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之间的竞争,表面上看起来是市场份额之战,是利润之战,但从财务角度上看,其实是现金流之战!谁的现金流被打掉,谁的底裤就立刻被扒下!理论上说,只要有现金流,亏损也没关系!比如一家企业一年现金流50亿元,每年亏500万元。那么,它亏个几百年都没问题,因为20年才亏1亿元,100年才亏5亿元,只要现金不断流,就不会倒闭。因此,保持现金流才是企业经营的王道!亏损的企业只要有现金流,就可以耐心地等待时来运转;而盈利的企业要是没有了现金流,就会立马死掉!漫天彩虹一抹紫:利润毕竟是算出来的一个数字,现金流可是实打实的资金问题,没钱连干活的员工都没了,那还能再有挣钱的能力,更别提挣利润了。马靖昊:长期而言,现金流来自于盈利。从盈余和现金流的角度分析,以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计量的利润从长期来看应是相同的,利润质量实际上就是利润与经营现金流的匹配程度。利润与现金流匹配程度越高,利润质量就越高;利润与现金流匹配程度越低,利润质量就越差。所谓利润的'含金量'可简单地以'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利润'来表示。一家企业如果应收账款占总资产比重大,对企业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应收账款就是客户拿了东西,钱还在客户手中。这样,虽然营业收入是算进来了,但是现金却没到自己手上。这些营业收入纯属白条收入,没有现金流入。如果账面上只剩下可怜的一点货币资金,真不知道企业能否持续经营下去,这就是所谓的收入质量、利润质量太差。这个现金流,会直接关系到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一个企业的应收账款增加,必然带来现金流量的减少,相反应收账款减少,必然带来现金流量的增加,二者是负相关的关系。虽然应收账款可以提高收入和利润,但是提高不了现金流,企业最终是赚钱而不是赚利润。Shchuhong:没有现金的利润,其水分可大可小。
马靖昊:作为企业的销售人员,如果把东西销出去了,而钱拿不回来,那是送货员,也是送税员(作为销售收入,要交增值税和所得税),对企业的现金流危害极大。因此,财务部门要专门安排一个岗位监督销售的现金流,对销售前、中、后期进行监督,让财务人员走出去对账,管理好销售的应收账款,以免出现坏账。如果一家上市公司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由正数转为负数,这时,我们要再看一下该公司应收、应付项目以及存货项目的情况。
1.倘若应收项目的增长幅度较大,说明其产品走弱,不少钱收不回来,盈利质量变差。
2.倘若应付项目的下降幅度较大,说明其在产业链的地位下降,信用变差,很难占用供应商的资金,现金流压力大幅攀升。
3.倘若存项项目的增长幅度较大,如果是滞销造成存货上升,则表明企业对市场行情的前瞻性较差,已有存货的出清也面临较大的压力。
再补一句:
如果一家上市公司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很好,而且存在大量预收账款,这时,如果逐年出现大幅度地提高仓储能力从而造成存货上升,表明该企业处于高速增长的阶段,产品供不应求,释放的是一个异常积极的信号。
职麻开门:应收,应付,存货周转情况,直接影响企业的收现周期。此前只知道这句话,现在终于理解了原理。【“其他综合收益”-没有现金流的“利润”】有这样一类交易,比如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如果在它存续阶段立即确认损益的话,就会导致利润的“虚增”或“虚减”,毕竟没有实际的现金流入或流出,只是资本市场上的价格波动而已。但是这样的价格波动,给外界的感觉是“赚到钱了”,但这些钱并没有真正到手。因此,在利润表里面设置了“其他综合收益”这个项目,列在“净利润”的后面,只是为了向投资者披露这个潜在收益,并不参与当期损益的加加减减。“净利润”可以表明企业现在赚了多少钱,“其他综合收益”表明企业未来会赚多少钱。这两个加在一起就是“综合收益”。以前这类交易,计入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现在独立出来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因此,归根到底,“其他综合收益”是资产负债表科目。如果一家公司能够持续产生大量的利润却没有能够持续产生足够的现金,那么这些“利润”就含有水分,那么这些与现金无关的“利润”就值得怀疑,那么它就不得不融资来支撑公司的运营。能够带来长期稳定现金流回报的公司是印钞机,否则就是碎钞机(亏损)。判断一家上市公司现金流的好坏,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比例:(1)收现比: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营业收入。这个比例一般约为1或者1+增值税率会比较好,因为收到的现金包含增值税,而营业收入不包含,所以大于1是正常的。(2)净现比: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净利润。这个比例也是越大越好,说明净利润的含金量很高,达到1就是优秀的水平。(3)分红融资比:根据公司在上市以来,历史累积分红和融资金额的对比,可以看出一家公司能否持续创造盈利和现金,并且对股东比较慷慨,而不是铁公鸡。像贵州茅台、海天味业这样的现金牛,这个指标就非常耀眼。