵杰:学业水平测试常考知识点复习——必修二

一 中国古代经济

(一)农业

1.春秋战国出现铁犁牛耕,生产力提高。

2.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3.精耕细作的表现:注重符合农时(节气)施肥轮耕休耕农书等。

4.小农经济的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5.水利工程:秦国的李冰修建都江堰和郑国修建郑国渠。

(二)手工业

1.官营手工业:产品供官府使用,不在市场流通。

2.私营手工业:产品流入市场;明中叶以后占主导地位。

3.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

4.明代中叶以后,棉布成为大众的主要衣料。

5.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朝中后期。表现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

(三)商业

1.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2.宋代城市的坊、市的界限被打破

3.明清商业的特点:出现商帮白银广泛流通;农产品的商品化;工商业市镇兴起。

(四)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统治者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2.海禁和闭关锁国:明清政府限制民间出海贸易。

3.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的不利影响:阻碍工商业发展,使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

二、殖民扩张与工业革命

(一)新航路开辟

1.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美洲)。达·伽马绕过非洲,横渡印度洋,抵达印度。麦哲伦环球航行。

2.新航路开辟对世界的意义:世界各地由相对孤立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3.新航路开辟对欧洲的影响:引发了“商业革命”,贸易中心也由原来的地中海区域转到大西洋沿岸。引起了“价格革命”,大量金银流入西欧,金银贬值,物价猛涨。

(二)殖民扩张

1.16世纪主要是葡萄牙和西班牙。

2.17世纪上半叶,荷兰建立世界性的商业殖民帝国,被称为“海上马车夫”。

3.18世纪下半叶,英国确立了海上霸主地位(抢夺殖民地、黑奴贸易、建立商业公司等)。

(三)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

1.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机。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2.交通运输工具:汽船和火车。

3.工业革命的影响: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

(四)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1.成就:电的发明与应用、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化学工业的发展等。

2.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世界狂潮。

(五)世界市场形成过程

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三、近代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

(一)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1.鸦片战争后,列强倾销商品输入洋纱洋布,冲击了家庭手工业,使得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二)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1.前期:自强,军用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

2.后期:求富,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

3.意义:引进西方技术,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

(三)民族资本主义(民族工业)

1.产生:19世纪七十年代前后。

2.初步发展:甲午战后。原因: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的限制。实业救国的热潮。收回利权运动。

3.黄金时期:1912-1918。原因;民国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四)近代社会生活

1.服饰的变化:中山装和旗袍出现(中西合璧)。

2.交通通讯:1909年,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落成通车。1872年创办轮船招商局,是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

3.原因: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改革和革命的推动

四、各国经济体制的改革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1.内容:农业上实行余粮征集制。工业上全部实行国有化。商业上取消自由贸易。

(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8)

1.内容:农业上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工业上国家允许部分中小企业私有。商业上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2.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力。

(三)斯大林模式

1.表现: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2.评价: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成为工业强国。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四)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1. 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是农业(种玉米)。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是工业。都没有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斯大林模式。

(五)大萧条(1929-1933)

1.各国应对措施:以邻为壑,转嫁危机,提高关税,贬值货币,争夺国际市场。

(六)罗斯福新政

1.措施:整顿财政金融。调整工业生产(限制盲目生产,提高工人待遇)。调节农业生产(控制农业产量,提高农民收入)。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以增加就业)。

2.意义: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七)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调整

1.国家大力干预经济的措施:建立国营企业。制定经济计划。扩大政府开支。

2.福利制度:种类繁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3.1973年,经济出现“滞胀”问题,于是减少了国家干预。

五、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过渡时期

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土地改革,确立农民土地私有制。

2.一五计划期间大力发展重工业。使我国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合理的工业布局。

3.三大改造(1953-1956)农业(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有制。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

(二)社会主义探索时期

1.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2.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1960年冬,提出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4.1966-1976文革。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

1.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2.城市改革:1984年城市改革全面展开。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论述社会主义本质问题。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1980年,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为经济特区。

5.1984年,开放14个沿海开放城市。

6.1990年,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7.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六、经济全球化趋势

(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1.1944年,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机构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WB)。

2.1947年,建立国际贸易体系。机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

3.影响: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反映了二战后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强化了美国经济霸主的地位。

(二)经济区域一体化

1.欧洲联合的主要过程: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标志着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开始。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

2.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成立,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美国、加拿大)与发展中国家(墨西哥)联合组成的经济贸易集团。

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1991年,中国正式加入。

(三)经济全球化

1.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两极格局的结束。市场经济体制的普遍建立。科技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的发展。

2.经济全球化的优点:推动世界经济发展。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3.经济全球化的弊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世界经济的风险性增强等。

4.展望经济全球化:顺应全球化发展的历史趋势。趋利避害,迎接挑战。积极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